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社会"一夫一妻制纳妾制"并存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绪芝 《中州学刊》2007,(3):176-178
中国古代社会的婚姻制度中,"一夫一妻制"是其基本原则之一,在很多朝代的法律中都给以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一夫一妻制"原则却没有严格践行,实际上"一夫一妻制与纳妾制"并存却是中国古代社会婚姻制度的常态.原始社会婚姻遗风、古代婚姻功能观、男尊女卑观念、最高统治者身范作用等因素对这种现象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方国根  罗本琦 《学术界》2007,(1):159-166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理性"中既有道德践履的偏好,又有着对"社会实践"的追求,从总体上看,它仍然属于一种"道德形而上学",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但道德形而上学也有其致命的局限性,只有将道德形而上学与理性形而上学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佛教的传播深刻影响了魏晋社会的思想文化进程,使声律问题从翻译语境中整体移入文学创作和批评领域,结合本属于音乐艺术的"五音"以及文学语言的被发现,最终形成了适用于文学艺术的声律论.  相似文献   

4.
梁黎 《社会科学家》2006,(Z1):206-208
"三一律"是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悲剧必须遵守的创作法则之一,尤其盛行于十七世纪的法国.这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哲学基础、文艺思想等密不可分.本文试图从"三一律"的形成发展,"三一律"在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时期盛行的原因,"三一律"将何去何从这三方面,对这一法则作整体把握和较为全面的阐释.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不少学者自觉不自觉地将费孝通笔下的"乡土中国" 当成研究基点.在经验层面,"乡土中国"变成传统中国乡村社会最真实的写照,构成理解中国乡村社会性质与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的起点;在理论层面,"乡土中国"中的一些概念成为理解中国乡村社会现象的最好的"工具",现实经验成为"乡土中国"的注脚.在此意义上,"乡土中国"构成中国乡村社会研究的"他者",限制了学者的视野.只有突破作为"他者"的"乡土中国"的限制,在正确地对待费孝通学术"遗产"的基础上,才能吸收和批判既有的学术资源,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老子"无知无欲"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三章》所谓的"知""欲"具有特定的内涵,"知"就是机心、机巧,"欲"即私欲、物欲、贪欲.一方面,黑暗的统治是贪欲、机巧和滥用暴力的原因,它导致社会混乱,民不聊生;另一方面,贪欲是诱惑,放纵的背后是自食恶果."知"、"欲"是"无道"世界的必然产物,以"有为"的表现形式凸显社会危机."无知无欲"体现向"道"的回归.只有"无为"政治才能保证自然秩序,只有在这种秩序下,一切人为的恶果才能消除.  相似文献   

7.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伦理承诺是建立在"将来时"时间视野的.马克思对世界的解释包括三个层面,即"全时间视野""现在进行时的时间视野""将来时的时间视野".共产主义是马克思通过对当下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现在进行时的时间视野)而建构的"将来时"伦理承诺.根据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自由和解放的共产主义伦理承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的伦理承诺.基于这一原理,"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样是基于对当下世界不和谐因素的批判而建构性地提出的"将来时伦理承诺".  相似文献   

8.
陈蔚 《学术探索》2007,(4):140-144
构建和谐社会以构建和谐人生为基础,但市场经济社会对人生和谐造成许多冲击,不和谐因素增多。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对人的生理、心理产生作用,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因其音乐的功能和作用,大力繁荣音乐艺术,积极推动美育和音乐艺术产业的发展,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口语语料统计分析发现"对"类标记词叠连以三次为常,"是"、"好"的叠连也以三次为常,三者在话语功能及其语用效果上彼此存在差异."对"有评判应答和认可赞同等话语功能."对了"有3个,"对了1"充当动词补语,"对了2"标示出乎意料的信息和获得新信息的功能,"对了3"具有话语衔接功能.  相似文献   

10.
Mindy 《优雅》2013,(10)
若追溯食物对人类的影响,你会发现其中大有学问.从最初的食物形式,到后来的饭菜,乃至美食,"吃"这件事一次又一次地改变着人们的习惯,甚至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交际方式,你甚至可以说它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化. 就拿"吃"的乐趣来说,它可以分为纯粹的饮食之乐与宴席之乐.到现在,饮食之乐自然已不止是对食欲的满足,乐趣的产生须得在色香味的融合之下才能实现,美食应运而生.而当人们发现食物给人味觉的满足感已达到一个高度后,便意识到"吃"其实还可以给我们更多的享受,比如精致的餐具或精心设计的用餐场所让人身心放松,音乐或器乐的现场演奏能给用餐增添新的魅力,而人们也能借一个优雅的用餐场合将自己盛装打扮,甚至你的某种才华也可以因用餐这件事而得已展现,这便是宴席之乐.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美学史研究中,"距离"是一个老话题了,似乎烂熟到无话可讲的地步。但是,如果把距离问题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与由现代化进程而产生的"审美现代性"联系起来,那么它对于我们的意义却远未穷尽。本文以布洛和齐美尔的距离说为例,提出了两种"距离",即"艺术的距离"和"社会的距离",相应地提出了两种"审美现代性",即"艺术的审美现代性"和"社会的审美现代性",从而展示了"距离"与当代生活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传播学视域中的"人肉搜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社区问答到专业搜索引擎的出现,从静态信息提供到动态信息追踪,从娱乐性、实用性到自发设置议程,"人肉搜索"在中国的发展演进呈现出新的趋势.以交融性传播方式、多元化传播形式、庞冗复杂的信息流、松散的沉浸式参与等为特征的"人肉搜索"已经广泛而深刻地介入社会现实及社会问题的解决.一方面,它提供了公民表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路径,推动了参与式民主的进程;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人们对"网络暴力"和网络监管、引导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音乐作品在艺术的表达上突出"以情感人",情感表现的主要美学与艺术学特征是1."乐中之情"源于"心中之情".音乐艺术源于生活,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在认识、改造世界的日常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中所产生和发展而来的.音乐艺术是针对心情的艺术,用音乐来表现人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情感状态,如鱼得水.2."乐中之情"是"心中之情"水中倒影.就情而言,"乐中之情"与"心中之情"是一致的又是相互依托的."心中之情"存在于现实生活人的心中,而"乐中之情"存在于音乐作品的音响织体中.同时,"乐中之情"是通过音乐对人的心理活动的模仿、对人的情感心态的模仿来表达作者的"心中之情".3."乐中之情"较"心中之情"更高、更美、更强烈、更震人心魄.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乐中之情"是"心中之情"的提炼、概括、升华和结晶,"乐中之情"更高于"心中之情",前者较后者更集中、更强烈、更典型、更撼人心魄.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的国际社会里,"经济中国"的崛起已经不可阻挡,但中国经济是否能可持续增长成为国际关注中国的新热点.西方文明号称有所谓的"民主"、"人权"、"法制",在一些西方人眼里,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竟然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国家.对此,简洁、准确、通俗地表述文化的"中国特色",建立"人类文明话语创新"工程,探索、定义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对实现中国社会的"永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电子民主"剖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社会网络化趋势的逐渐增强,"电子民主"应运而生.本文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电子网络对民主的影响和对"电子民主"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6.
我国"蚁族"之理性审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转型,高等教育的扩展,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当前我国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现象,"蚁族"就是其中之一.文章以目前所获得的蚁族的概况为阐述背景,寻找其存在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够引起各界对"蚁族"的关注,对改善"蚁族"的生存现状并最终解决问题有所助益,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以"呼唤新诗二次革命、推动新诗再次复兴"为理念,以"诗歌精神重建、诗体重建和诗歌传播方式重建"为内容的"新诗二次革命论"正在引起现代诗学界的热烈讨论.回顾近百年的中国新诗发展史,人们会发现,新诗已多次处于十字路口,面临许多几乎是周而复始的难题,焦虑于何去何从的选择.新诗处于十字路口,理论的重要性就凸现,理论促变成了普遍规律.在三大重建中,精神重建是新诗复兴的根本.这种重建的中心是:如何通过心灵性、内视性的通道去保持诗歌与社会、时代的连接,发挥诗的多向度的功能.在新诗关于"大我"和"小我"的长期争论里,"集体性的心理经验"是一个可以给予重视的可能性.在诗体建设上,如何把握新诗的"新",显然有误区.有人认为,新诗就新在随心所欲,不受限制.其实任何艺术都是被捆缚的艺术,艺术的美正是在捆缚中产生的.提升自由诗、给自由诗以审美规范,倡导格律体新诗、推动部分新诗的成形,增多诗体是新诗诗体重建的三个美学使命.在媒体文化语境中,新诗应当走出象牙塔,实现"还俗"的传播策略,通过公众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走向更多的受众,摆脱边缘化的尴尬,取得震撼性、即时性、持久性的传播效果.实现三大重建,是时代赋予21世纪中国新诗的使命.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三社联动"的模式选择与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社工、社会组织(简称"三社")是社会管理中最基础的元素,已经成为服务社会、促和维稳的重要载体和动力之源.如何区分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工队伍各自的角色定位,积极探索建立三者之间的高效联动机制,对于加快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的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三社联动"的概念界定入手,在阐述社区、社会组织、社工联动发展背景的基础上,对我国"三社联动"的模式进行了分析概括,继而提出构建"三社联动"的总体思路,并在相应理论支撑和启示下,制定推进"三社联动"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9.
网络系统、社会信息系统和整个人类社会系统,都属于开放性的复杂系统.混沌与秩序协同共生是其根本特征.网络传播中的"无政府"状态,实际上是网络信息系统中的"适度混沌"."强互动性"是造成这种"适度混沌"的根本原因.在保证复杂系统富有弹性地因应其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变化,保持发展创新的活力方面,"适度混沌"是具有良性功能和正价值的必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简论西北"花儿"的社会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艺术形式都有其一定的社会功能,没有社会功能的艺术形式是没有生命力的.本文揭示了"花儿"赖于流传的五大社会功能,即抒情功能、娱乐功能、交际功能、教化功能和民俗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