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意象及英译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也是古诗的审美评价标准。本文从中国古典诗歌的这一本质特征出发,探讨汉诗英译过程中诗意的转换问题,认为用英语进行“再创造”,重现原诗的意象或意境,是汉诗英译的关键所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要从根本上提高译者的诗学修养、语言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实现“诗人译诗”或“以诗译诗”。  相似文献   

2.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在中国是一首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五言绝句。这首诗言浅意浓,是汉诗英译初学者试笔最理想的文本。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纷纷一试译笔,目前已有超过三十个以上的正式译本。本文就其中较新的一个译本作一番简评。  相似文献   

3.
肯尼斯.雷克思罗斯是美国著名的现代诗人、诗歌翻译家。他译介了大量汉诗,翻译策略颇具创意。他的汉诗英译体验深刻地影响着他的诗歌创作。而且,雷克思罗斯十分推崇汉诗与汉文化,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形成了极富中国韵味的"汉风诗"。他的英译汉诗,尤其是创作的"汉风诗",奠定了他在美国诗歌史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对美国现代诗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诗,是艺术性最强的语言艺术。故诗歌比起其它文体来说,翻译难度要大。就诗歌翻译来说,其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并存。但诗歌翻译却是"不可能的可能"。从汉诗和英诗的各自特点出发,并分析了阻碍互译的潜在因素,希冀借助文化、诗歌语言的本体特征对英汉诗互译作尝试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辜正坤教授提出"诗歌鉴赏五象美"理论和翻译标准多元互补理论在翻译界引起很大反响。从视象美中的语形视象出发,以回文诗、藏头诗、神智体诗和象形诗四种特殊诗体为例,运用翻译标准多元互补的方法分析英汉诗歌互译中可译因素与不可译因素,进而证明汉语作为象形文字的优越性,即汉诗英译可译因素少;英诗汉译的可译因素多。  相似文献   

6.
诗歌的形式美,在诗歌美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诗借形以传神,失其形即失其神。因此,诗歌语言形式的美学作用,不容忽视。以汉字为建筑材料的汉诗,天生地有着形美上的优势,因此,就汉诗英译而言,译诗若有所失,乃是正常的事情。译者所应做的,就是通过翻译上的变通,把这种损失降到最低;同时,还应发挥翻译的创造性,争取失于此而补于彼。本文从汉语旧诗和新诗、旧诗中的诗与词、诗歌的语言之美和标题之美等几个方面,来讨论汉诗的语言形式美及其英译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从《长干行》三译文看汉诗英译中的模糊美再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模糊美学的发展,模糊概念引入了美学领域,模糊美成为模糊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不确定性是模糊美的主要特点。中国古典诗歌讲求“意境”、“情景交融”,体现了丰富的模糊美特性。英语诗歌虽然具有较严格的语法规范和严谨的逻辑关系,仍然把对模糊美的追求作为最高境界,这使得英汉诗歌翻译成为可能。不过由于不同层次的语言规则和文化背景,英汉诗歌中的模糊美再现具有相当难度。通过对比李白所作的《长干行》的三首译文,阐述了汉诗英译中模糊美再现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再现模糊美的一些技巧。  相似文献   

8.
古汉诗英译始于一个多世纪前,随之而来的译文评论也从未间断过。本文尝试从达内西和莫利卡(Danesi&Mollica)提出的概念流利理论对古汉诗英译进行评论,通过分析和比较李白《送友人》原诗的蕴涵与译诗的蕴涵,从而得出无论是词汇层面还是句法层面译诗都应尽量与原诗的概念底层结构相匹配,给译文读者带来与原文读者相类似的感受,这样才能达到译文与原文的概念流利。  相似文献   

9.
自从十八世纪《诗经》的英译本在英国出版发行以来,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一直存在着很多争论。文章就古汉诗英译的历史及各种争论从可译还是不可译;直译还是意译;自由体还是格律体;改写还是翻译四个方面进行了概述,并指出对译诗不应仅局限于字面上的"信",原诗与译诗达到的对等的效果和译诗读者与原诗读者相类似的感受也是要考虑的"信"。  相似文献   

10.
析汉语古诗英译中意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借用了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以及许渊冲先生对该诗的译文,通过分析译诗如何克服两个不同年代间及两种文化间存在的差异,论述了汉语诗歌特别是汉语古诗的可译性,并从意义延伸和归化两个方面来讨论,进一步提出汉诗可译性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色彩在文学作品中承载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澳大利亚诗人约翰·肖·尼尔森被誉为澳大利亚民族主义文学中的色彩诗人,他的作品通过大量色彩用词的巧妙搭配,使诗歌更加丰富多彩。文章旨在探究尼尔森在诗歌中对色彩的巧妙运用和美学价值, 从而体现其诗歌着万物之“个性化”色彩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七窍生烟笔下的诗大都是由生活而来的一些只言片语,表面看来朴实平淡,但是平凡的文字织出的却是生活中的奇观,饱含着别样的感情,在口语诗写作中显示出别样的追求。其诗的背后是诗人迷醉的心灵,心灵的背后安放着他灵魂的巢穴,在那里,诗人幸运地获得了海德格尔式的诗意栖居地。  相似文献   

13.
前人旱已指出李贺诗中喜用啼、泣等字,但多限于局部考察,实有全面探究之必要。他大量的物之泪、鬼神之泪,彰显了一往情深、穿幽入仄的冷艳谲怪诗风;他的自我之泪、现实之泪则展示了情真意切的一面,可以供我们多维的认识诗人的风格。他的相关诗歌在泪意象的发展史上,也彰显出了长吉体式的诗艺独创性。  相似文献   

14.
黄灿然一再强调"创新是诗人唯一的良心和责任",是因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为精确地呈现出深邃而细微的现代诗意来。诗意往往是模糊的,但诗人追求着用更精确的语言去呈现那种模糊。如何以简洁的精确呈现深邃的模糊,是贯穿黄灿然诗论的一条暗线,也是我们理解黄灿然诗歌的一个必要的角度。  相似文献   

15.
中唐文学中,创作家们纷纷追求着强烈的个性化语言表现,文学语言风格探求蔚然成风.这其中,韩愈无疑是最具典型的代表.韩愈诗文语言雄肆杰放,充满张力,突出表现出韩愈个人精神情绪和心理性格.韩愈笔下,描述性语词的拙重狠奇、记叙性语词戏剧化形象化、动词充满力度的张扬、助叹词浓郁抒情基调,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韩诗文语言极富创造性个性化风格.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从李贺诗语言的浓艳怪异、意象的缥缈灵动、意境的虚幻凄美诸层面 ,阐述其“虚荒诞幻”的诗风。并联系李贺出身经历及所处时代 ,探求其风格背后的楚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7.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将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与原则融入诗歌的创作,使得其产生了鲜明的视觉效果,而色彩是构成威廉斯诗歌形象的最重要的因素。色彩不仅能准确地表达视觉艺术效果,而且还能传递作者强烈的情感。威廉斯运用极其丰富的表达色彩的语言,来传递色彩的情感因素,从而创造出独有的诗歌美学特征。本文就将从色彩学理论来分析威廉斯诗歌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8.
戴镣而舞——《丝绸帐篷》之生命华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次荣获普利策诗歌奖的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其十四行诗《丝绸帐篷》力透纸背,表现出多层次的真实意义。在传统的诗歌欣赏和新兴的诗歌隐喻解密的双层面视角下,这首十四行诗以其词语和意义、诗体等表层形式展示内容,以日常语言思维的隐喻方式蕴含深层意义。这一特点充分展示了在传统诗歌格律的约束中,诗人娴熟地表达诗情人生的自由,在优美的格律和简单易懂的日常语言表达中,抒展诗人对于"她"———诗歌女神之情怀:戴镣舞出自白式的十四行诗,始于愉悦,终于智慧。  相似文献   

19.
苏格兰诗人———彭斯 ,1999年被评为“世纪名人” ,这无疑要归功于他在苏格兰民歌的收集、改编和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就。本文就其脍炙人口的一首爱情诗和一首带有政治意义的诗 ,从审美的角度 ,运用阐释、分析、对比等方法 ,对语言特色、写作风格、文字内蕴等方面进行了点评。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称杜甫为“情圣” ,主要指其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真诚深挚的人情美、人道主义的博爱精神等方面 ,也表现为其情之真、情之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