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各家测定骆氏生年的依据,无不本之著《骆临海笺注》的清人陈熙晋所推定的骆于咸亨元年(670年)作《咏怀古意上裴侍郎》之说.因该《咏怀》诗中有“三十二余罢,鬓是潘安仁,四十九仍入,年非朱买臣”之语,而陈氏以为,骆是详正学士之职刚被“罢”时作此诗的;故闻一多先生和刘开扬先生遂判断骆作《咏怀》时正“三十二”岁,而上推三十二年,定其生年为  相似文献   

2.
由浙江省古典文学研究会与义乌市文联联合发起的“骆宾王学术研讨会”于今年四月在义乌举行,参加会议的有省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30余人。骆宾王是初唐浙江义乌人,文学史上号称“初唐四杰”之一。这次研讨会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了骆宾王的生平与诗歌成就,交流了研究成果,可说集建国以来研究骆宾王之大成。一、与会者一致肯定我校副校长骆祥发教授与杨柳先生合著的《骆宾王评传》,以及骆祥发教授的《骆宾王  相似文献   

3.
骆宾王简谱     
骆宾王,字观光,婺州义乌人。骆宾王的字、号,新旧《唐书》本传均无明载。《义乌县志》卷十四《志节》条称:“骆宾王,字观光。”《骆氏宗谱》也一再说“骆宾王,字观光”。按《周易·观·六四》有“观国之光,以利宾于王”,骆家世代书香,其父、祖为其命名时,取义于《周易》,完全可能,谨录此。婺州,秦汉时属会稽郡,隋平陈,置婺州,现为浙江省金华地区。义乌,秦时称乌伤县,唐武德七年(624),更名义乌,一直沿称至今。父名履元,官青州博昌今。骆宾王的父名,史籍及骆宾王自己的诗文中均无记载。《义  相似文献   

4.
骆宾王,字观光,婺州义乌人。骆宾王的字、号,两《唐书》本传皆无明载。《金华府志》、《义乌县志》以及义乌《骆氏宗谱》收录的众多明、清人撰写的骆宾王传记、碑文,均称“骆宾王,字观光”。证以《易·观》“观国之光,以利宾于王”语,既名“宾王”,则取字“观光”,似属可信,今从之。义乌,本秦时乌伤县,建于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唐武德七年(624),更名义乌,一直沿称至今。现为浙江省义乌市。  相似文献   

5.
在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唐代诗苑里,象骆宾王这样最早以咏物诗(即《咏鹅》)成名的诗人实属罕见。相传这首《咏鹅》是骆宾王七岁时对客人脱口咏成,全诗仅用十八字就细腻地画出了一幅动人的白鹅浮游图,整个画面,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显得意趣盎然。虽然这首诗没有任何寄托,却表现了诗童非凡的善于捕捉形象和驾驭语言的能力,同时还说明他从小就与咏物诗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6.
<正>作为"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的《咏鹅》、《在狱咏婵》等诗世人耳熟能详,但其《咏水》一诗自问世以来,就淹没在浩瀚的诗海中,其立意和价值则鲜有论述。其实,细研该诗,不仅可以梳理出其本身所具有的较高的社会价值,也能够从字里行间体悟到其所蕴含的深邃的教育意蕴。基于此,笔者尝试探讨《咏水》  相似文献   

7.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浙江义乌县人。为徐敬业檄讨武则天失败后,他的下落,传说不一。或云被害;或云自尽;或云出家为僧不知所终。第以出家为僧一说较为普遍。从《潜阳唐夏骆氏宗谱》(以下简称《宗谱》)的记载来看,骆宾王是出家为僧后终老於潜的。  相似文献   

8.
《送郭大夫元振再使吐蕃》乃张说作给郭元振再使吐蕃的送别诗,题中"大夫"是指"朝散大夫"。郭元振是武后朝到玄宗朝初年的一位重要人物,曾于696年、702年两度出使吐蕃,为巩固边防、发展唐蕃关系做出了重要贡献。文章考察了诗题的最初面貌,推测作诗时间应是702年,地点应是灵州,并论述了郭元振再使吐蕃始末。  相似文献   

9.
一钱起,字仲文,吴兴人,是大历十才子中的年长者,在中唐颇有诗名,人称“前有沈、宋,后有钱、郎”,为大历诗风的代表人物。有关钱起的生年,现有两种说法: 1.闻一多的《唐诗大系》定于玄宗开元10年(公元722年)。1979年版的《辞海》亦本此说。2.傅璇琮的《唐代诗人丛考·钱起考》定为公元710年左右。现在能看到的有关钱起生平事迹的资料很少,闻一多没有说明所据的资料,傅璇琮的根据是钱起的两首诗。今案钱起还有《銮驾避狄岁别韩云卿》诗,诗中“銮驾避狄岁”是指广德元年(763年)。这年十月,吐蕃军队进攻关中,很快占领长安,代宗匆忙出奔至陕州。诗中说到“白发壮心死,愁看国步移”,若按闻一多说,此时钱起年仅四十挂零,不  相似文献   

10.
<正>诗以言志,咏物抒情。骆宾王的《咏水》通过对水意象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理想君子人格的追求。笔者拟从该诗的意境出发,结合骆宾王的人生历程,试对《咏水》一诗中刻画的君子人格做一简略分析。一、君子有道,志存高远首联展露了诗人胸怀远大志向的豪迈情怀。诗人认为水的地位是崇高的,是连通天纲地纪的载体,  相似文献   

11.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流芳所及,亦影响到朝鲜文学领域。对骆宾王的文学成就,中国与朝鲜学林几无异议。朝鲜文坛通过集句、次韵、摘句、选本等方式显示出对其文学成就的关注与接受,尤其是选本,更能体现出朝鲜文坛对骆宾王文学成就的认可。关于骆宾王的立身行事、下落、墓地等,国内说法不一,其中的"失职怨望""灵隐续诗"与"归葬狼山"诸说对朝鲜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2.
<正>骆宾王的《咏水》,是一首以诗的形式阐述自己对水的研究的科学诗篇。首联充分显示了骆宾王对水在宇宙中运行规律的认识,作者如果没有很深的科学造诣是很难以诗的形式完成这样的描述的。接着诗人对水的动静之美的描写也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水深深的体悟。最后诗人以"水性"喻人性,表达了要实践"上善若水"和"恬淡寡欲,不追求名利,君子之交淡如水"  相似文献   

13.
骆宾王《对策文三道》可称'完璧',但有关研究还很不够,诸多问题有待考实。骆宾王和王勃虽都曾上书求荐且后者'对策高第',但并不能由此直接断定骆宾王也同科对策及第。骆宾王试策文本在形式和内容上有诸多与制举试策体制不符及不合'时宜'、不'得体'处,其策问及对策与骆宾王的其他作品有很高的一致性。结合相关文献材料,大抵可推知骆宾王可能既未参加乾封元年的制举考试,亦未参加其他科目的考试,故亦无及第之实。他未参加的原因主要在于未获举荐,未获举荐的原因则与其以前在道王府的任职'背景'有关,其试策文可能是模拟或投献之作。《登科记考》的阙载或有鉴于此,或系偶尔疏失。  相似文献   

14.
王羲之的生卒年,历来众说纷纭,就我所见,至今已有五说。一说是公元321—379年。此说源出羊欣《笔阵图》:王右军年三十三书《兰亭序》。清学者钱大昕根据此说,在他的《疑年录》中载:“王逸少,五十九,生大兴四年辛巳,卒太元四年己卯。”大兴四年为公元321年,太元四年为公元379年。今人史学家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采用此说。新编《辞海》也用此说。二说是公元303—361年。此说源于唐张怀瓘《书断》。《书断》载:“王羲之……升平五年卒,年五十九。”升平五年为公元361年,逆推生于太安二年,即公元303年。宋代学者黄  相似文献   

15.
“烈烈宾王檄,有如日当中.”(韩邦奇《骆宾王》)骆宾王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并不因他所拥戴的徐敬业旋即败死而同消逝,也不因檄文所述多有讹谬而遭弃置,相反,如前诗所赞,它的魅力历久不衰,千百年来一如日之方中,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就中奥秘,颇值得玩味.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朝是诗歌的黄金时代,初唐则诗人辈出、诗作丰硕。在群星璀璨的诗人中,骆宾王是"初唐四杰"中诗作最多、影响最大、成就卓著的一位。他出生于浙江义乌县,其家东临乌伤溪,西近绣川湖,北依山峦,南邻县城,东南还有一条大江蜿蜒流过。清秀的山川,荡漾的水波,哺育了他的诗歌情怀,为他《咏水》等诗的产生打下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骆宾王简论     
骆宾王的一生是坎坷的.他的悲剧,可用他自己的两句诗来概括:“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沈”.他悲叹自己生不逢时,进退无门,“出没风尘,湮沦名利”,在政治上无法施展抱负,真是“徒怀万乘器,谁为一先容?”其实并非如此.平心静气而论,骆宾王所处的时代,对象他这样的文学才士,还算开明的.一方面,“贞观之治”带来的经济繁荣、政治巩固、军事强盛,到高宗时期都还持续着;另一方面,武后采取的以文章选士,大量提拔庶族地主中的知识分子的措施,对出身低微而又有才学的人来说,也是有好处的.《通典·选举典三》引沈既济的话说:初国家自显庆以来,高宗圣躬多不康,而武太后任事,参决大政,与天子并.太后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永隆中始以文章选士.及永淳之后太后君临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寝以成风.然而,骆宾王虽然“少善属文”,却“落魄无行,好与博徒游”,有文名而无德行,偏又强烈地渴望功名.他身为文杰,反而说“文章是立身之歧路耳,又何足道哉?”与武后的政策正相乖戾.他叹息着“进不能矫翰龙云,退不能神栖豹隐”,“君门隔于九重,中堂远于千里”,于是费尽心机,连篇累牍地致书达官权贵,把自己比作千里马、妙音  相似文献   

18.
<正>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历来编在一起.这十二首诗是否同时所作,其说不一.清人温汝能说:“年谱义熙十年甲寅,公年五十.此诗(按;指‘昔闻长老言’一诗)是年所作,故云‘奈何五十年’也.计其弃官归来,至是得十年,故下章又云‘荏苒经十载,暂为人所羁’也.”(《陶诗汇评》卷四)他以为属同时之作.与他同时的蒋薰则提出了不同意见:“《杂诗》十二首,前七首皆是‘岁月不待人’意;‘代谢’以后,却有谋生羁役之感.至末‘袅袅’六句,恐非《杂诗》,或《拟古》之十,亦缺落不全者.”(《陶渊明诗集》卷四)到王瑶先生则首次将其析而为二,以前八首为一组,系于晋安帝义熙十年甲寅(公元414)年,后四首为一组,系于晋安帝隆安五年辛酉(公元401年)并指出最后一首“诗意隐晦,无从确定年代”,但从编次顺序看可能与前面的三首“为  相似文献   

19.
顾炎武《赋得秋柳》一诗,学术界历来以唱和王渔洋《秋柳》四章为主导观点,也一向认为此诗主旨是寄意永历帝。本文对顾炎武同时在济南创作的四首诗作综合分析,认为此诗非唱和渔洋,是受徐夜秋柳诗的影响而作;该诗的主旨乃是凭吊崇祯十二年被清人俘虏的德王朱由枢,并进而表达亡国之悲。此诗的解读有助于对王渔洋《秋柳》四章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萨都剌年谱     
萨都剌历来无年谱,因其生卒年月难以确定。萨都剌的生平,《元史》无传;《元史类编》、《新元史》、《元书》虽为萨氏补传,乃缀合各种史料而成,但也疏漏较多,往往难以自圆其说。清人萨龙光乃萨都剌之远孙,集注《雁门集》时,将萨氏诗作编年排比,并对萨氏生平事略考稽,实已略具年谱雏型。唯萨龙光定萨都剌生年为元世祖至元九年壬申,即公元1272年,其依据则是《雁门集》中的《北人塜上》与《李清庵见过》两诗。《北人塜上》有“自言家住大河北,闽岭相望六十六”,萨龙光云“所云六十六,公盖自数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