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西方的“image”和“意象”概念并不对等,其内涵处于语象与意象之间.在语象中,语言的中介不可抛,而意象必须“得意忘言”.作为符号的意象与语象,与语言符号处于跨层关系之中,两者区分源自符号化对象的质的差别,语象形成于语言的再度符号化,分为实体语象和转义语象,意象则形成于事物或情境在语言作用下的符号化过程.这既是西方诗与中国古典诗在成诗方法与诗歌美学上的差异,也是中国现代诗与古典诗的重要分野标志.中国古典意象理论中就已蕴含语象与意象之别,因受限于传统语言观,未能发展出语象理论.  相似文献   

2.
王青 《江海学刊》2013,(1):173-180,239
长期以来,在神话研究领域,大家秉承的乃是"图像证史"的观念与方法。然而,图像绝不仅仅是旁证,它本身就是神话的一部分,或者是神话时代最直接的史料。图像乃是可以和文献并行甚至高于文献的一个神话系统,在这个系统内,运用着不同于文字的视觉语汇和形象思维方式,有着自己的主题内容、表现手段、象征方法和叙事原则。因此,仅仅是"图像证史"还远远不够,必须建立起"图像即史"的观念,将图像视为神话最重要的载体。如果一直将图像作为文献的附庸,神话学研究将不可避免地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3.
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是语言并非文学的全部,这一观念使文学和图像的关系研究成为可能,而"语-图"关系则是其中的关键."一体"、"分体"与"合体"是语图关系的三大历史体态;与此相应,"以图言说"、"语图互仿"和"语图互文"是其各自的特点,其中包含并可能引出许多非常有价值的学术命题.特别是"语象"和"图像"的关系,作为语图之间的"统觉共享",当是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的平台.只有这些深入的学理分析,而不是止于情绪表达和表态,文学遭遇"图像时代"的困惑才有可能自然释解.  相似文献   

4.
当历史步入21世纪的今天,文学史写作已经表现出新世纪的自觉,这种自觉源于对文学本质的创造性理解和文学史表达方式的创造性把握,并把这种理解和把握贯串全部的写作过程,赋予它一种新的整体性的生命。文学史写作,关键在于把握住文学的“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丰富复杂、新鲜活泼的“魂”。惟其如此,才能使文学史写作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不仅给人们提供知识,而且给人们提供智慧和趣味,提供新的文化精神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在重文本、轻图像和重道轻器的双重挤压之下,徽州图像在徽学研究版图中长期处于边缘位置。徽州图像的民间艺术色彩将徽学研究的重心下移至庶民百姓的寻常生活,这恰与来自徽州民间的文本形成照应,以形成文本与图像之间的徽学研究新走向。这种走向意在发现古徽州先民所栖居的图像空间中,儒学礼教观念和宗法意识如何为制像所编码,进而影响徽州社会群体的精神世界和行为结构。  相似文献   

6.
魏晋之后,随着文人的审美自觉,文学图像化主要体现为文学作品图像化,文学作品图像化成为文人实现审美诉求的重要方式。文人的审美创造使得先秦两汉图—文会通传统在这个时代,于创作主体、创作方式以及创作意图等方面呈现出历史性嬗变,文学图像化创作在这些嬗变中发生了从注重再现、重写到注重表现、创造的审美转向。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西方叙事学为出发点和参照点 ,把通常的“叙事”范畴扩展为“叙述”范畴。“叙述”成为本文进行中国图像叙述学理论探讨的逻辑起点。在此基础上 ,本文简要梳理了中西图像叙述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分析了图像叙述研究方法的独立性及其与语言叙述不同的叙述特征 ,认为中国图像叙述学是当代叙述理论研究的一个广延 ,尤其为中国古代叙述提供了一个彰显美学意义与文化意义的广大背景 ,是对当前全球化“图像转型”的一次理论回溯 ,其现实的指导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8.
高字民 《人文杂志》2007,(6):119-124
图像时代是人类借助视觉机器及其技术来"看"的时代,机器媒介的技术工具理性主导了人的视觉审美。本文从技术和审美的关系入手,立足审美主体的体验,梳理了图像时代视觉审美范式的变迁脉络及其神话心理原型,认为正是这些心理原型驱动了视觉媒介的不断演进和视觉机器技术的日益提高。从影像到拟像的转变,是在视觉机器技术支持下,影像的"真实性"被不断美化、极限化、虚拟化的过程。这最终导致了"超真实"拟像的出现,导致了视觉意义的"内爆"。  相似文献   

9.
《故都的秋》是对一个季节符号的情绪开发,故都的“秋”所引发的情感意绪,在语言的描述中被重构、被提升。通篇流淌的情绪诉说,交付相应的修辞场、语象系统、修辞认知,由此引出本文关于文学阅读如何回到语言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0.
现今业已进入读图时代或曰图像时代,关于审美的真实问题被提到了空前重要的位置上。在传统审美观看来,审美是主体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认知,是一个寻求"理念"真理的过程;在现代审美观中,事物直接契入自身,与心灵相通,直接与人的感觉、欲望建立联系,审美变成了主体用心灵和感觉在事物之中发现"真实存在"的活动;而在图像时代,人为图像等同于事物的本身,图像代替事物成了审美的对象。一旦图像成为审美的对象,图像的虚拟便逼走了事物的真实,审美的真实性诉求也就遭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困境。这样,审美真实的困境所带来的就不止是审美观念的变化,而且更严重的是,横亘在图像与实物之间的造假者,趁"虚"而入,掌控了人的感觉、欲望和心灵,感性结构变为一种权力结构。本来,虚拟的图像是在与真实的对应之中获得审美品质的,人们钟情于图像的目的不是"以虚代实",而是"以虚观实",真实是美的源发之地和回归之所。然而,当图像审美的真实性缺位之后,无所依托的图像就会在虚拟之像和虚假之情中落入了造假者的圈套,而隐藏其后的便是商业利益、文化霸权以及道德危机。  相似文献   

11.
广曜 《社会科学》2002,(9):63-66
图像学在德国有很长的历史 ,以前只注重对艺术作品的形式风格以及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成因作关联性的分析。当今德国最著名的艺术史学者汉斯·白廷把图像学推进到艺术作品中的信仰内涵进行研究 ,并以此为主线来构建艺术史。他的研究已深入到图像再现范式与社会的信仰、仪式、语言、价值、社会组织的关系之中。图像是人们如何看世界、如何看人生的一种方式 ,表现着价值观。白廷的图像学不仅面对不同文化传统的图像创造 ,而且还深入思考现代艺术图像的诸多问题 ,因而颇有影响 ,他也因此被选为法兰西科学院外籍院士  相似文献   

12.
《江西社会科学》2015,(9):89-94
随着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世界图像时代",图像文化对传统以印刷媒介为基础的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文学图像化的趋势不但重组了文学的审美构成,而且导致了文学审美接受方式由读文到读图的转变,由此产生了审美对象的图像化、数字化与商业化,审美主体的大众化、自由化与从众化,审美经验的生活化、娱乐化与表层化。  相似文献   

13.
艺术只有介入社会空间才能够长久有效地发挥其社会价值与作用,否则艺术只能是特定群体自言自语、互相吹捧的象牙塔里的玄妙之事。图像艺术也一样。复制技术使图像的传播变得广阔、开放、便捷,社会空间中的图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承载着截然不同的社会功能。以宣传画和商业海报为例,分析这两种图像形式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中的变化,不仅可以发现其所发挥功能的差异,还能够揭示其功能转变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权力更替。  相似文献   

14.
张伟 《东岳论丛》2024,(3):62-69+191
作为当代社会愈发普遍的视觉现象,图像事件的高频发生推动了重审现代视觉机制的必要,也使得基于文化批判的立场考察现代视觉成为可能。与日常生活的深度耦合使得现代图像文本愈发成为现实世界的代言,其文本增值的表象背后是对事物价值真相的背离、主体“求真”意识的消解以及对文本审美意蕴的遮蔽。现代视觉机制对社会关系结构的篡改则体现为社会性窥视的兴起与全民性身体焦虑的发生。基于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视角来审视现代视觉,不仅揭示了视觉异化与技术及消费的隐性关联,贯通视觉异化与技术异化的内在脉络,同时也为理性重估现代视觉机制提供了一种科学方案。  相似文献   

15.
“文学接受”一词是随着本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接受美学(Rezeption sasthetik)的兴起而广泛流传的。接受美学的创立者是德国学者尧斯和伊塞尔。接受美学给传统的文艺理论带来了新的生机,主张从读者的视野来研究文学,使文学研究的注意力从文本一极向读者一极转移与倾斜,文学接受活动变得与文学创造活动一样甚至还要重要。而要研究与正确地理解文学接受活动,就必然离不开对文学接受的具体过程的研究,因为文学接受活动的形成与终结,必然要通过文学接受的具体过程来实现。由此可见,对文学接受的具体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此作一些初探。  相似文献   

16.
从科学到审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与审美是人性中两种不同的活动 ,但不同的东西可以相通。欣赏自然美是由科学通向审美的起点 ,而美则使科学的普遍性更具生命力。由科学到审美的主要通道是想像 ,缺乏想像力 ,必然会使科研成果的广度和深度受到限制。科学和审美的共通的特点是自由精神 ,我国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要想来一个巨大的飞跃和发展 ,需要更多强调的是发扬科学固有的为学术而学术的自由精神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世纪初,郁达夫的《沉沦》以赤裸大胆的性描写而被认为是“淫荡的文学”,“色情的文学”。周作人以宽容的态度,从“人的文学”这一角度出发,作《沉沦》为郁达夫进行申辩。在文章中,他提出了划分文学中性描写与色情描写的两条标准:其一在于创作主体的主观态度。凡是严肃的性描写,作家的创作态度也是严肃的,“虽不是端方的而也并非不严肃的,虽是劝善的而也并非诲淫的”;反之,以淫秽为最终目的的作品,其中的性描写则是色情的描写。其二,文学作品中严肃的性描写“不但不损害而有时反而增加他们著作的艺术价值”。从这两条标准出…  相似文献   

18.
从语言学或符号学的角度来考量,文学不仅是形象的艺术,也是声音的艺术,形象与声音共同构筑了文学的两极。甚至可以说,声音是文学的第一能指,而形象只是声音(意义)的显现。如果循着历史的踪迹进行追寻,各种文学样式都具有声音修辞的属性。当前一个千真万确的事实,则是视觉依然占统治地位,听觉被视觉所放逐,无论在文学领域还是文化领域都是如此。为了文学的良性发展,在当前的语境之下,重新唤起人们对文学中声音修辞的关注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相似文献   

19.
传统形式逻辑自以为是"形式的",但其未看到,所有的判断都是建立在时一个自在存在的世界的素朴信仰之上的,它预先赋予了世界以一种客观的意义和存在地位,因而变成了一门客观的"世界逻辑"与经验的实证科学.由于形式逻辑既无法实现自我证成,也无法帮助其他实证科学超越其实证性,所以,一门真正的哲学逻辑学,一门既能全面解释一般科学之本质可能性,又能引导其现实发展的科学论,最终只有通过先验现象学、先验主观性的奠基才能得以产生.从客观逻辑到主观逻辑,从形式逻辑到先验逻辑,这是胡塞尔借助现象学方法所铺就的一条逻辑之路.  相似文献   

20.
文字与图像是人类共通的语言,在图像转向现代性知识背景下,通过图像来研究汉赋文学,即汉赋图像学,是一个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汉代是一个图像兴盛的时代,画像是汉代文化精神的图像彰显;汉赋是一代之文学,是汉民族心理的语象呈现。汉赋的祭祀宴饮、狩猎出行、乐舞百戏与宫室建筑等主题类型的文字语象,与汉画像石、画像砖、墓室壁画中同类画像的视觉图像相互印证、比较阐释。汉赋文本与汉画像在语言与图像的相互转换过程中,被赋予极为浓郁的象征性意味,其图文间的互文性共同构筑起中华民族早期文化生命的内在驱动力。这是一个时代的烙印,对后代艺术创作与民族形象塑造产生了极为深厚的影响,其所包蕴的民族精神及其深层意义世界彰耀后世文化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