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3 毫秒
1.
《纯真年代》的女性主义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荣英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3):59-63
伊迪丝.华顿并不是女性主义作家,但她在很多作品中描述了妇女的低下身份和被压迫的悲惨命运.表达了她时当时妇女的同情.同时也揭示了传统观念对于人性的束缚.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受压迫女性的反抗声音和日益觉醒的女性意识.在20世纪60和70年代妇女解放运动以及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兴起的时候,伊迪丝·华顿再次成为评论界关注的焦点.伊迪丝.华顿在她的创作中关注女性命运和生活.她突出强调了女性受男权社会压迫和束缚的悲惨命运.这些妇女永远处于被控制、被奴役的地位.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经济上都处于劣势,、不仅如此.女人与女人之间也会因为各自的利益而相互竞争、相互伤害,<纯真年代>这部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纽兰.阿切尔与两位女人之间的爱情故事,旨在引起人们对当时妇女命运的同情.以及对女性地位的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2.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115-118
伊迪丝·华顿被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女性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以19世纪纽约上流社会为时代大背景,真实地记述了女性所处的困境与悲惨命运。在代表作《纯真年代》中,华顿细腻地刻画了梅与埃伦这两个迥然不同的女性形象,揭示出在当时强大的父权制度的禁锢和束缚之下,女性无论选择屈从或是有意识反抗,都以悲剧命运告终。将二人的衣着外貌、内心世界以及婚姻观这三方面进行比较,能够发现贯穿文本始终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3.
戴福丽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17):63-65
伊迪丝·华顿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女性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体裁广泛,尤以小说见长.其中《纯真年代》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部.通过分析华顿对几位主人公的细致刻画和描写来探寻她在这部小说中对人性的理解,认为其理解具有明显的矛盾性和局限性.这些在三位主人公身上有着很好的体现.纽兰·阿切尔是一个勇敢的懦夫和理想主义者;梅·伟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产物,貌似单纯无知的外表下深藏心机;艾伦·奥兰斯卡是一个对社会传统的温和的反派人物,神秘、勇敢、崇尚自由却最终只能向传统低头.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她本人的人生经历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4.
自由与禁锢--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粟丰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2):199-202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学在当时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里展示出新的亮点,女性意识作为关注人本身和反映人性真实的一个方面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展现.但这种展现或多或少地受到各个方面的羁绊或压力,从而使女性意识显示出自由与禁锢并存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杨茜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152-154
1921年获普利策文学奖的《纯真年代》被许多评论家认为是伊迪丝·华顿最好的小说。小说以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纽约上流社会为背景,讲述了其社会道德价值观对个人生活的影响,特别是对男主人公纽兰·阿切尔心里成长的影响。我们可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对3位主人公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运用自然主义社会环境决定理论对阿切尔的选择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6.
7.
郭海鹰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8(1):5-8
张抗抗小说《作女》,以女性意识的立场,梳理了女性生理、心理特质,探讨了她们的优点和缺点,给人们展示了现代女性意识的复杂多变,表现了女性强烈的独立精神。 相似文献
8.
从《聊斋志异》看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些文章认为,《聊斋志异》对女性的描写反映了妇女解放运动或男权主义意识,但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思潮来看,它实际上只是表现了明末清初的一种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9.
《傲慢与偏见》中女性意识的体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黄静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0(6):125-128
《傲慢与偏见》是一部女性作家所写的女性小说。本文通过对小说中主要女性形象以及其所处时代的相关的社会状况、妇女地位的分析 ,试图对该书中所反映的女性意识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0.
从《罗兰之歌》看骑士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倪世光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9(1):12-16
《罗兰之歌》是法国中世纪著名的长篇叙事诗 ,它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而且对研究中世纪西欧骑士制度也具有极高史料价值。《罗兰之歌》升华了实际生活中优秀骑士的典型形象 ,反映了西欧中世纪时期优秀骑士对基督教的坚定信仰、对君主的赤胆忠心、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以及与敌人勇敢顽强战斗到底的精神风貌。罗兰是骑士的榜样 ,《罗兰之歌》在实际的历史中几乎成为规范骑士行为的指南 ,从中我们可了解到西欧中世纪时期优秀骑士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1.
任春艳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34-36
一直以来,对于《纯真年代》的评论总是着眼于小说的主题及人物形象,却忽视了它独具特色的自然主义叙事艺术。本文结合自然主义的叙事理论和华顿的叙事观点,对《纯真年代》的自然主义叙事艺术进行解读,指出华顿对自然主义叙事的积极探索与实践,成就了作品的巨大成功,为自然主义写作提供了新的经验与范式。 相似文献
12.
王丽明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16-120
《天真时代》是美国女作家伊迪丝·华顿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小说展示了一幅19世纪末20世纪初“老纽约”上流社会的风俗画。作家在小说中运用二元对立的原型叙事手法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如梅·韦兰、纽兰·阿切尔、埃伦·奥兰斯卡以及凯瑟琳等。本文从社会学角度探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神话原型之间的关系,同时指出,《天真时代》利用神话人物的文化传承巧妙地表达了华顿的道德理想:以“良知”克服情感。 相似文献
13.
吴苏明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3):87-89
以《欢乐之家》为底本,对伊迪丝.华顿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心理背景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辩证地总结了她在小说中体现出来的悲剧意识和其带有的自然主义色彩,并结合小说女主人公的经历,论证了伊迪丝对生命悲剧性的深刻体验与见解、对世界和人生的深刻理解与洞察。 相似文献
14.
伊迪丝·沃顿的小说《国家习俗》通过对女主人公安蒂身处物化社会,其婚姻、行为模式均被物化,以至疏离传统而失去归属等叙写和描述,表达了作者对物化社会的批判以及对传统价值观的眷恋。 相似文献
15.
黄芮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镜花缘》是李汝珍呕心沥血创作出的一部以女性为主角,关乎女性问题的小说,书中叙述了由“百花贬谪为百女和复唐
灭周的两重因缘关系”[1]2构成的奇幻故事,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女性形象,构筑出一个全新的女性世界。作者大胆赞扬女性的才
华,否定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传统思想,对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重新定位,反映出作者较为进步的女性意识。其中
作为“笑靥花”谪世的孟紫芝以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闪耀着女性解放意识的光辉。 相似文献
16.
对主体文化的妥协与篡改--谈维多利亚时代女性写作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鸿雁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6(4):79-81
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是男女性别角色界定严重两极分化的时代,是谈性色变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主体文化价值对女性的期待都是理想的"永恒的女性",女性的社会角色大多被局限于家庭.但随着浪漫主义思潮引发的对个性化和想象力的推崇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女性思维的禁锢,维多利亚时代小说的兴起也提供给了女性作家可以接近的文体,所以女性写作在这个特定的社会转型时代兴起,在一定程度上修改了男性文本中不真实的女性形象.此时的女性写作大都采取了表面上与主体文化妥协实则篡改的方式,虽然这种篡改有时候只是悄悄的、隐蔽的努力. 相似文献
17.
陈慧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2):52-54
农村女青年精神扶贫是学界与扶贫工作中一个相对薄弱的领域。深入研究农村女青年精神贫困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和人的现代化的实现,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文章研究了农村女青年精神贫困的现实表现,探索了其发生根源,提出了治理之策。 相似文献
18.
田俊杰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8(5):138-141
唐人小说以虚构手法塑造了一系列既具有世俗女性的优长,又拥有特异能力的奇幻女性形象,这些奇幻女性形象可分为女仙、女妖和女侠三大类型,其悲欢离合的人生际遇,真实地展现了唐代社会的婚恋状况,同时也折射出唐代士人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及个人理想。 相似文献
19.
杜松石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3):78-80
本文试图从哲学层面分析女性主体意识的真正含义,即女性作为主体对自己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当代在家庭关系、女性身体的他者化、女性社会话语权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女性主体意识的缺失。其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和政治的双重压力、社会"规训"的效应、男权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公共活动的排挤等。当代"女性究竟该如何实现自身解放"的问题已经不能单纯集中在政治层面,更为重要是要在哲学层面给予恰当的阐释。 相似文献
20.
曹晓青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3):18-22
莎士比亚在其喜剧创作中,通过女性对爱情、自由、平等及自身尊严和权利的追求,歌颂了女性的勇气、智慧和美德,阐述了新的女性审美标准.文章还从审美的角度剖析了女性弱势地位这一现象的历史成因,论述了莎士比亚喜剧中女性主体意识的思想内涵及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