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眉斯聚居于台湾东部纵谷及滨海平原一带,是高山族人口众多的一个族群。关于它的名称,历来就有“自称”、“他称”的不同提法,与此有关的名称的译法也有二说,一日“阿眉斯”,一日“阿美”。六十年代国内报刊似乎通行“阿眉斯”,到了最近几年都不约而同改用“阿美”,原来用“阿眉斯”的人也弃而就“阿美”,“阿美”一词几成风靡之势。这两种说法,到底哪一种符合历史事实、语言习惯,同时合乎汉译的规范呢?本文不揣浅陋,仅就这个问题提出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2.
鸦片战争前清廷在接待马戛尔尼、阿美士德和律劳卑使团时,其对外准则不是“闭关政策”而是儒家经世致用的原则,由于“经世致用”缺乏近代化的因素,因而无力回应西方文化的冲击。  相似文献   

3.
本文围绕《基本法》第八条,对为什么要规定香港“原有法律”“予以保留”,香港原有法律包括哪些,“原有法律”和香港法律渊源之区别,回归后香港法律的本地化、适应化、双语化、成文化等问题进行了阐述,以准确理解“一国两制”下香港原有法律“基本不变”的含义  相似文献   

4.
香港文化面面观马霆曾几何时,色彩纷呈的香港文化令人眼花缭乱:有人说,香港文化是“殖民文化”,有人讲,香港文化是“俗文化”,还有人认为,香港文化是一种“夹缝文化”。是的,香港文化似乎很难说得清:少女对“四大天王”的舍命追逐;赌马场上人们捶胸顿足;仙山庙...  相似文献   

5.
先行进入资本主义的英国,企图把香港作为侵华前沿据点,采取一系列外交和武力威胁手段,终于在1842年借签订《南京条约》之机,正式割占了香港本岛,始出“香港问题”。接着,英国又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扩大占据南九龙、“新界”,“香港问题”则完全形成。辛亥革命后,历届政府都曾试图解决“香港问题”,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未能如愿。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经过艰难谈判,1984年中英两国政府终于签订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英国交还香港,中国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  相似文献   

6.
在香港呆久的人,慢慢会对“体制内”的一些做法感到不适,而刚刚踏入香港的内地同胞,也往往会觉得香港“过分自由”而有所不适。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香港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香港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因素,对香港在未来亚太经济中的定位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未来香港应成为亚太地区的经济网络中心。根据对香港经济定位问题的研究,进而探讨了未来香港制造业发展模式问题,提出香港应通过“转移高技术化”,以“高新技术的综合创新中心”作为未来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在解决香港问题上,由维持香港现状,“长期相算,充分利用”,到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并在这一构想指导下,经过谈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通过和平谈判,以“一国两制”模式解决问题具有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国际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香港在近几十年来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市场经济是香港发展的动力,香港有完善而规范的市场体系。中国大陆是香港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改革开放以来,香港与大陆的经济关系进入了深层次多方位的合作。根据邓小平倡导的“一国两制”思想制订的“基本法”,在法律上高度体现了回归后中央对香港的基本政策,是香港继续发展与繁荣的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10.
香港人有一种说法是大年初三“赤口”见面很答易吵架。这几年视旅游业为新的生命线的香港,接连发生旅客和导游的冲突事件,许多人因此打消了来港旅游的意愿。恶导游会毁了香港的“购物天堂”美称,不过从现在发展的态势来看,香港旅游业离“自毁长城”并不太远。为何香港的导游会如此没有素质?事实上这是其经济结构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香港、台湾、韩国、新加坡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制度都很相似,并且在80年代都实现了经济腾飞,成为引人注目的亚洲“四小龙”,然而香港却与其他“三小龙”的产业结构有明显不同。本文首先对香港与其他“三小龙”产业结构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进而对这种现象的成因及香港制造业的特点进行了剖析,最后对香港产业结构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2.
一、“香港”得名的由来“香港”这个名字,原为明朝至清嘉庆时一小海湾之名。该海湾在现今香港仔附近之香港村海滨,名为“香港”,以运香木出口著名。香水即现时的檀香、伽楠香、沉香等等,统称“莞香”,届东莞特产,所以叫“香港”,亦有其道理。自明朝以来,香港这个地方还有其他名字,最为人所熟悉的叫“裙带路”。明末时期,当时锦田人邓元勋及堂兄邓圣狱在港岛安葬祖坟三处,第一个位于黄泥涌,第二个在鸡笼环,第三个则靠近黄泥涌的回园。岛上的数顷物业(即建筑物),昏庸这两位堂兄弟所有,而港岛则属东范县所管招。每次纳粮.在…  相似文献   

13.
“行政主导”是香港现行政制中的一大特色,历来为广大港人所认同。本文通过对香港“行政主导”体制作用、地位及具体运作的分析,指出“九七”后在香港继续保留这一体制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对未来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主导”的特色及其与现行体制的异同等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香港历史问题的由来,阐述了邓小平同志为及时地正确地解决香港问题、恢复中国政府对香港行使主权所采取的重要措施,充分肯定了“一国两制”方针在其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并进一步分析了“一国两制”方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补充和完善。同时,“一国两制”的方针与邓小平同志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等构想互为补充,为当今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  相似文献   

15.
试论“香港现象”的成因张兆华当我们以无比兴奋的心情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之时,对于令世人瞩目的“香港现象”,不能不以冷静的态度作深入的研究。所谓“香港现象”主要指以下四个方面:一、香港经济发展非常迅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50年间...  相似文献   

16.
1997年7月1日,举世瞩目的香港问题将圆满解决。本文介绍了香港问题的由来及其实质;阐述了中英围绕“新界”租期临近的“香港管治权”的斗争;略述了香港回归后将实行“一国两制”的伟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范徐丽泰谈香港政制前瞻香港《大公报》4月5日刊登香港特区临立会主席范徐丽泰在“纪念基本法颁布七周年研讨会”上的发言,题为《香港政制前瞻》,摘要如下:7年前的今天,“基本法”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获得通过。基本法关于未来香港特区政治体制的...  相似文献   

18.
香港是“两文三语”的社会,“九七”以后,社会的中、英文水平俱直线下降。本文记述近几十年来香港社会日常语文运用的情况,探讨“九七”以后社会语文水平直线下降的原因,并提出补救方案,同时消除一些误解.力图使香港社会日常语文运用的面貌清楚地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9.
岁月倥偬,香港主权顺利回归已经一周年了。邓小平“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成了现实,赢得了全世界的一致赞美。中国政府履行承诺,对香港不加干预,不折不扣地实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为日后澳门回归、实现海峡两岸和平统一,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不但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威望和公信力,而且化解了香港人心中的忧虑,在思想感情上逐渐加深了对祖国的认同。过去150年来,由于受到殖民主义者的奴化、殖民教育,不少香港人只说“我是香港人”,而没有想“我是中国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中港关系日益密切,他们逐步明了了自己的身…  相似文献   

20.
鸦片战争以后,香港同胞同外国侵略势力进行了长期斗争。19世纪末以前,这种斗争尚处于自发的分散状态。20世纪以后,香港同胞与大陆人民反帝斗争的联系日益密切,香港工人阶级则成为历次斗争中的决定性力量。抗日战争时期,香港同胞以各种方式参加捍卫祖国主权和尊严的民族解放战争。在长期的反帝斗争中,“离港返省”最清楚地表明了香港同胞强烈的“回归”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