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包头市社会福利院在家庭寄养过程中,认真做好儿童福利机构程序性、技术性工作的同时,从“一切为了孤残儿童,为了孤残儿童的一切”的宗旨出发,积极探索保障孤残儿童进入寄养家庭后合法权益的途径,充分发挥家庭寄养在儿童医疗、康复、教育、心理发育等方面的优势。他们认为:首先,应选柽有能力保护孤残儿童权益的寄养家庭。要求寄养家庭的成员在文化水平、道  相似文献   

2.
孤残儿童家庭寄养中寄养家庭的招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的孤残儿童家庭寄养事业蓬勃发展,大量儿童从福利院被安置进入寄养家庭。这与大量的家庭申请进行寄养,使寄养家庭的数量得到保障是分不开的。目前,孤残儿童寄养家庭的招募方式主要有:通过政府的招募、通过媒体的招募以及通过亲戚朋友、组织机构的招募等。随着寄养规范的不断完善,对工作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如何结合实际招  相似文献   

3.
段培芹 《社会福利》2003,(11):36-37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孤残儿童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生存质量明显提高。为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寻找合适发展路径,是近几年民政系统各级领导和儿童福利机构广大干部职工孜孜一求并勇于探索的问题。青岛市儿童福利院坚持以人为本,从孤残儿童的养育状况和自身需要出发,积极争取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围绕改善孤残儿童的医疗、康复、生存条件,探索出孤残儿童城市分散家庭寄养、农村养护教育基地寄养、城市社区集中寄养,城市爱心家庭寄养等多种养育模式共存的家庭寄养,加快了儿童福利社会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家庭寄养——保障孤残儿童 权益的有效养育模式 首先,实行家庭养育模式,为孤残儿童重新建立起家庭养育环境,是保障孤残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和人格健全发育的需要。 在我国儿童福利事业发展史上,建立儿童福利机构,对孤残儿童和弃婴实行集中供养,以此作为家庭的替代形式出现,曾经对妥善安置孤残儿童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随着经济和  相似文献   

5.
1999年1月21日与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签署合作项目备忘录,项目分周期实施,第一周期合作项目时间为1999-2003年。项目内容:开展儿童福利工作经验交流活动;开展残疾儿童的医疗康复活动;对儿童福利机构进行更新改造;进一步探索更为有效的孤残儿童养育方式。除机构供养外,对孤残儿童的家庭代养、寄养、助养等方式进行研究,积极创造更为有利的孤残儿童成长环境。项目进展:  相似文献   

6.
刘汉山 《社会福利》2003,(10):26-27
大同在建国初期即实行了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的养育方式。54年来,先后有1500多位乳娘为大同市社会福利院哺育了7000余名孤残儿童,其中3828人被领养,463人寻到亲生父母,1470人就业,形成了具有黄土高坡特色的家庭寄养模式。实践证明,实行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的养育模式符合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发展方向,适应国际上孤残儿童回归社会和家庭的发展潮流。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孤残儿童的照料也由传统的集中供养开始向多样化的照料模式转变。特别是对孤残儿童的家庭寄养工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呈现出百花齐放、方兴未艾的态势。其中“广德模式”、“上海模式”、“北京模式”对全国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发展的影响最为明显,是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模式的制度创新。北京儿童福利院经  相似文献   

8.
周心忠 《社会福利》2003,(10):60-60
所谓资助收养,是指因特殊原因,由收养家庭办理收养手续收养儿童福利机构的孤残儿童,但该孤残儿童的户口关系仍留在儿童福利机构,并约定由儿童福利机构定期资助被送养儿童的一种养育模式。在家庭寄养和集中供养实践中,湖北省宜昌市社会福利院对三名儿童实行了“资助收养”。 一、资助收养的缘起 1996年以前,宜昌市社会福利院为推动家庭寄养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的儿童福利事业已经形成了多种养育模式并存的社会化格局。新《收养法》实施后,大部分正常儿童将被家庭领养,这是养育孤残儿童的最佳方式。但是目前儿童福利院内大多数残疾儿童还不能被家庭领养,所以现阶段应大力发展家庭寄养,并使之成为主要的孤残儿童养育方式。这种寄养模式能使孤残儿童尽早地回归家庭、融入社会,更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儿童福利事业发展的需要,儿童福利机构的功能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要根据民政部颁发的《儿童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重新定位,走出向医院化目标发展的认识误区;要转变…  相似文献   

10.
谷正花 《社会福利》2013,(11):32-33
儿童福利机构收养的孤残儿童除被领养外,家庭寄养是理想的养育方式。但由于寄养儿童中残疾类别多,残疾情况复杂,当地教育机构无法满足入园入学需求,寄养家长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教育观念陈旧,寄养儿童基本处于自然养护状态。南京市社会儿童福利院充分利用院内教育、康复等资源,  相似文献   

11.
俞宁  张玉霞 《社会福利》2003,(10):23-25
合肥市儿童福利院收养的孤残儿童除了采取机构集中供养、农村家庭寄养等养育方式外,还有一种全国首创的寄养方式——招聘“父母”进行家庭式寄养,即“阳光村”模式。这种在儿童福利机构内由双亲家庭同时代养多个孩子的养育模式,在国内同类儿童福利机构中还不多见。我们认为,“阳光村”模式应该是在现有多种儿童养育模式基础上的一种比较现实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王俊丽 《社会工作》2009,(24):59-61
随着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推进,家庭寄养作为一种新型现代的儿童养育方式正在儿童福利院推广发展起来,宁夏儿童福利院自2001年开展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以来,至今已经成功地寄养了124名孤残儿童。本文选取家庭寄养较成功的个案进行详细分析,从社会工作专业的角度,思考总结孤残儿童在寄养家庭中的适应、改变过程,反思家庭寄养对福利院、寄养家庭的影响以及对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服务要求,从而促进儿童福利院家庭寄养模式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13.
《社会福利》2014,(9):F0003-F0003
家是儿童最温暖的港湾,沈阳市儿童福利院整合资源,致力发展农村家庭寄养和院内家庭寄莽工作,先后建立农村寄养家庭80户,寄养儿童200余名;建立院内寄养家庭26户。寄养儿童100余名。孤残儿童在寄养父母温暖的怀抱里,在寄养家庭温馨的氛围里健康成长,情、能、智得到了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4.
孤残儿童家庭寄养作为机构养育的替代模式之一,在民政部的推动下,已经在全国各地推广,并形成了不同的工作模式。家庭寄养工作专业化是家庭寄养工作规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标志着家庭寄养工作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调整儿童福利机构功能发挥资源中心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晨光 《社会福利》2003,(10):52-53
目前我国的儿童福利事业已经形成了多种养育模式并存的社会化格局。新《收养法》实施后,大部分正常儿童将被家庭领养,这是养育孤残儿童的最佳方式。但是目前儿童福利院内大多数残疾儿童还不能被家庭领养,所以现阶段应大力发展家庭寄养,使之成为主要的孤残儿童养育方式。这种养育方式能使孤残儿童尽早地回归家庭,融入社会,更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儿童福利事业发展的需要,儿童福利机构的功能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要根据民政部颁发的《儿童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重新定位,走出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党和政府对孤残儿童养育工作的重视和加强,以及"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人心,各地普遍建立起以机构集中养育和家庭寄养为代表的多元化养育模式,较好地维护了孤残儿童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党和政府对孤残儿童养育工作的重视和加强,以及"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人心,各地普遍建立起以机构集中养育和家庭寄养为代表的多元化养育模式,较好地维护了孤残儿童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8.
张凡 《社会福利》2002,(7):33-35
孤残儿童家庭寄养作为机构养育的替代模式之一,在民政部的推动下,已经在全国各地推广,并形成了不同的工作模式。家庭寄养工作专业化是家庭寄养工作规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标志着家庭寄养工作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家庭寄养是中国孤残儿童照料的一种新模式,为了让孤残儿童拥有一个更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成都市儿童福利院继2000年10月推出农村家庭寄养工作后,于2001年1月又启动了城市家庭寄养。十年来,该院将"以孤残儿童为本"的理念贯穿寄养工作始终,不断总结经验、勇于探索创新,在寄养儿童的档案管理方面做出了特色,做出了品牌,使寄养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20.
“家庭寄养”作为新时期儿童福利事业行之有效的养护方式,一改机构传统,让孤残儿童回归社会,走进家庭,得到父母的关爱,体会手足的真情。这群可怜的孩子在被遗弃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他们无法像同龄儿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