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关于本体论演化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虽然本体论一词近代才使用,但本体论思想却自古以来就有。从历史上考察,可以把本体论分为古代本体论、中世纪本体论、近代本体论和现代本体论。本体论的现代意义表现在:变"本体是什么"的提问方式为"本体应该是什么",变描述本体的存在状况为评价本体对人的活动的意义。所以,本体论在现代哲学语境中只是思维的逻辑前提,是一种与传统本体论截然不同的"本体论承诺",合理性与非实体性是其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2.
略论本体论的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本体论哲学由盛到衰再重新崛起的历程表明:所谓本体论的当代“复兴”,不是对旧有本体论形态的回复,而是经过严格语言分析阶段以后,在当代变化了的条件下,对哲学本体性质的重新规定。因此,“合理性”是重建本体论的重要思路,它要求:1.必须改变对本体的提问方式;2.要调整对本体问题的回答内容;3.必须转换对本体的论证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是重建哲学本体论的理论基础。它既坚持了本体论承诺的客观性基础,反对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又坚持了本体论承诺的人文价值和人文意义,反对本体论的自然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3.
从本体论哲学由盛到衰再重新崛起的历程表明:所谓本体论的当代“复兴”,不是对旧有本体论形态的回复,而是经过严格语言分析阶段以后,在当代变化了的条件下,对哲学本体性质的重新规定。因此,“合理性”是重建本体论的重要思路,它要求:1.必须改变对本体的提问方式;2.要调整对本体问题的回答内容;3.必须转换对本体的论证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是重建哲学本体论的理论基础。它既坚持了本体论承诺的客观性基础,反对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又坚持了本体论承诺的人文价值和人文意义,反对本体论的自然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按照马克思的思想,在人类产生以前物质是世界的惟一本体,人类产生以后,世界是物质本体与实践本体交互作用的产物。物质和实践都是现实世界的决定因素,都是世界的本体。人的肉体和精神在物质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具有人类学意蕴。马克思的本体论既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体,又赋予实践活动以本体论意义,它对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新的价值目标,使人类走出当前的困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兰色姆的本体论是“新批评”理论的核心。目前学者们对其本体论有不同的理解。从其理论生成的历史语境出发可以发现,与传统本体论不同,兰色姆的本体论对世界本体的探寻不是指向普遍的、实体性的概念化的绝对存在,或抽象的形而上的真理,而是将艺术的存在规定为世界的本体。他的本体论关注的是以异质性、生成性、偶然性为特征的本体存在。兰色姆反对预设实体存在,认为由此在感知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兰色姆所提出的本体论是属现代本体论范畴,是对实体本体论和逻辑本体论的一种颠覆。  相似文献   

6.
辩证法作为一种独特的理论思维,有其存在的"本体论承诺".辩证法也就生成于对其"承诺"的"本体"的寻求、批判之中,因而辩证法总是与本体论纠缠在一起的.批判性是辩证法的内在本性,但这一批判本性,决不是一种对事物的简单否定和反驳,而是对其所承诺的"本体"所内含的"矛盾"的反思和批判.正是这一反思和批判,最终实现了马克思以人的生存方式为"根本"的实践批判的辩证法的本体论革命.  相似文献   

7.
哲学家对世界产生的终极因探求切入了本体论问题,本体是内在的本原,侧重于事物的形式、原则和规律等,本体界与现象界的关系及其引发的是与应当、经验与超验等二元对立的难题导向了辩证法的出场。辩证法是解决矛盾的途径,也是本体展开和实现自身的内在原则,辩证法解决矛盾的基调是"思维与存在的同一"。很多哲学家由于其本体论承诺存在固有的痼疾,无法真正地解决这一系列矛盾,因此,其辩证法也不彻底。马克思立足于人的生存世界,以实践为终极的原初基础,实现了矛盾的彻底解决,不再停留于本质与现象、是与应当的无穷纠缠。  相似文献   

8.
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类的终极关怀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是给多样的现实世界以统一之本体存在的哲学承诺;一种是给有限的个体生命以无限之价值意义的宗教承诺;一种是给异化的现实人生以情感之审美观照的艺术承诺。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哲学之本体论和宗教之形而上学分别面临着学理和信仰上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艺术之文化形式需要自觉地承担起为人类提供终极关怀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确立了生产劳动的实践观,揭示了现实的物质性本体,即实践,从而实现了对以往传统本体观的根本变革。马克思通过他的实践本体论揭示了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物质生产活动的本质及其在历史和认识活动过程中的地位和意义,找到了实体世界和理念世界、物质本体和思想本体的现实基础和中介,真正突破和变革了传统哲学本体论中的二元本体观念,把传统哲学的二元本体统一起来。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是建立在全球化实践基础之上的,在今天强调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有利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深化,同时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于全球化的认识,有利于我们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出发认识后现代社会,回答后现代主义提出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0.
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认为,作为终极实在的本体是既定的、不变的,整个人类世界是预成的。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则认为,人类世界的本体是动态的、生成的,自然界、社会和人就是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地生成的。马克思生成的实践本体论的诞生,实现了近代哲学向现代哲学的转变;确立了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维度;实践本体论就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相似文献   

11.
蒯因在论述本体论问题时,认为要区分何物实际存在及我们说何物存在,后者即"本体论承诺"的问题。从"本体论承诺"的角度理解技术,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回答"技术是什么"技术哲学中这一基本问题,对我们看待"经验转向"和打开"技术黑箱"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感通是中国哲学中用以表示人、物、理、事等发生某种勾连活动及其呈现状态的观念。感通论贯穿于儒家哲学主线之中,儒家心性论的主流思路揭明了感通之于心性开显的意义,即感通是心性本体的自身开显机制。感通中,观“心”即“无心”,“见”(现)天地万物之因缘整体无碍;观一心即万心,人心皆有其本源情感显现之根源,不待而与他心相即,观这“人间世”的一切境界皆“在感通之中”,见人我、物己无碍;从而,在存在观法上为个体奠立积极的生活姿态。生活相续而感通不已,观心切转的发生契机必就任一心念而言,并在实际的感通历程中具体实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略论哲学本体论思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抽象的具有普适意义的本体论问题,首先是个匡定学科领域问题,实质是关于研究目的和对象的理论.人类的哲学本体论思维的发育发展理路,有两种基础性因素交织在一起而具有决定性意义:一是人类认识发展的程度特别是科学发展的程度;二是时代的思维范式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后继者们天才的理论思维在于:以实践思维深刻回答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以唯物史观思维解决了人与世界的关系并用以回答了世界本体问题;以彻底的辩证法思维解决了世界存在的一与多、无限与有限等关系问题.三者内在观照、交叉融通,科学建构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思维框架.  相似文献   

14.
从传统美学"美是什么"的追问,转换为"美如何存在"的提问方式,对当代美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哲学方法论意义.在西方现当代哲学发生范式转换的整体背景下,才可能理解从本体论美学向生存论美学转向的真实意蕴.生存论美学将艺术或美视为人类生存境域的一种呈现方式、展开方式或存在方式,认为美之存在与人之存在密不可分.只有在生存论视域下,美如何存在的问题,才可能提出、展开和解决.  相似文献   

15.
蒯因在当代形而上学的复兴事业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他采取从语义逻辑与整体论的角度来考察本体论问题的策略,从而使存在论问题从事实走向承诺,从经验证实走向语言使用。这种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它不仅体现在“促使他提出了整体主义知识观,并促使逻辑实证主义转变为逻辑实用主义”,更重要的是体现为对整个经验论基础的根本性摧毁。  相似文献   

16.
董学文先生的批评文章曲解海德格尔与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关系,力图把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基础——马克思存在论思想曲解为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并力图以唯心主义和存在主义来定位海德格尔学说,以此排斥实践存在论对海德格尔学说的有益吸收,这在学理上是站不住脚的,而且董学文先生对存在论概念的理解存在着诸多错误,如把存在论归为唯心主义,认为存在论是反认识论的,把存在论与世界观和宇宙观概念相混淆。在对马克思主义解读问题上排斥任何从新的视角上的理论探索,这本身就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7.
语言本体研究是第二语言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被边缘化了。文章通过实例说明了深入的本体研究有利于缩短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有利于进行深入的偏误分析,有利于推进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呼吁加强本体研究,尽快将本体研究的成果引进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8.
作为对于宇宙终极问题探讨之学说的本体论在科学中亦经历了它的兴衰历程,在科学理解论视野中,所谓本体论承诺就是指出有待理解的世界是一“混沌”,它是有序与无序的统一,是正在生成的确定性,它的显现道路就是主体进行的科学理解活动。阐明了其本体论前提后,科学理解的相关问题才能得到良好地解决。  相似文献   

19.
对马克思的实践思想,仅从本体论的意义上去理解,或者仅从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意义上去理解,都是片面的。出于批判的需要,马克思哲学中的"实践"呈现出三种语境:本体论语境中的普遍性实践;方法论语境中的具体性实践;生存论语境中的人格超越性实践。这三种语境中的实践不是一种并列关系,而是一种递进式的"变奏"关系,并最终落脚在对无产阶级生存情境的分析和理想人格的引导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