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何涛 《社会福利》2013,(11):52-52
创新社会化养老模式,开启为老服务之门 近年来,甘肃省合水县以老年人能住得起作为办院方向,积极探索互助幸福院养老方式。今年,以“集体建院、集中居住、自我保障、互助服务”为模式,固城乡董家寺村建立了互助老人幸福院。  相似文献   

2.
为支持子代家庭发展而进城的"老漂族",在完成阶段性家庭任务之后面临选择:进城还是返乡。聚焦于返乡"老漂族"的流动实践,探讨城市和农村两种不同的空间对老年人自我实现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居住空间的寄居者、生产劳动空间的依附者、家庭政治空间的受气者、城市外部空间的闯入者,共同形塑了城市空间对老年人的约束机制,被围困的主体状态深度影响了老年人的自我实现。与此相对,围绕土地的居住和生产劳动、熟人社会的主体塑造、村庄政治空间的价值升华,共同形构了乡村空间对老年人的赋能机制,深度扎根、尽情舒展和主体扩大帮助老年人走向自我实现。乡村振兴的稳健推进有利于进一步激活乡村空间对老年人的涵养作用。  相似文献   

3.
江西省广丰县各社区在加强“星光计划”项目的硬件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广开门路拓展为老服务的渠道。日前,他们采取向老年人发放《老年人活动卡》和《老年人求助联系卡》的方法努力为老年人服务。凭《老年人活动卡》,老人可在活动中心及社区老年活动室享受免费服务,  相似文献   

4.
人们常说,“越老越糊涂”,“越老越古怪”,看来老人的性格和中、青年相比,的确有一些变化。俗话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又说,青少年“戒之在斗”,中年“戒之在色”,老年“戒之在得”,都说明了老年人性格与青壮年时期有所不同。至于是不是“越老越糊涂”,“越老越古怪”,当然是不一定的。老年人的性格对人际关系有很大影响。人总是要老的,老年人也总是要同中年人、青  相似文献   

5.
将居住福利界定为良好的客观居住条件和较高的生活满意度评价两方面。通过分析2016年"北京市老年人居住环境调查"数据,发现在老年群体内部,不同住房地位群体的居住福利存在着不平等。各群体居住福利水平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商品房户、回迁房户、私房户、保障房户和单位房户。单位房户、保障房户和私房户的居住福利水平较低,政府应将这3类群体的居住环境作为老年友好型环境建设的重点。建议政府保障与引导并重,分类制定居住福利政策,以解决不同老年群体的居住需求问题。  相似文献   

6.
婚姻家庭生活对老年人晚年幸福十分重要.通过对广东城镇1265位老年人的问卷调查,从居住、代际关系、婚姻状况及老人精神情感等5个方面分析了城镇老年人婚姻家庭生活状况,结果显示多数老人钟情于家庭养老,渴望子女精神关怀,婚姻及家庭生活整体较好但个体差异较大.建议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和社区为老组织建设,针对不同类型老人...  相似文献   

7.
正一是积极改善老年人居住环境。截至目前,全旗14所农村牧区敬老院全部实现了新建和改扩建工作,总投资达600多万元,床位总数近千张,可容纳全旗70%的五保供养对象入住。全旗公办养老机构床位数达350张,民办养老机构床位数已达650张,机构养老服务水平走在了全市前列。二是积极办理老年优待证。为全旗4千多名60岁以上老年人新办、换发了老年优待证,让其享受各方面的优惠政策。三是建立完善老龄服务机制。建立健全"为老、助老、敬老"服务机  相似文献   

8.
福利机器人     
日本是个经济大国,同前也是个老年人王国,到2000年,每五个日本人当中会有一位65岁以上的老年。日益增多的高龄老人已引起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老味孤独而自杀的老年人竟居世界之首。因此为了给老年人创造一个晚年舒适的生活环境,让他们自己照顾自己,日本已推出了系列化的护理机器人,日本人称之为“福利机器”。  相似文献   

9.
商海汹涌,激流排空。经过一番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中国人的观念新了,思路广了,赚钱的招数也越来越多“陪老”业——花钱买乐呵随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深入贯彻,我国家庭独生子女率不断上升,同时由于住房条件的改善,子女和父母分开居住的情况越来越多。一些和子女分居的老年人不甘于孤独的晚年生活,很想出钱聘请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青年人陪其聊天、娱乐或上街购物。尤其在一些大中城市,“陪老”业更是方兴未艾。为了让老人欢度晚年,许多地方相继出现了陪老消遗公司。这些公司绝大多数由街道居委会牵头兴办。陪老人员有农村来的青年…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北京市老年人的居住安排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00-2010年北京市老年人与子女同住的比例在下降,而独居和只与配偶同住的比例在上升,由38.74%增至58.17%,老年人空巢居住的特征越来越明显。目前,老年人的主要居住安排方式已经由"三代同住""与儿子同住"转变为"只与配偶同住"。2010年将近三分之二的老年人不与成年子女同住。一些主要的人口学变量和社会经济变量可能会和老年人的居住安排有关。  相似文献   

11.
《社会福利》2002,(6):19-21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使为老年人办好事、办实事的“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简称“星光计划”,成为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这项工程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各地在实施过程中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哈尔滨立足四个“坚持”,建管并举,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社科纵横》2021,(1):89-96
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对居住安排与农村老年人幸福感的关系展开实证研究,发现同住在农村地区确实能够提升老年人幸福感,两者发生作用的内在机制是:同住增加了代际间见面机会而作用于老年人幸福感。在进一步控制了居住观念这个文化因素之后,发现农村老年人和子女同住只有在主观上也认同同居时才能产生幸福感收益,从而支持了文化观念是居住安排与老年人幸福感发生联系的重要调节因素,这些发现在政策上启发:农村老年人的最优居住安排应与农村老年人的居住观念保持一致且能够增加代际间见面频率。  相似文献   

13.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敬老年人是古今中外社会崇尚的美德。   老年人是人类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入老年期是每个正常人的人生旅途必须经过的一站。特别是对于中国这个进入老龄结构的国家而言,养老体制“关乎国运,惠及子孙”。 老年人更应受到保护   “本人现年 66周岁,生死早已轻看,只想通过我,和我的不幸家庭,为老年人讨个说法,为中国千年来的‘孝道’讨个说法,我就不相信在首都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能轻易被否定,我多么希望,能够在本世纪的最后一个国庆节前看到法律的真正的公正性、严肃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居住在香港社区的16位老年人的定性访谈研究,结果显示,香港老年人赞同退休并不意味着从社会角色中淡出,并且会通过心理调适、继续工作等方式去适应退休后角色的转换。在实践“老有所为”的概念框架中,关怀家人、参与社会及休闲活动是最受老年人欢迎的方式;身体状况较好者则会更多的参与志愿服务及有偿工作。同时,研究还发现同辈群体(包括朋友、长者中心会员、旧同事等)是促进老年人积极投身“老有所为”的重要支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憨老家庭是指老迈家属照顾智障者的家庭。本研究对憨老家庭物质条件、精神状态、家庭内部支持和家庭外部支持四个方面的生存状况做初步的了解。研究方法:选择三个憨老家庭进行半结构的个案访谈。结果:(1)憨老家庭有居住和经济收入等基本物质保障;(2)老年监护人和残障子女之间有很好的支持;(3)憨老家庭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主要来源于国家对老年人的政策;(4)社会支持系统对憨老家庭的支持还有欠缺。  相似文献   

16.
李修霞 《社会工作》2010,(15):22-24
一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高龄、空巢和失能老人越来越多,为老社会服务需求日益扩大。老年人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更为特殊。由于生理机能的衰退,从熟悉的社会环境突然转换到新的相对封闭的环境内,养老机构中老人难免存在生理、心理、经济、社会生活以及宗教信仰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憨老家庭是指老迈家属照顾智障者的家庭。本研究对憨老家庭物质条件、精神状态、家庭内部支持和家庭外部支持四个方面的生存状况做初步的了解。研究方法:选择三个憨老家庭进行半结构的个案访谈。结果:(1)憨老家庭有居住和经济收入等基本物质保障;(2)老年监护人和残障子女之间有很好的支持;(3)憨老家庭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主要来源于国家对老年人的政策;(4)社会支持系统对憨老家庭的支持还有欠缺。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历来都非常重视居住环境的自然———人文景观的建置。从屈原的“合百草兮庑门”,“秋兰兮糜芜,罗生兮堂下”,到陶渊明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再到白居易的“帘下开小池,盈盈水方积”,直至朱自清的荷糖,无一不是通过对居住环境的精心...  相似文献   

19.
李超  党博 《社会福利》2014,(11):52-52
正建议一: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养老服务需求数据库。建立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申报制度和覆盖所有贫困老年人、残疾老人、空巢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信息数据库。数据库需采集的信息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健康状况、居住环境、生活习惯等。由政府卫生部门负责为农村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健康档案信息能够与养老服务需求数据库信息共享。定期开展家庭调查。家庭调查的目的是通过获取老年人及其家庭信息为政策目标定位提供依据。实践中,  相似文献   

20.
发展“居家照顾”的安老服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居家养老是实情据上海市老龄科研中心1998年的一项老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表明,目前96.0%的老年人明确表示希望在家里养老,只有2.896的老年人希望入住社会养老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的思想是目前上海老年人养老志愿的绝对主流。在目前希望居住在家里养老的老年人中,当问及将来健康状况和生活自理能力越来越差时的养老意愿时,12.2%的老年人改变了想法,他们希望在健康状况和生活自理能力越来越差时能够入住社会养老机构。这些老年人选择养老机构的依据又是什么呢?74%的人希望“亲属看望方便”,53%的人要求“服务态度要好”,53%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