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今全球化的语境下,东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密切,但东方主义对中国的形象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即使在当代西方国家的文学写作、媒体报道等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评判中国。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恰好是应对西方强势文化的制胜法宝,重新认识和审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制胜法宝,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也就有了深远的意义。《跨文化视野中希尔作品研究》一书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和世界对话,要走向世界,必须先和自己精英的传统文化对话,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发展和变革的根基。  相似文献   

2.
以《十八岁出门远行》为个案,论述文学理论教学必须与文学阅读相结合,才能有效地提高文学理论教与学的质量。文化诗学理论视野下的文学批评的研究路径首先应从文本的诗意解读入手;其次,从艺术形式背后探究文本传达的审美理想和作者的审美心理;再者,从作者的审美理想挖掘出文本中蕴含的时代文化语境和文化精神。以此为理论观照,解读了《十八岁出门远行》梦境化的叙事表达、"精神的真实"的审美追求以及关注个体生存状态的人文主义文化精神。学生在学习文化诗学相关理论的同时,也学会了运用其理论来进行实际的文本批评。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化语境的形成,比较文学步入跨文化研究阶段。然而,多元文化之间的异质性使得冲突迭起。东方主义阴魂不散,扭曲着中国的真实形象。是对抗?还是对话?张喜华教授所著《跨文化视野中希尔作品研究》为此作出了极好的诠释。本文将该著置于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学术性、思想性、知识性和艺术性四个方面对此书进行了审视,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并用发展的眼光预示了该著对现实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郁达夫的游记散文《过富春江》和《国道飞车记》是两篇较为特殊的文学文本。它们呈现了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现代旅行者乘坐汽车展开旅行的体验,并记录了中西旅行者对不同文化的认识、比较与认同。同时,我们对这两篇具有跨文化文本特征的游记的解读,也可揭示中国现代游记文学与现代性的关联。  相似文献   

5.
《午夜的孩子》是后殖民文学"教父"拉什迪的代表作之一,它同时也是一部典型的后殖民文本。主人公萨利姆以含混的意识流叙述方式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多种元素相混杂的自我,以及在自己混杂视野下的殖民地与宗主国的"混血儿"——印度。本文试图从叙事者文化身份、修辞技巧以及小说题材三方面来解读该作品所体现出的后殖民文本的混杂性。  相似文献   

6.
以文学人类学对荷马史诗的重新解读为例,展示了文学人类学的多重视野为重新表述中国文化提供的借鉴,论述了从文学人类学的多元族群、多重视野对中国文化进行的再认识与再表述."四重证据法"的方法拓展了文学人类学的视野,以此来进行单一的文献训诂、美学赏析所达不到的深层文化剖析.  相似文献   

7.
博物馆是宁谧而神圣的殿堂,是人类历史文化的宝库,承担着传承历史文化的重任.中国的博物馆更因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尤为重要.为了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博物馆文本英译在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在跨文化传播的视野下,以文化辐合会聚理论为基础,以南通博物苑新馆为例,系统地研究博物馆文本英译,尝试构建一个普遍适用于博物馆文本英译的翻译模式和衡量标准.  相似文献   

8.
文中从新历史主义关于历史和文本关系的3个主要方面来探讨《金山》的文学价值: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客观历史的主体化和必然历史的偶然化、历史和文学的边缘意识形态化。《金山》的新历史主义解读,为华裔的文化身份构建了文本和历史。  相似文献   

9.
近两百年以来西方世界翻译和出版了不少中国古代爱情诗。西方编选者以自己的诗学标准对中国诗歌文本进行选择、翻译和阐释,以翻译选本的方式呈现,使其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中国古代爱情诗翻译选本在西方世界的译介、传播和接受涉及如下问题:输入者的时代环境、编选者的情感差异、接受者的美学取向、中西方的伦理歧异以及不同文化系统的性别认同。分析编选者主体对中国古代爱情诗的阐释依据,剖析具体文学文本与文化现象背后的跨文化传播机理,可以为中国文化的跨文化阐释提供镜鉴。  相似文献   

10.
文化诗学的意义就是要把“内部批评”和“外部批评”结合起来,把结构与历史结合起来,把文本与文化结合起来,加强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历史深度和文化意味,走出一条文学理论的新路来.文学批评必须坚持以审美检验为中心.在分析文学文本的时候,应把文本看成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不能就文本论文本,而要抓住文本的症侯,放置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中,以历史文化的视野去细细地分析、解读和评论.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出现的中国的文化诗学,是一个文学理论话语,折射出社会的时代的要求,是对于社会发展平衡的一种呼吁.  相似文献   

11.
当代翻译中的文化研究理论赋予了跨文化交流中的名物传译新的视域,这就是翻译过程中的历史文化语境的转换所形成的历史阐释,作者认为,集中体现于名物传译中的文本与话语的翻译转化中,含有原文语境的新阐释,这种阐释是建立在物质形态上的历史解读,传统的文学翻译研究中忽视这种阐释的价值的错误是建立在自我中心的文化价值观之上的,从跨文化语境解读文本是当代翻译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2.
当代翻译中的文化研究理论赋予了跨文化交流中的名物传译新的视域,这就是翻译过程中的历史文化语境的转换所形成的历史阐释,作者认为,集中体现于名物传译中的文本与话语的翻译转化中,含有原文语境的新阐释,这种阐释是建立在物质形态上的历史解读,传统的文学翻译研究中忽视这种阐释的价值的错误是建立在自我中心的文化价值观之上的,从跨文化语境解读文本是当代翻译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和西方现代文学接受理论的比较分析 ,认为 ,中国传统文论和西方现代的接受理论在探求文学文本意义上有着两种决然相反的思路 :一是对作者之本意的执着的探求 ,一是对读者在解读文本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的张扬 ,这两种理论都有片面性。由此提出了建立当代文学文本解读学的理论构想 :以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指导 ,适当借鉴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的合理的有价值的成果 ,加以整合 ,从而形成具有较大包容性与科学性的文学文本解读理论 ,即注重历史视野与美学视野的融合  相似文献   

14.
赵炎秋教授的著作《西方文论与文学研究》分为三大板块,贯通西方文论、西方文学与中西比较文学.立足中国的学术立场,对西方文论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的批评与反思;以深入浅出的论述、明白晓畅的文字进行文本解读;从具体的阅读中砥砺心智,表达自己的一孔之见.简要论之,该著跨越中西,沟通古今,在融汇中西的基础上进行跨文化对话与学术创新.  相似文献   

15.
日本当代比较文学30多年来硕果累累,在文学"转型期"中其根本指向是对"文学"的重新叩问.从更深层次反思近代以来日本对中国文化态度的变化,"日本式东方主义"问题的探讨应看作是日本比较文学研究的新拓展;同时,对"近代"、"近代文学"的重新界定,实际是对占支配地位的西方话语体系的反拨.当今日本比较文学在更宽广的视野下的跨文化、跨科研究戊势也值得中国比较文学界、文学批评界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中国文化典籍跨文化传播所面临的语言、思维与文化障碍,结合视觉文化和新媒体时代语境,文章运用多模态语篇理论构建中国文化典籍跨文化传播的多模态语篇框架,探索中国文化典籍跨文化传播的有效模式,并从跨文化语境、文化体系转换、跨文化叙事转换、跨文化模态转换、跨文化多模态语篇设计、语篇跨文化传播媒介选择等层面分析了纪录片《孔子》(国际版)跨文化传播的多模态语篇构建过程,旨在为中国文化典籍跨文化传播提供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文艺学学科反思成为焦点话题。陶东风教授2001年发表《大学文艺学的学科反思》认为,国内文艺学教学与研究存在以宏大叙事为特征、非历史的本质主义为思维方式的问题,严重束缚了学科自我反思能力与知识创新能力,并导致文学理论与当代文学和文化脱节。此文引起较大反响。在我的学术视野里,大约见到以下几种意见:其一,传统意义上的文学终结了,当代社会已然进入后文学时代,文学研究应让位于文化研究或文化批评;其二,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用颓废作为一种批评术语来系统研究20世纪末中国文学作品的先期实验,通过比较来分析这股思潮的独特性及一般性,指出颓废不仅是一个阶段的文学现象,而且也与特定的文化思潮与文化传统相关联,因此必须将颓废主义作为一种真正的文学现象来加以全面的研究、严肃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和西方现代文学接受理论的比较分析,认为,中国传统文论和西方现代的接受理论在探求文学文本意义上有着两种决然相反的思路一是对作者之本意的执着的探求,一是对读者在解读文本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的张扬,这两种理论都有片面性.由此提出了建立当代文学文本解读学的理论构想以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指导,适当借鉴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的合理的有价值的成果,加以整合,从而形成具有较大包容性与科学性的文学文本解读理论,即注重历史视野与美学视野的融合.  相似文献   

20.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美国影视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旨在提高他们跨文化解读美国影视作品的能力。结果发现,大学生通过观赏美国影视作品了解了美国社会和文化,开阔了视野,娱乐放松的同时学习了地道美语。但是附着在美国影视作品华丽外表下的不利元素也在不知不觉中对大学生受众群体产生着或轻或重的负面影响。建议大学生以中国文化为基础,以美国文化为指导,提高跨文化解读美国影视作品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