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高尔基认为,情节是文学的三大要素之一,是“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他正确地揭示了艺术情节和人物性格的辩证关系,也为我们探索鲁迅小说的情节艺术指明了一条入门的途径。但是,毫  相似文献   

2.
一 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方法认识世界和掌握世界,就整体效果而言,文艺创作依靠形象思维,寓思想于物象之中,既描绘事物外在的形象特征,又揭示事物内在的本质意义,诚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情节虽然只是,作品结构中的一部分,却关系到人物性格的构成和发展,是“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各种不同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渗透并融合于  相似文献   

3.
冯梦龙论戏曲情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梦龙的戏曲情节理论非常丰富,他围绕着“传奇最忌支离”这一中心点展开自己的理论探索。他认为,戏曲应有一个中心人物和事件(或称主要人物和事件),注意设计关目,密切关目之间的联系,这些理论的提出实为李渔“结构第一”、“密针线”论的先声和理论积累,对戏曲的创作和演出都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只是缺乏理性疏理,没有形成体系,因而限制了它的影响面。  相似文献   

4.
鲁迅小说虽不以情节的丰富引人,而以人物性格的饱满取胜,但因小说是一种流动的艺术,其中的人物要活动,由人物间相互关系组成的事件要演化,所以,鲁迅对构设情节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以下,试从两个方面就鲁迅小说的情节艺术作些分析。  相似文献   

5.
莎剧喜剧中运用“巧合”与“误会”矛盾冲突形式的特点及其作用。作家采用相貌相似、女扮男装、改名换姓等手法,出现“巧合”与“误会”,情节生动有趣,甚至使剧情、人物发生质的变化;剧中人制造“巧合”惩恶扬善,戏弄恶人恶事,宣扬人文主义理想;“巧合”与“误会”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6.
休漠没有专门的美学著作 ,其美学思想散见于哲学论著和随笔短论中 ,需要我们细心剥离。在《人性论》中 ,“同情”是一个出现频率极高的词 ,休漠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同情与效用、同情与想象、同情与移情的相互关系的论述中。联想理论是休漠考察人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运用到艺术创作与欣赏中 ,也富有特色。联系哲学谈美学以及注意休漠美学方法论之不足是本文意欲所在。  相似文献   

7.
老舍和赵树理小说之所以深受读者喜欢,与其对“戏剧性”元素的创造性借用大有关系.他们在小说情节经营上的戏剧性追求,一方面表现为适时设置假定性情境,激化新的矛盾冲突,使情节环环相扣、曲折多变;同时又注重渲染故事的传奇性,通过设计奇巧的情节或安插突转,以增强读者的阅读趣味和感官冲击.在叙述话语上企慕“出口就响”的口语化、动作性,造就了其小说作品浅近通俗又生动活泼的戏剧性特点.老舍和赵树理还借鉴了传统戏曲的人物“亮相”元素,在主要人物出场时对其进行有选择的形象“拼贴”,成为其作品人物形象和性格达成生动鲜明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所交待的“因空见色 ,由色生情 ,传情入色 ,自色悟空” ,是全书总体构思的纲领。他为自己的著作设计了一个由“空”、“色”、“情”三个子世界建构起来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世界。作品中的全部人物、事件和整个情节都是以“空的世界”为起点和归宿 ,以“色的世界”为基础 ,以“情的世界”为中心。这三个子世界有各自具体的内涵及思想意义 ,三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生灭转化的相互关系 ,从而为《红楼梦》文本解读提供了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9.
本文拟以孙奎贞同志对联系和矛盾的关系的观点为线索,就辩证矛盾的几个基本规定谈点看法,并乞教于孙奎贞同志和一切同人。 一、辩证矛盾的根据不是一般的共同点 联系就是矛盾吗? 孙奎贞同志对这个“不成问题的问题”给予了肯定性回答,认为“事物之间的每一种联系在实质上都是矛盾联系”。其根本思想是:事物的普遍联系是由直接联系和从其中派生出的间接联系建立起来的。每一直接联系最终都能归结为一种相互作用的矛盾联系。因为在任何建立直接联系的两个事物身上,都能找到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而这种共同点和差异,就是造就互相依存、互相斗争的矛盾根据(见《福建论坛》82年第3期《论事物之间矛盾联系的普遍性》一文)。  相似文献   

10.
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从小就受到东方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他本人则是最崇拜《道德经》中道家的对立统一思想,这一思想一方面体现在小说中人物自身性格的矛盾以及最终超越矛盾后的统一,一方面体现在小说中不同人物之间性格上的截然对立和最终达到融合统一。黑塞的小说尽管题材不同,情节各异,但关于矛盾的对立统一思想可以说是其小说中的一条主线。  相似文献   

11.
“事件”是巴赫金对话理论中的术语,他认为复调小说的价值和意义存在于所谓“事件”的展现中。事件不仅发生在人物与人物的对话关系中,主人公与作者、主人公与读者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关系也构成一种“事件性”。  相似文献   

12.
现代艺术家把绘画中的线条、色彩、光影、轮廓、构图加以独特化、绝对化.也就是说,现代美学就是建立在纯粹的线之间和色之间的关系上.所以,绘画中的情节就不单单指的是事件的发展;它也包括绘画本身色、线的变化.当我把蒙德里安、塞尚和德拉克罗瓦、卡拉瓦乔的画放在一起时,我深深地被一种力量吸引着.前两者是现代艺术的大师,后两位则是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们完全不同的艺术语言都被一种无形的线联系着.它是什么呢?我理解到,蒙德里安冷静的线构成和卡拉瓦乔的群体人物,不都是一种情节吗?这是两种不同的情节,一种…  相似文献   

13.
记叙文是记人、写事的文体。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事件的发展过程,都是因果相承、环环相依的。要把人物写得真实可信,要把事件写得合情合理,就必须通过铺垫的方法,有呼有应,有因有果地安排情节。这就像赛跑的时候,发令员不能举起发令枪,不管三七二十一“啪”地就放一枪一样,而要先喊一声:“各就各位,预备——”好让运动员心中有数,准备起跑。  相似文献   

14.
“三”是生活中常见的数字。民间叙事文学中“三”的运用形成了循环往复、意蕴丰富的艺术手法。《怀念狼》较为成功地将民间叙事的三段原理创化为审美三段论手法:人物塑造三段论在社会背景下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在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中展示复杂的人物性格,挖掘人物悲剧性命运的美学意义;情节演进三段论通过单纯的意象性情节变化强化作品的可读性,探寻人物心路历程,展示广阔的社会生活和时代病症。  相似文献   

15.
(一) 丰子恺“缘缘堂随笔”所收述事怀人之作不多,但却成功地刻画了一系列个性差异很大、社会地位悬殊的人物形象。他写出了他所感觉和理解的那些与他生活和事业发生过密切关系的人物的音容笑貌和性格特征。 散文刻画人物,共目的与方法当然与小说有别。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典型人物形象以及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构成的情节来反映生活,情节必须服从人物性格。而散文  相似文献   

16.
一幅好的人物摄影作品能与观众在情感上产生碰撞,作品才有灵魂.要求作者必须深入生活,了解人物故事或事件发生的环境,在情节发展过程中抓取人物的精彩瞬间,把握好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从人物可塑题材中发现美.结合一些例证,阐述了人物摄影的情节与典型瞬间中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7.
传统叙事遵循有机整体论的原则,强调叙事元素之间的有机联系,但容易形成逻辑化、类型化的叙事模式,从而有让叙事艺术成为理性说教的危险.非有机叙事是结合叙事学与西方后结构主义哲学家吉尔·德勒兹的美学思想提出的一种叙事美学观,其强调叙事要突破有机整体论的束缚,并在艺术表达上呈现出新的可能.就时空观而言,非有机叙事摆脱线性时间.就事件观而言,非有机叙事的世界不再遵循逻辑化的事件序列,而是表现事件本然的生成状态,从而超越了传统事件序列组合的因果逻辑.就人物观而言,非有机叙事摆脱了概念化的人物.非有机叙事的审美特征表现为一种“感觉的逻辑”,通过叙事的艺术表达显现出了世界本然的深刻面貌.  相似文献   

18.
麦尔维尔的代表作品《白鲸》被称为是"美国想象力最辉煌的表达",作者以浓厚的超越时空的浪漫主义写作和极具神秘色彩的意识流手法,描述了捕鲸工人在海上的艰苦生活和惊险的捕鲸场面,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人道主义关怀.作品中感人的情节和人物的象征意蕴,折射出作者的精神境界,生动地展现了一场人与大自然、善与恶、美与丑之间惊心动魄的较量过程.  相似文献   

19.
小说创作的重要规则之一,就是人物之间一定要拉开心理距离,这样才会使人物形象生动、个性鲜明。艺术形象的生动性与这种心理距离成正比。只有保持了这种心理距离,人物之间才可能发生各种微妙的联系,形成程度不同的矛盾冲突,人物性格也才能在各种微妙的的联系中,在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得到多维的展示。如果某个人物与其它人物的心理距离很  相似文献   

20.
故事,既是一种强调对事件过程进行生动、连贯描述的文学体裁,又指文本如小说、戏剧和电影中一系列表现人物性格和展示主题的事件。就后一种含义讲,故事可以看作情节或故事情节的同义语(故事=情节)。可是,在俄国形式批评理论中,“故事”([fable])和“情节”([plot])却获得了不同的内涵和外延(故事≠情节)。这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