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正> 王夫之的《龙舟会》,虽然取材于唐人传奇谢小娥为父、夫报仇的故事,但作家特意将故事主人公谢小娥忠贞、智慧,具有大丈夫气概的品格,与大唐国一伙胭花男性大臣的懦弱、无能的品性进行比较,歌颂了商人女儿的品格与才能。在批判唐代贞元皇帝治下大臣的无能的表面字句里,象征性地批判了明末降清派。作家在剧作中盛赞谢小娥鄙弃“孝烈”  相似文献   

2.
谢小娥的故事始见于中唐人李公佐的传奇《谢小娥传》.嗣后为公佐同时代人李复言稍加改动收入所撰《续玄怪录》,更名为《尼妙寂》.明代中叶,凌濛初又将它繁衍成拟话本《李公佐巧解梦中言,谢小娥智擒船上盗》,收入《初刻拍案惊奇》.从传奇到拟话本,时间共经历了八百余年,而上面的三篇作品则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个故事在八百余年间流传、演变的情况;更重要的是,它们还可以使我们进一步把握住中国古代短篇小说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3.
王黎君 《江淮论坛》2003,(3):145-148
鲁迅的<铸剑>和余华的<鲜血梅花>都借鉴了武侠小说的情节模式和武侠元素,但鲁迅是肯定性地书写复仇,正面突出"侠"的形象和行动,张扬复仇精神;而余华则宕开笔墨虚写复仇,对武侠小说的情节模式进行了解构和颠覆.两个以复仇为描写对象的文本,表达了作家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审美选择.  相似文献   

4.
复仇是新文学的一大母题.近现代中国贫弱和耻辱的灰色境遇激发了以家国为己任的知识分子悲壮和忧愤的民族自觉,复仇成了消解焦虑的文化革命想象.鲁迅《铸剑》的重心和巧妙在于复仇过程和复仇方式上的设计,"后复仇"情节成了复仇之上的复仇.巴金是在复仇的沉思中完成了思想和启蒙的另一种文学选择.汪曾祺复仇者为父报仇的永恒模式成了心灵扭曲和罪恶的象征.曹禺借复仇书写生命的原始强力,同时也写了人的现代困境.茅盾《参孙的复仇》的意义是多重的,除复仇的多向外,还有对女性和自己的复仇.近现代中国"被侮辱与被损害"的集体记忆使得复仇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便捷途径.  相似文献   

5.
李新 《学术探索》2012,(1):143-145
"复仇"作为传统母题之一,在不同的时代、不同作家的文本中有着不同的书写模式,对此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为深刻地认识文本及作家。传统复仇文学中的复仇书写常常遵循"为富不仁——投告无门——暴力复仇"的三步走模式,在"红色经典"文本中得到继承的同时被加以改造,从而形成了"为富必不仁——投告总无门——武装革命"的新情节。这是传统复仇文化与现代阶级观念合谋的产物,同时是作家自觉地放弃了某些独立思考与追求配合政治宣传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白鹿原》中的田小娥是美和欲望的化身,她在灵与肉的纠缠中呈现出欲望的本我,带着复仇的利剑搅动白鹿原看似平静的封建宗法社会。女性先天价值的缺失使得田小娥的复仇始终处于一种无意识的状态,这种状态无法超越现实语境,田小娥的命运陷入一种悖论的生存状态。田小娥极端与偏执的抗拒行为颠覆了伦理世界的秩序感和安全感,她复仇者的形象注定被现实所解构。  相似文献   

7.
试论《外套》中"小人物"的复仇鬼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复仇鬼魂形象启迪"小人物"的觉醒意识,是《外套》人物描写的一大特色。"小人物"巴施马奇金的鬼魂复仇影射了对公理难辩、正义难申的俄国黑暗现实的揭露;蕴含着平民阶层不平则鸣、讨还公道的思想以及反抗压迫申冤复仇的愿望。不仅如此,通过鬼魂复仇胜利时获得心理平衡情节的描写,体现了对历史转折期"小人物"生存意识的审视,标志着对"小人物"形象社会情结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8.
元代和平居民的以暴抗暴斗虎,是在亲人先行受到猛虎伤害,不得已与来自自然界的凶狠"仇敌"殊死搏斗.这不同于先秦猛士斗虎,也不同于唐人主动性地去射虎,而是被动性地以暴抗暴的复仇.汉族知识分子地位沉沦和价值失落,使之更加关注于平民的日常生活和喜怒哀乐,在斗虎抗暴的歌咏中,还隐约地宣泄了元代文人内心的不平和郁闷.  相似文献   

9.
胡淑芳 《江汉论坛》2005,(7):100-102
本文从四方面对钱大群先生<中国"复仇"制度论考>补论过失杀人受害者亲属复仇的规定;东汉对复仇者的制裁;元代复仇制度属于中华法系与蒙古法系的融合;赦免制度对复仇制度的补充.  相似文献   

10.
晋桂清 《理论界》2006,(9):196-197
复仇文学所表现的复仇手段和复仇方式,与作品对复仇目的的揭示是联系在一起的。在西方的复仇文学中,复仇观念和复仇态度的变化常常导致复仇方式和复仇手段的变化;在中国的复仇文学中,衡量复仇方式和复仇目的的尺度几乎是一成不变的。  相似文献   

11.
从侠义复仇角度看 ,侠的精神意脉及行为风范很大一部分应在《刺客列传》中追寻。《燕子丹》、《聂政刺秦王》将复仇主题从史传中剥离 ,使其充分文学化。而侠文化与复仇意识撞击整合 ,使复仇主题流变为侠义复仇的神化、匪化、御用化与江湖伦理化。其种种衍化倾向 ,丰富了侠文化历史纵深度和侠的多重性格层面 ;作为复仇主体的侠 ,其队伍庞杂、复仇对象也扩大了 ,但他们复仇的正义性动机仍是主导的。  相似文献   

12.
鲁迅作品<铸剑>取材于古代有关复仇的神话故事,不可回避的复仇主题除了世俗的子为父复仇之外,还包含深层次生命个体灵魂上的复仇,这种理念上的复仇,具有无可奈何的荒诞感与虚无性,从眉问尺到眉间尺的父亲再到黑衣人,这三个人物的复仇精神呈现出逐步深化的现象,借助他们,鲁迅深刻显示他"激昂-绝望-绝望的反抗"的人生哲学,既回答了现实问题,也抒发了自己的情怀.黑衣人作为真正的复仇之人,他是鲁迅心目中的复仇之神,作为作者心灵写照的对象,黑表人即是本文的隐含作者,他与作者精神中的最核心部分具有一致性.读者要以识别叙述者为突破口,结合作者的创作语境,完成对隐含作者的建构.  相似文献   

13.
王立 《天府新论》1999,(6):62-65
文学主题,根本上说是在特定区域的文化树上生长起来的。对于复仇主题这样与一个民族的文化习俗、人生情感及其情感表现方式紧密联系的重要主题,更是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心态史的写照,也是其文化主题发展史展露的重要窗口。探索这一心灵脚步的起始阶段情形是极有意义的。一在中西方神话与上古传说中,复仇就已经作为一个鲜明的主题被提出来了。如果按照有的学者观点,将原始人的复仇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复仇不怕过火,世代不解仇上加仇,直到一方被歼灭;二是同态复仇(即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有限复仇[1]),不再漫无限度、循环不已;三是…  相似文献   

14.
曹娥的"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史源学的角度,剖析了东汉曹娥孝行并不符合<孝经>本义,推导出曹娥"孝行"为民间理解,非汉儒所推崇的孝道.曹娥故事在流传过程中的变化,更模糊了史实本源,足证曹娥"孝行"确有正本清源的必要.  相似文献   

15.
替代式复仇是豫让行刺赵襄予故事的核心构成,属"接触巫术".豫让不等同于一般的刺客,而因古代"士不遇"文化形态及其多种机制,使其逐渐在接受过程中,成为刺客形象的一个典范,母题意义变得突出,成为一种带有非凡美学意义的"情境单位",从而"为主复仇"这一"意识母题"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和是非观念也汇入其中,与侠义刺客的人物性格、楷模意义结合起来.尽管宋代后豫让屡受非议,但其复仇故事提示了后世叙事文学、包括相当一部分史传复仇载录的方式,以及作者对故事描述所可能引起重视的期待.  相似文献   

16.
王夫之以遗民而为杂剧,出手即不同凡响。《龙舟会》杂剧以唐传奇《谢小娥传》为主要蓝本,通过时间、地点、人物姓名以及题名等的改写,有意表达易代之际的历史变迁,借以表达恢复之志和复仇之感,为遗民人格张目。其以北曲为宗的文本形态,不仅清晰地呈现了王夫之对文体的驾驭能力,也体现了他对元人杂剧的有意识尊奉,以及有意通过杂剧创作表达“经国之大业”的创作命意。  相似文献   

17.
忠与奸,思与仇,在中国古代是牵涉面广又影响深巨的重要伦理范畴。忠奸是借以区别直臣义士、佞臣贼子的尺度,主要同传统社会机构中政治斗争、臣子对君国态度相联系;而复仇则是同人的天性相关联的情感冲动和社会现象。忠奸斗争与复仇的纠葛,主要体现在历史主体对忠臣的同情钦敬与对奸佞的痛恨揭露上。在中国古代,伍子胥既为忠臣又是一个复仇英雄,但其复仇,对象偏偏又是屈原——人所共知的忠臣所爱之国及楚王,这就为我们探讨忠奸与复仇关系,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课题视角。  相似文献   

18.
隐忍是弱者作为复仇主体不得已采取的复仇策略,女性往往作为隐忍复仇的承领者。儿子长大后复仇母题,也离不开隐忍策略。古代表现隐忍怀恨用嗛,字源学上就有了谨慎小心、隐忍不露、伺机复仇的形象化意味。隐忍一是来自仇强我弱的对比悬殊,二是等待敌仇防范疏松,三是成为对复仇情绪忍耐程度的考验,涉及到个体人格素养的整体评价。  相似文献   

19.
张洁 《理论界》2011,(7):107-109
中国传统社会中,移乡避仇是与复仇行为相联系的一种制度,考察历史沿革及具体实践过程对于理解古代中国对待复仇行为的态度具有重要的意义。该制度产生、发展及正式为我国古代法律所规定体现了国家采取行动,消极避免复仇行为发生;而该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逐渐被废置不用则体现了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的增强及法制力量的递进。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渊深积厚的复仇文化中,鬼灵复仇占据重要位置。据笔者初步统计,古籍所载复仇故事传闻,如血亲、侠义、反暴、忠奸、女性、动物、精怪复仇等等,其中鬼灵复仇所占比例是最多的,且遥遥领先。①而在鬼灵文化中,描写鬼灵复仇的叙事文本也远较报思、情爱等作品为多。这种现象固然与农耕民族弱者文化心理与伦理观念对复仇心态强化诸多因素有关,仍离不开稳定持久的神秘主义思维方式,而这一思维方式的基础便是巫术思维。象征性复仇可以说既是其发生动因、催化强化剂,又是其结果。因而,从原始思维、鬼灵文化同复仇文学主题历时性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