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帕米尔高原塔吉克族水文化调查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我国塔吉克族世代居住在帕米尔高原这一特殊的生态环境中,文章依据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资料对塔吉克族生活、生产、文学和观念中的水文化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试图梳理塔吉克族长期存在的水文化现象,并对塔吉克族移民搬迁后水文化的适应做了深入的访谈和调查,从中可以看出塔吉克族传统水文化的积淀与移民后水文化的适应情况.  相似文献   

2.
刘明 《新疆社会科学》2011,(6):134-139,158
大规模移民搬迁可能导致文化适应问题。在移民搬迁过程中,项目的成功与否除了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有关之外,民族文化的适应策略,特别是牧业生计方式也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新疆塔吉克族农业环境变迁与文化适应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发现:第一,塔吉克人放弃种植豌豆、青稞等作物;开始种植苜蓿和棉花等作物以提高人均收入。第二,塔吉克人了解并接受更多关于作物种植、栽培、收获的技术。第三,塔吉克人开始逐步学习使用坎土曼,并学习开拖拉机提高生产效率。但是,对帕米尔高原塔吉克人进行相关的适应研究还需要长期跟踪调查以及回访等,以便掌握更多的材料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此走上有法可依、依法保护的历史阶段.新疆塔吉克民歌是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兼有中国音乐细腻的旋律特点,也有波斯—阿拉伯音乐鲜明的节奏特点,高亢的鹰笛声,富有舞蹈律动的7/8节奏以及调式当中的升三级音等特点构成了塔吉克族音乐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特征.本文试图通过对帕米尔高原塔吉克民歌及其音乐特征的阐释,从而对塔吉克民歌提出传承思路与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对三江源生态移民的环境和生理适应、日常生活适应、生产适应、人际和风俗习惯适应及其心理适应等社会适应状况进行了分析,并解释了影响三江源生态移民社会适应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宁夏10个生态移民点为例,对迁移后的309名移民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生态移民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且不同性别、年龄段、职业变迁与未变迁生态移民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差异;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职业变迁与未变迁及不同迁入时间的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状况存在差异;消极应对方式和社会适应状况影响移民的心理健康水平;社会支持、消极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影响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状况;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水平相互影响.针对宁夏生态移民的具体特点,提出了提高移民心理健康水平、改善社会适应状况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对同心县黄家水村生态移民的深入调查,从多方面分析移民的生活状态变化和社会适应程度,进而探讨生态移民工程对回族穆斯林群众生活状况和观念的影响程度.通过对比分析笔者认为,生态移民的实施使生活在山区的穆斯林群众走出了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大大增加了人与人交往的空间,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适应能力、思想观念都在逐渐变化.但到目前为止,这里的穆斯林群众有不少仍然沿袭较为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子女城市生活不良适应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怀川 《兰州学刊》2006,(5):163-164
在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举家外出谋生的发展趋势下,跟随父母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已经成为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社会群体,城市生活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而他们的生长和发展又将影响未来的城市和社会。研究农民工子女的生活环境,了解他们的社会适应状况,消除阻碍他们社会适应的各种因素,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追溯拉祜族跨境迁徙历史,主要有三次大规模从中国向境外的迁徙活动,其中有两次直接受宗教因素的影响。在缅甸生活的拉祜族向泰国的迁徙,也明显受到宗教力量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宗教交流依然是中、缅、泰拉祜族跨境互动中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中、泰之间的拉祜族因亲缘关系和贸易而关系交流互动的几乎没有,惟一呈现出来的是基督教会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宗教因素之所以如此深远地影响着拉祜族跨境流动,与拉祜族整个族群社会的发展进程缓慢和个体力量薄弱有关。宗教介入拉祜族社会之后,很快产生出集体意识,对个体形成庇护关系,促进了族群的社会整合。从逃避战争追随宗教领袖的迁徙到受宗教团体影响的族群跨境迁徙和互动,反映了拉祜族个体对集体或组织化力量强烈依赖的主观期待性和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生活的移植--跨省外迁三峡移民的社会适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依据对江苏、浙江两省343户跨省外迁三峡移民的问卷调查资料,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定量地考察了影响移民社会适应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安置地政府和居民对移民的接纳状况,是影响移民适应状况的最重要因素。同时,移民的住房状况、移民与当地居民的交往状况、移民相互间的交往状况、移民对当地语言的熟悉程度、以及两地习俗方面的差别等因素,也对移民的社会适应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
秦汉时期巴人的分布与迁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时期巴人形成以巴郡、南郡、武陵郡以及邻近的汉中郡、犍为郡、广汉郡为集中的聚居区,同时又因外出为官、军事征调、叛乱外迁等原因,在巴地以外的区域形成分散的居住区,形成巴地巴人集中分布、其他地区零星分布的大体格局。从时间尺度上看,秦代巴人主要分布于巴地,汉代才逐渐形成巴人集中分布与外地零星分布的格局,这种格局的形成是与朝廷加强对巴地控制的总体思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2.
抗战开始后,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在战争环境中,三校颠沛流离,由平津而长沙,由长沙而昆明.无论是在西南深山峡谷、神秘民族村落的漫漫旅程中,还是在蛰居彩云之南的八年岁月里,师生们弦诵不绝,一代学人在体味到家国之难、加深家国情怀的同时,也深入社会、接近乡民、考察民俗、搜集资料,他们调整精神与学术方向,实践学术报国理想的同时,也从各层面服务云南地方社会.  相似文献   

13.
王文涛 《河北学刊》2012,32(1):187-194
东汉时河北的户籍人口密度和西汉相比,除个别地区外,普遍下降。黄河改道对魏郡、清河、信都、勃海四个郡国人口的增减产生了重要影响。河北汉族人口的减少、迁移与北方民族的内迁融合这两个方面一直在持续进行。东汉初年,河北人口的变动表现为边郡人口的迁徙和乌桓、南匈奴的内附。东汉中后期,流民是河北人口迁移的主要内容。东汉末年,战乱频仍,河北北部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人口变动剧烈,数量锐减。  相似文献   

14.
中外移民社会适应的差异性与共同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内移民的人力资本越强,如教育程度越高、就业竞争力越强、经济收入越高,则越容易适应城市生活.而国外移民的适应则不同,移民越是来自发达国家,其收入越高、生活质量越高、越是有优越心态,越不容易融入当地社会.中外移民在社会适应方面共同性的规律则是,移民融入城市的动机越强、在城市居住的时间越长、社会交往越广泛(社会关系越多),越容易适应与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15.
著名美籍华裔作家聂华苓的<桑青与桃红>是作者赴美后创作的一部最具艺术探索精神、最能反映其思想倾向和创作风格的作品,一直受到中美学界的重视和关注.不少评论家将桑青、桃红在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美国几个不同地理和文化空间中的漂泊流浪看作是一种被动的迁徙.我则认为,桑青/桃红的迁徙尽管带有被动的特征,但更多的是一种主体的自觉行为,是她对抗父权文化、种族主义和帝国主义霸权话语,颠覆美国迁徙神话的一种积极策略,是一种"对抗的迁徙".  相似文献   

16.
先秦族群迁徙融合是华夏民族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族群迁徙的规模和范围有所不同,华夏民族形成时期其主体是不断变化的。华夏民族的原胚和最初主体是汇聚和融合于中原的炎黄族群;到尧舜禹时期,除了中原地区的晋陕豫联盟外,东夷族群的加入使华夏民族主体得以扩大;夏商时期,夏商族群的扩展迁徙使夏商族群成为华夏民族的核心主体;周代分封制的建立实现了族群的大范围融合,华夏民族的主体不再以少数族群为主,而是发展成为真正的融合性主体。  相似文献   

17.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适应出现了两栖和三栖的新格局。国家制度是强迫性的制约因素,自身因素是自我调适的主动性因素,农村既存的利益是现实利益性因素。这种生活状态的积极作用主要是为半城市化状态的新生代农民工找到了一条城市化的过渡形态;消极影响是给城市和农村管理带来困难,给流入地增加了社会风险,且不利于农村土地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一些学者提出的让农民卖地进城的方案应该从长计议。当务之急是给予农民平等的公民权,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两栖与三栖生活作准备。  相似文献   

18.
政治生态的变化影响政论文.西汉一代,政论文适应着政治需要.反思历史教训,阐说治国方略,是政论散文对汉初政治治理需求的适应;论析经济问题,张目意识形态,是政论散文对西汉中期集权政治的适应;阐说为君之道,劝诫奢侈暴政,是政论文对西汉后期衰败危局的适应.  相似文献   

19.
20.
沈革武  杨爱霞 《学术界》2008,23(3):197-201
本文根据不同学者对德育生态理论的探索与实践观点,深入分析了从生态到生态德育、德育环境到德育生态、德育模式到德育生态链的学术迁徙过程,还阐释了现代德育生态理论框架的构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