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京官的穷日子和阔日子何刚德,福建闽县人士,自幼向学,光绪二年(1876年),年方二十,便中了本省乡试举人,凑了些盘缠衣服,上京会试。可能是何家祖坟冒青烟,第一次赶考何刚德便中了进士,殿试三甲,奉旨以部属掣签,分在吏部考功司行走。新科进士,又分在吏部,按说何刚德可是春风得意,但到了年底,他却发起愁来,家里的生计账本让人  相似文献   

2.
贪官和小偷     
清人周亮工在其笔记《书影》中讲了两个吏部被盗的故事。一个吏部住在城外。去偷他的贼人大概是个庸才,因为他只是像偷一般人家那样去偷朝廷重臣。入夜潜  相似文献   

3.
<正>据《明史》记载,万历年间,担任吏部尚书的孙丕扬,"挺劲不挠,百僚无敢以私干者"。然而,尽管他为官清正廉洁,不怕同僚疏通与施压,始终坚持任人唯贤,但对太监的"请谒"却十分头痛。明中后期,太监权  相似文献   

4.
频闻 《领导文萃》2009,(15):1-1
过雨的青山总是绿的,不入“仕”的士却似乎很欠缺。 在这古老的国度,自刨设科举以来,士只是一种手段,“仕”才是目的。不入“仕”的士,总像背负一副沉重的精神十字架,走着颇为尴尬的人生路。因为能衣锦返乡,脸面风光见江东父老的是“仕”而不是士,能光宗耀祖。惠荫后代的同样是“仕”而不是士。所谓“古来圣贤多寂寞”,那是不得志的士或由“仕”失意为士者的牢骚与自慰。  相似文献   

5.
正据《南史》记载,南朝宋庐江潜县人何尚之升任吏部郎后请假探亲,满朝官员都到码头为他送行。到家后,父亲何叔度问他,听说你这次回来,惊动了朝廷,能有多少人?何尚之回答说,大概数百人。父亲笑着说,那是送吏部郎的,与你有什么关系?何叔度不过是说了句大实  相似文献   

6.
<正>唐朝时,每到年终岁尾,吏部都会公布对官员的考核结果。有一位官员曾经负责运粮,因为一时疏忽,运粮的船只沉没了。这样的事故自然会遭到一票否决,所以他来吏部述职时,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那一年负责干部政绩考核评定的,是考功员外郎卢承庆。卢承庆看过这位官员一年的工作情况后,当场就宣布说:"失所载,考中下。"负责督办漕运却丢失了粮食,是非常严重的失职渎职过错,被评定为中下,对于当事人而言,是咎由自取。唐朝官员的考核成绩共分为九个等级,即上上、上中、上  相似文献   

7.
请领导吃饭     
正古往今来,请领导吃饭都是件复杂的事。近之则不逊,远之没气氛。仔细观察,其实请领导吃饭的氛围与成效如何,往往依赖于领导的能力,不仅是掌控大局的能力,还有掌控饭局的能力。比如《封氏见闻录》中记载,唐中宗年间,兵部韦嗣立、户部赵彦昭、吏部崔湜同时升官,于是请领导唐中宗在兴庆池吃饭,三部分别结扎彩船竞游助兴。三艘彩船,最先游过是兵部,领导于是率先和韦嗣立干杯。不久又来一船,上有吏部字样,领导又夸吏部的  相似文献   

8.
正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曾向下属推荐《大清相国》,这本历史官场小说塑造了以陈廷敬为主要代表的清代大臣群相,再现三百多年前的官场风云。陈廷敬为官54年,先后任职于礼部、吏部、户部、刑部,并任翰林院掌院学士,都察院左都御史,文渊阁大学士,73岁时病逝于相国任上。作者评价陈廷敬为清  相似文献   

9.
<正>一、顾炎武为什么批韩愈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清军南下时,他亲自参加苏州守城和昆山起义。明朝灭亡后,他"以游为隐",遍访天下名山古镇,探幽访古,考证金石文字,被后世列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韩愈,唐代文学家,官至吏部侍郎。因深感六朝以来骈文过于讲究声律、辞藻等绮靡文风之弊端,提倡要继承两汉  相似文献   

10.
微语漫画     
, 《决策》2012,(12):8
"仕高山"山西省灵石县县委书记杨洪将石膏山改名为"仕高山",寓意"凡到仕高山者,无官者可以入仕,居位者可以升迁"。不过这次改名没有能够"保佑"杨洪,在改名一个多月后,杨洪的仕途戛然而止,他因为腐败被检察机关查办了。在杨洪落马后不久,石膏山景区的开发商很快又将名字从"仕高山"改回了石膏山。围观:@社区实习医生小张:现在确有这样一些愚蠢无知的贪官污吏,无视百姓的切身利益,却希望通过建碑立牌、烧香拜佛来保护他们的肮脏勾当。其实,民众才是官员们的佛,  相似文献   

11.
2000多年前,苟子曾说过:"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这个仕者,以前指官员,现在指机关干部、公务员.中国有着要求官员读书的悠久历史,这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应当在现代社会中加以继承和发扬光大.作为机关干部,无论是为了做好工作,还是为了加强自我修身,都应该注重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多一些书卷气.  相似文献   

12.
《秘书之友》2011,(5):F0002-F0002
文徽明(1470-1559年),初名肇,后以字行,以子徵仲,号衡山居士,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少年时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54岁以贡生荐试吏部,任翰林院待诏,3年辞归。  相似文献   

13.
<正>作为中国古代的谋略经典,唐代赵蕤的《长短经》备受历代读者推崇。赵蕤,字太宾,梓州人,为唐朝中期的一名隐士。他操行高尚,屡征不仕,潜心研读,学问高深。他以历史学家的博大、政治学家的敏锐和谋略学家的睿智,纵观上起尧舜下迄隋末的历史事实,分门别类、高屋建瓴地总结了历史的经验和人生  相似文献   

14.
宋石男 《领导文萃》2010,(19):37-37
<正>日前,山东体育局一次性提拔9名奥运冠军为副处级干部,既体现了"某而优则仕"的华夏传统,又透出了举国体制下的官本位阴影。举国体制的中国体育,可说是计划经济最后残余。在此体制下,既缺乏相应  相似文献   

15.
正高拱是明代社稷名臣。明穆宗时期,高拱在担任内阁首辅的同时,还兼任吏部尚书,这足以说明其位高权重的显赫地位。吏部尚书掌管大明王朝人才之进退,人才之进退事关国家治乱,其职责之重如此。明穆宗与高拱,君臣之际遇千载难逢,在有明一朝更是独一无二。明穆宗对高拱始终非常依赖和信任,放手让高拱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凡是高拱所奏请,无所不  相似文献   

16.
正"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当干部就应该做读书人,这种传统由来已久。我们党继承和发扬了这一民族优良传统,历来重视干部读书学习。我们党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获得启蒙,由"改造我们的学习"中走向成熟,在"实事求是"中阔步前进,正"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读书学习给了我们党和广大党员干部无穷的精神力量。的确,读书充盈人的精神,读书人也异常自信。曾经有位读书人以一句"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的反问,把戎马一生的皇帝也镇住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有时候朝廷对官员还是相当抠门的。委任状得官员自己花钱买《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五记载:"旧制,吏部给告身,先责其人输朱胶绫轴钱。"告身,就是任命状,是沿袭南北朝时的遗制。唐朝任命官员的程序一般是先经考查合格,尚书仆射同意,报告门下省,由给事中读其考查情况,再由黄门侍郎检视,侍中审查后上报皇帝,最后由主管部门执行任命。凡被授官的人,自各种途径出身者以至公卿皆给以凭信,加盖文为"尚书吏部告身之印"的印信。唐朝,直至五代、宋朝  相似文献   

18.
虽然曾国藩、李鸿章都是科举出身的仕人,又都是靠从戎为帅的契机联络成各自的派系群体,但其风范表现及对群体的影响有着明显不同。如果说曾国藩素以“儒风”染人,那么李鸿章则惯以“痞气”  相似文献   

19.
宋庆森 《领导文萃》2011,(11):96-98
中举了,甚至参加殿试,点了翰林,通向官场的门敲开了,但是并非立马就授职入堂做官,"敲门砖"只是敲开了做官的第一道门,真正圆做官发财的梦还早着呢。从制度上来说,所有的文官都要由朝廷吏部铨选,并定期让士子"掣签"(即抽签以定做官的省份)而后分发。因此,凡是要做官的士子必须到京城投供报到。一般说来,凡是到地方上任的,都要按吏部规定的"班次"候选。  相似文献   

20.
北宋的一个夏季,一道发自汴京的人事任命,在朝野掀起广泛质疑。任命的内容是:原吏部员外郎(正七品)文及甫以龙图阁直学士知陕州。用白话讲,相当于一个研究员出任陕州市长。至于为什么引起质疑,则要从文及甫二十八岁的年龄说起。虽然这个年纪做官很常见,但是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