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延寿与宗密的"禅教合一"论虽有相通、相似之处,但差别却十分明显:在"一心"说上,宗密主要依据《大乘起信论》和《圆觉经》立说,延寿则主要遵照《楞伽经》立言;在华严禅方面,宗密属于狭义的华严禅,延寿则归于广义的华严禅;在融合论上,宗密偏重"禅教合一",延寿则主张"万善同归"。若从历史境遇方面看,延寿之说实质上是宗密之论在新的语境下进行的转换——由顿悟成佛说转向诸教合一的实修,由主张自力转而依赖他力。这种路向的轮转实际上就是佛教文化在唐宋之际发生嬗变的一个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2.
张载哲学的理论旨趣在于论证阐释"性与天道合一",并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启教后学,以"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作为其最终目标追求.张载在实现其本体与价值的沟通,从而构建其社会伦理和人生理想的过程中,极具匠心地构架起了一座天人感通的理论桥梁.这集中体现在张载 "天人合一"学说背景之上的"感通"论中,涉及"感而遂通"、开塞通蔽、性命贯通、变化气质、诚明互补等既相对独立又密不可分的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3.
教育活动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并非只发生在制度化的学校教育里,儿童个体生命的成长与社会化离不开养育习俗的影响。教育人类学视野中的儿童养育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儿童保育和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教育思想、教育经验和教育智慧。深入研究存在于本土的、民间的儿童养育习俗对于促进现代幼儿教育理论的“本土生长”、回应现代幼儿教育的异化现象、实现对本土儿童及其教育知识的人文关怀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学界长期以来对心学的研究,主要是对以陆象山为代表的金溪心学和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姚江心学(合称"陆王心学")的研究,而忽视了以陈白沙为代表的江门心学,突出表现是江门心学有何理论特色,学界至今没有明确的回答。其实,江门心学以"学贵知疑""学贵自得""内外合一""学宗自然"和"因诗写道"为基本的理论特色,其中,"内外合一"特色表现在工夫论域,就是以"心事合一"或"即心即物"为主要内涵的"学无内外"工夫论。这种工夫论是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派工夫论的扬弃,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江门心学的理论特色表明:江门心学是一个独立的心学流派;江门心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5.
人生哲学思想是张岱年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及西方哲学,是张岱年人生哲学思想的三大理论渊源。在人生哲学理论建构方面,张岱年提出了"理生合一"、"与群为一"、"义命合一"、"动的天人合一"的人生理想论,"生之圆满"即"个人生活之圆满"与"人群生活之圆满"的辩证统一的人生目的论,"改变自然、变革社会及改善现实"的创造价值论。张岱年以辩证唯物论为指导,兼综中西人生哲学的优良传统而建构的人生哲学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人生哲学建构和青少年"三观"教育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着重从"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与"社会即学校"、"做中学"与"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进行比较.同时分析两种理论迥异的原因所在,并思考由此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以"做"为核心,具有主体性、创新性和实践性三大特征,给当今的教师教育以启示和指导,推动当今的教师教育进行以实践为取向的教育改革.运用"教学做合一"理论,发展实践为取向的教师教育,要突出师范性,创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深化与实习基地联合办学,重视运用在实践中研究和反思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量论"是印度古代哲学中关于逻辑推理等认识论方面的主要理论形态.佛教与婆罗门教中都有不少这类思想.佛教中出现系统的量论主要是在大乘佛教形成之后.婆罗门教哲学各派在形成独立体系后都提出了各自的量论.两教量论有不少相同处,也有一些重要差别.分析和认识二者在这方面的异同对于认识古代印度人的理论思维特点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和编辑家,一生对儿童教育理论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他在批判与继承传统儿童教育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儿童教育思想,提出了以生活为中心的儿童教育理论。他认为儿童教育的目的是要让他们学会"做人",教育内容的选择应当以儿童生活为中心,教育方法则主张在生活中进行教育,教学做合一。叶圣陶以儿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及其实践,体现了以儿童为本的教育思想,可以为当前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学活动的认识主要是从"实体论"的角度出发,如"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以教师为主导"与"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活动真实发生的关键并非实体是否在场,而是"教"与"学"之间辩证关系的确立。"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表现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等四个方面。对教学活动的认识应该从"实体论"走向"关系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