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金陵瞭望》2008,(9):48-48
就如湖南卫视“超女”、“超男”选秀一样,下关人民法院也来了次人民陪审员的全区海选。而这次看似无心插柳式的活动.却引发了超乎想象的来自上级部门、媒体、法律专家和社会民众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2.
城市景观的媒介建构——以株州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景观建立在地理的基础上,又被赋予了丰富的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人文内涵,传媒成为信息化时代建构景观象征意义的重要工具,考察地理景观就是解读阐述人的价值观念的文本。中国城市化在快速推进的同时出现严重的文化冲突和认同危机,而大众传媒对城市文化认同感的建构起到重要作用。地方媒体通过强化地标性景观的文化内涵,唤醒怀旧的城市集体记忆,发起对城市地理景观的媒介批评与公民维权行动,来对城市景观进行塑造和想象,建构城市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3.
加的夫模式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对及物性系统的描述中表现出不同于悉尼模式的特点。文章从及物性角度对近期有关灾难新闻报道语篇的小句进行分析,指出加的夫模式在参与者角色的辨认和过程的体现模式等方面表现出注重功能、注重语义等特色;对相关小句的功能分析还揭示参与者角色在灾难环境中所承受的影响和伤害,以及新闻报道力求生动再现灾难场景的实质。  相似文献   

4.
外国驻华记者始终是向世界说明中国的重要桥梁和通道,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群体的存在,西方大国才能更加便捷、迅速地了解中国,对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考察兼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术界针对西方驻华记者的研究历时三十余年,成果颇丰,已经呈现出了明显的三个阶段性特点及内在发展趋势,可以为当下的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判断。  相似文献   

5.
以中医药媒介形象为视角,对近年来新加坡英文和华文网络新闻报道中与中医药相关的语料进行分析。借助Python的文本分析技术,对英文和华文语料的特征词、情感向度和主题进行归纳,同时结合对具体新闻内容的细读,对中医学在新加坡的传播和发展情况加以分析。通过网络新闻平台的话语建构,新加坡媒体向本国及世界其他地区民众展现了一个全面、立体、多维的中医药形象。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中美四份主流报纸上有关"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新闻报道.研究结果发现两国报道中都突出了责任、领导合作、环境后果、经济影响、生活方式和社会冲突框架,在新闻话语上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叠合与呼应,但中美媒体的报道在发展与风险取向上反映出迥异的价值观念,从而形成了话语的交锋.研究从国情之别与报道实践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了产生这种异同的报道观念.研究最后提出,在环境气候问题日益成为受到政治壁垒影响的风险议题时,发展中国家新闻工作者在对西方经验的吸收借鉴过程中,应树立起有别于西方保守主义立场下回避风险的报道理念,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进行环境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7.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媒介形式不断出现,媒介融合的进程不断向纵深推进。融合平台的建构以及融合新闻的常态化,增强了受众参与社会公共活动、进行新闻报道及信息传播的主动性,传者和受者之间的截然界限已经被打破,实现了传者和受者之间的融合。媒介融合生态对所有新闻传播者提出了更高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媒介教育需要从媒介素养向媒介素能教育转型,实现公民意识和新闻理念的融合。  相似文献   

8.
以日本东南海大地震(1944)和三河地震(1945)两次地震为研究背景,通过对报纸和广播对地震的报道情况分析,得知媒体对这两次地震未能展开详细、深入的报道,媒介在灾害中应发挥的功能让位于战争宣传需要。结合两次地震发生时的社会背景,得出媒介对于灾害事件功能失灵的原因在于受当时媒体管控体制限制的结论。相关新闻检阅史料,有力地佐证了在强有力的媒介管制体系之下,媒体面对灾害事件的发生"让位"功能,完全成为服务于战争的舆论工具,揭示出太平洋战争中日本媒体报道的军国主义本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伦敦连环爆炸案"为例,借用马克·波斯特的"第二媒介时代"理论,研究手机、博客等新型媒介如何报道突发事件.手机的即时采写功能和博客的即时编发功能,已经彻底更新了传统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模式,公民成为记者、记者成为读者.文章还研究了互联网2.0时代对互联网1.0时代的超越,并指出"第三媒介时代"已经渐现雏形,当信息呈爆炸趋势,对信息的综合和分析也显得更为必要.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知名新闻杂志《三联生活周刊》的个案研究,考察中国语境下的一种特定的新闻实践与新闻专业主义的关系,并尝试用"学者型记者"的概念进行概括:一方面,它具有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共性,例如自主意识、服务公众、注重事实等;同时又体现着新闻专业主义某些经常被研究者忽视的特定面向,诸如在媒体功能上强调以"理解"推进对复杂中国社会的认知来"服务公众"的基本内涵;在角色认同上,与一般的客观报道以及强调记者介入的调查性报道保持疏离,也不认同以"舆论监督"名义出现的"批评报道";在常规行为准则上,强调以特定社会科学知识构成的分析框架,注重对社会结构变动的理解,从而与关注事件、人物、行动为中心的一般新闻报道理念形成区分。本文认为,"学者型记者"代表着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及其实践的一种重要类型,其出现是从业者职业独立意识的体现,也构成中国知识分子传统在新时期的一种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11.
我们将"唐慧案"置于"新社会运动"的背景下,研究媒介与社会冲突性事件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以党报为代表追求的主流媒体所形塑的"公平正义"框架和以市场化媒体为代表追求的"法制化"框架是媒介在国家-社会框架下发展的结果;以《南方周末》为代表的媒体对"唐慧案"的报道,反映了在针对中国底层抗争政治报道中新闻媒体及从业者对于专业主义理念的践行与客观实际之间的矛盾。以往的研究认为媒介在社会动员和建构集体认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关于"唐慧案"的底层抗争中,媒介的动员作用是极为有限的,媒介建构的集体认同更多的是媒介之间的自我认同。由于大众媒介的报道和介入,使得"唐慧案"具有的底层抗争政治的性质更加明显,大众媒介不仅仅是这场抗争运动的报道者,同时也参与建构并消解了这场底层抗争运动。  相似文献   

12.
媒介环境学派自开创以来,历经三代传播学者的开拓和创新,诞生了许多经典的观点。而“媒介即环境”的隐喻经过度解读后,却被扣上了“媒介决定论”的帽子。爬梳媒介环境学派发展的脉络,建构以伊尼斯的“时空偏倚观”、麦克卢汉的“感官偏向”思想以及马克·波斯特、尼尔·波兹曼的“技术偏向”思想为坐标,以“偏向性”为轴的“媒介偏向论”体系,则相较于“媒介决定论”更为符合该学派的逻辑阐释。在当前新媒介环境下,探讨传播的偏向性仍具有现实意义。媒介的偏向不仅可以反映出社会文明和媒介技术的变迁,也对两者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且媒介偏向性可在社会文明和媒介技术的进步中得以延伸。  相似文献   

13.
记者招待会是一种重要的对外宣传方式。高级口译员在会议中的作用不容忽视。高级译员的口译实践语料既是口译教学的宝贵资源,又是口译研究的重要对象。本文基于自建的记者招待会汉英口译语料库对高级译员口译失误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发现高级译员的口译失误可以归纳为十种类型,其中用词不当和长句的使用失误最为常见。高级译员、口译教师和口译学习者都应对这些失误给以足够重视,从而提高我国口译工作者的口译水平。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有很大的负面效应。山西高校的大学生在使用新媒体时存在着深度依赖新媒体环境、信息评判能力和自媒体运用水平不足、媒介道德法律素质不强等媒介素养缺失问题。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既有主观上大学生自身对媒介素养的认识不足,也有客观上学校教育缺失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高校要从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净化媒介素养培育环境和提升高校教师媒介素养三方面来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立体的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5.
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建构——以长江大学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媒介素养课程,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长江大学在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中,重点以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模型内涵及理论体系、知识体系、方法论体系、教育评估体系等加以建构。并总结了保证人才质量的新措施,即建立规范机制,创新培养计划,重视实践教学,营造地方媒体圈和急用人才培养模式,强化论文要求和成果推广。  相似文献   

16.
城市文化形象的媒介呈现,直接影响着人们对于城市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归属,而且关系到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北京城市副中心为研究个案,从城市文化研究的理论视角切入,结合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战略规划、我国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要义和文旅融合发展形成的新业态,从现实层面提出测量城市文化形象的分析指标:文化政策、文化空间、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传承和文化体验.基于Python网络数据采集软件和ROST内容挖掘工具,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传统媒介和社交网络中的新闻报道和相关信息进行内容挖掘、词频分析和情感分析,分析城市文化形象媒介呈现的基本路径、话语特征和存在问题;进而提出打造新时代的文化符号、丰富文化内容和体验场景、以服务提升城市文化价值、打通不同场域的传播壁垒等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7.
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区别于传统媒介的建构,以互联网创作为代表的鲁迅改编融合了当代大众文化、流行文化和青年文化,由此呈现出了新的形态和特征。媒介文化研究者劳伦斯·格罗斯伯格的接合理论为理解当代大众媒介建构的内在逻辑提供了学理性视角。当代大众媒介建构中的鲁迅改编在与当代社会经济、技术、文化的接合过程中,以解构和建构的方式,在现实和作品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从而使人们在认识、理解和阐释新作品的过程中,获得了情感上的共鸣和共同的文化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城市功能理论和空间经济学原理,借鉴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问题研究成果,对省会城市的非省会城市功能内涵进行界定。根据非省会城市功能的概念内涵,对成都市非省会城市功能问题进行了分析,运用基于纳尔逊法的麦克斯维尔城市功能分类法对成都市城市功能进行量化分析识别。在综合考量成都市的省会城市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对成都市非省会城市功能进行分析,发现:成都市的非省会城市功能重点在一般制造业、批发零售业、教育医疗业等城市产业功能部门。针对成都市非省会城市功能疏解问题,提出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对策:推进部分非省会城市功能郊区化疏解,推进成都平原城市群内部城市功能协作,推进部分省市级行政事业部门迁移,科学渐进性推动产业功能部门疏解,打造“天府特色”高效城市交通系统。  相似文献   

19.
全媒体时代的主流新闻发布面临着自媒体和社交媒体等无把关信息传播的越来越大的挑战,信息过量和注意力碎片化的媒介社会,重要信息往往会被垃圾化、泡沫化的消息所瞬间淹没。新闻媒体从新闻报道的策划到发布、传播都需要科学合理的把控,找到自身吸引公众关注的独特价值,制造“引爆点”,正确引导舆论。引爆点理论归纳出的流行三原则来阐发流行潮兴起的原因。引爆点理论中引发关注、引导潮流的思路对新闻报道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非常时期媒体的监督功能可能被弱化,原有的权力制约与制衡功能会逐步向政府与社会的协调和均衡方面转化。因为政府在诸如“5.12”地震自然灾害面前的行为代表着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公众知情权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政府和媒体。在灾害发生时,政府与媒体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媒体与政府的关系有什么新的变化?在政府积极救助灾难的过程中媒体的角色如何定位?或者说政府如何才能引导媒体行为以促进政府公共管理目标的实现?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