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艺术形象作为艺术家从一定的思想立场出发,以特殊的方式对现实生活进行认识和评价的结果,就存在着认识是否真实和评价是否正确的问题,这就是艺术形象的真实性和倾向性问题。艺术形象的真实性和倾向性,实际上关涉到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同所有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共同具有的两种根本性质:其一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知识性,也就是社会意识形态作为对社会存在的一种认识形式,必然要求对现实生活获得一定程度的理性把握,要求认识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  相似文献   

2.
美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感性显现 ,美与美感同一。审美活动反映着与客体形象相联系的主体本质力量 ,是与认知活动和评价活动不同的特殊的认识活动。审美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的既外在又内在的关系 ,决定了审美活动是认知活动和评价活动的统一。认知活动要求的是“有物无我” ,评价活动要求的是“无物有我”。审美活动就能从“物”和“我”中解脱出来 ,从而转化为“有物有我”和“无物无我”的统一。这就是审美活动的自由境界。  相似文献   

3.
关于古代历史人物评价标准问题的研究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评价是在事实认识基础上所做的一种价值认识,选择怎样的价值标准去评价历史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评价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在20世纪后期中国史学界关于古代历史人物的评价研究中,始终伴随着对评价标准的思考和探究,这不仅表现在几次集中的讨论高潮中,而且更渗透在对具体人物的认识、理解和评价中.  相似文献   

4.
关于评价曹操的几个问题宋子俊曹操生活在历史上最为动荡不安的东汉末期。千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他的认识、评价却是众说纷纭,或褒、或贬,或毁誉参半,分歧颇大,使之成为历史上评说最多、争议最大的特殊人物。为什么人们对曹操会产生不同看法,古典长篇小说《...  相似文献   

5.
王笑然  华开奇 《社科纵横》2007,22(12):137-138
凉州和凉州兵再解释之必要,是克服传统文化的中原视角或东部视角,准确地认识凉州在中国版图上的特殊地理位置,认识形成于汉魏时期的凉州兵的特殊军事素质,分析以甘肃为主的西北地区多民族共存融合的历史事实,明确东汉后期的羌汉战争对汉王朝灭亡和进入三国分裂局面的关键作用,及其对上千年的历史所带来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民间交流在战后中日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特殊的中日关系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民间交流(外交)”作为非正式外交渠道在外交中具有特殊的双重意义。但是,民间交流或曰民间外交并不能完全代表中日外交关系的全部过程,它仅仅反映了中日关系发展的一个侧面。对中日关系正常化实现之前,“民间交流”与政府间外交的相互关系如何评价?如何看待“民间交流”在国家关系非正常时期的地位与作用?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认识的变化曲线,即“民间交流”的涨落轨迹是否与中日两国关系发展的脉络相一致?制约和影响“民间交流”的因素有哪些方面?等等,这都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怀疑论作为一种特殊的哲学形式,在西方哲学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尤其是在晚期希腊罗马时代成为主要的哲学思潮,起了很大的消极作用。因此,为了清楚地揭示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了解人类认识过程中普遍与特殊的统一。深入地研究怀疑论哲学的形成及特征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就晚期希腊罗马怀疑论的一些问题谈点看法。一怀疑论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形式,是在对古希腊早期哲学思维的内在矛盾反思过程中形成的,它最早是以智者派的诡辩论形式出现的。在智者派出现以前,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们以其感性直观的方式对世界的本源进行了探讨,他们  相似文献   

8.
文章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感性显现。认知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是外在的,评价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是内在的,而审美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既是外在的,又是内在的。因此,审美活动是认知活动和评价活动的统一。对美的追求会激起认知和评价的热情,关于美的把握会启迪求真和求善,因此,审美活动能够向认知活动和评价活动转化。这样看来,认识活动实际上是内在地包括着认知活动、评价活动和审美活动的,而三者的认识成果则分别表现为知识、意义和美感。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6,(12):88-90
道德目的与道德手段是道德实践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它们在道德行为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人类行为的发生过程以及结果的环节中,呈现的是道德目的和道德手段的关系本质,即对道德行为评价的认识。对道德目的和手段关系的正确的认识,有利于构建和谐的道德评价体系,同时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 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些认识论体系,尤其是实证主义的认识论体系,往往以价值是精神需要具有主观性为由,把价值视为一种主观偏见,进而否认价值的客观性,取消价值在认识论中的地位。这种价值取消论在国内也有一定的影响。现代西方哲学中对价值问题的错误认识也存在另一种倾向,即无限夸大价值在认识中的作用,用主观评价取代客观事实,把主观评价作为认识的根源和依据,倒  相似文献   

11.
诉讼活动是建立在主体性认识基础之上的主体间的交往活动.由于认识对象、认识过程、证据规则和诉讼程序、认识方法等方面的限制,使得对于案件事实的主体性认识存在永恒的局限.在主体间的交往活动中,个别主体将自己的经验或感知转换成对客体对象的语言性解释,在不同主体间流转,并求得其他主体的理解和共识,形成具有主体间性的认识.主体间性认识在诉讼中的引入消解了主体性认识的局限,对诉讼认识规律的探究应从主体性认识向主体间性认识转变.  相似文献   

12.
邹进先 《求是学刊》2005,32(1):104-108
杜诗在审美意象营造上最重要的创变是改变盛唐诗歌意象通常呈现的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和谐平衡的形态 ,重主观感觉 ,突出抒情主体对客观物象的独特感觉、直觉印象、情感意态 ,创造出新鲜、独特乃至变形的审美意象和意象组合 ,给人以全新的艺术感受。这是杜甫对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对评价标准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评价标准问题是评价理论的核心问题。评价标准是指评价主体据以衡量价值客体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尺度或依据。而具体的价值评价标准就是被评价者明确意识到的价值主体的需要 ,而价值主体的需要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 ,既是多样的、发展的又是复杂的 ;既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又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别。这决定了评价标准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 ;是多元性与一元性的统一 ;是正确性与合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金融诈骗罪破坏国家金融管理秩序,侵犯财产所有权。其犯罪构成与刑法规定的其他犯罪一样,必须同时具备犯罪客体、客观、主体、主观四个要件。金融诈骗罪的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必须具备“非法占有目的”以及金融诈骗罪的主观罪过形式是认定此类犯罪必须正确把握的问题。“非法占有目的”是所有金融诈骗罪必备的主观要件,而不是选择要件。金融诈骗罪行为人的主观罪过形式只能是直接故意,不能是过失,也不能是间接故意。  相似文献   

15.
我国合同法所确立的以主观瑕疵为主、客观瑕疵为补充的瑕疵认定标准.充分体现了立法对当事人之间私法自治的尊重.不足的是,在现行法体系内该标准重叠、散乱、过于抽象,且对建筑物等特种标的物尚无明确规范指引,因此弱化了法典的规范效力,徒增司法操作的难度.因此.有必要借鉴欧盟指令和德国新债法等先进法律文本对我国物的瑕疵认定标准进行细化和补充,以期完善我国物的瑕疵担保责任制度,充分保护买方利益.特别是消费者的权益.  相似文献   

16.
We propose a method for estimating subjective beliefs, viewed as a subjectiv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The key insight is to characterize beliefs as a parameter to be estimated from observed choices in a well-defined experimental task and to estimate that parameter as a random coefficient. The experimental task consists of a series of standard lottery choices in which the subject is assumed to use conventional risk attitudes to select one lottery or the other and then a series of betting choices in which the subject is presented with a range of bookies offering odds on the outcome of some event that the subject has a belief over. Knowledge of the risk attitudes of subjects conditions the inferences about subjective beliefs. Maximum simulated likelihood methods are used to estimate a structural model in which subjects employ subjective beliefs to make bets. We present evidence that some subjective probabilities are indeed best characterized as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s with non-zero variance.  相似文献   

17.
甘锋 《唐都学刊》2007,23(6):38-42
康德发动过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么?科恩的质疑和否定回答使这一已成定论的说法再次成为问题。事实上,正是康德在形而上学领域发动的"哥白尼式革命"才彻底改变了主客体关系,形成了独特的先验论。也正是先验方法在美学领域的运用,才使康德得以超越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从而独立系统地批判主体的审美能力,形成独特的美学思想,扭转了当时西方美学的研究方向,成为"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祖"。在当下美学转型的语境中,重温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确的主体定位是西部大开发成功的前提。从现实条件、历史实证和国际比较的多重角度分析,西部大开发正确的主体定位应该是:开发主体是企业而不是政府、资本主体是民本经济而不是官本经济、服务主体是公务员服务企业家而不是企业家从属于公务员、规模主体是中小企业而不是大型企业、产业主体应该是自主选择而不是人为调整、战略主体应该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资源为本。  相似文献   

19.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而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思维方式变革。从认识论意义上讲,主体是指具有认识能力的理性存在者,他是信息的发送者,具有主动性、能动性,占据着主动地位,而客体在主客关系中被动地接受信息,主体客体的位置不能换。而在康德哲学中,对象要去符合的知识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在认识客体时所使用的知识,而是人在认识客体之前就拥有的先验知识。作为经验存在者,对象必须去适合的就是人作为理性存在者的这种先验存在方式,即先验知识。一切现实的对象都是先验知识构造的,这样,先验知识就成了本原,对象就成了派生物。所以对哥白尼式革命不应从认识论的角度去解读,而应从本体论的角度去解读。  相似文献   

20.
An inquiry into child welfare protective services workers’ perceptions and experiences in the United States was conducted in order to examine their perceptions of crisis and crisis intervention, and the emotional impact of working with children who endured significant maltreatment. As there is presently little research that has explored these issues specificall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workers, a qualitative grounded theory approach was utilized. Four themes emerged from the data: workers perceived crisis as a result of biopsychosocial breakdown; workers routinely triage when faced with crises; workers are subject to vicarious traumatization; and workers’ personal lives are affected by their work. The findings add to an existing body of knowledge about secondary trauma in child welfare by providing information about the investigative workers’ subjective experience of it. This research adds a unique contribution to understanding workers’ subjective experience of crisis on the job, how it manifests, and whether they feel knowledgeable in the area of crisis interven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