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6,(12):81-84
贫困代际传递是导致当前一些农村地区长期贫困的根本原因,也是制约精准扶贫取得实效的主要因素。由于妇女在家庭中扮演的特殊角色,使其成为贫困代际传递中的主要传递者,将导致贫困的相关因素传递给子女,使下一代人继续陷入贫困境遇。因此,探寻妇女贫困的根源,调整精准扶贫机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对当前精准扶贫的有效实施和巩固扶贫成效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颖 《社科纵横》2013,(1):171-172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城镇职工失业率逐年升高,城镇贫困问题越来越突出,其所面临的生活上的苦难越来越艰巨。国家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缓解贫困压力,但仍然不能全面系统的解决问题。就目前的城镇贫困研究而言,国内外已经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从众多的研究成果中不难看出,以社区为基本单位的贫困救助是改善城市贫困群体生活状况的最直接形式。本文将针对城市贫困群体致贫原因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对有效的救助对策,从而完善社区贫困救助工作。  相似文献   

3.
对当前城市贫困的认识问题,主要是指对于城市贫困属性的理解问题。如何认识城市贫困的属性,直接影响到扶贫政策的选择。目前关于城市贫困的认识偏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过于强调贫困的绝对性,而对贫困的相对性重视不够;二是过于强调贫困的过渡性,而对贫困的持续性认识不足。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贫困传递的视角,分析了贫困在艾滋病患者家庭、患者所在社区等层面的横向传递以及在患者后代身上的纵向传递,探讨了遏制贫因传递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5.
6.
以对贫困的表现、本质和成因进行论述与界定为基础,认为需要以相对贫困来理解城市贫困,使用CFPS 2010-2016数据进行实证,与国内已有研究嫁接,得出中国1989-2016年城市贫困发生率和贫困深度指数。中国城市相对贫困率多年来无明显改善,远高于城市绝对贫困率。对此需要以贫困的相对性为治理着力点,以经济政策为拉力、社会政策为托力、社会化参与形成合力,共同治理城市贫困。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转型期城市贫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国社会处于转型过程中,城市居民中贫富差距日益拉大,城市贫困问题越来越严重。本文分析了城市贫困产生的原因及发展趋势,建议将贫富差距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防止贫困的加剧以及由此而衍生的社会问题的扩大化。  相似文献   

8.
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经济结构几乎都经历了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调整和转型 ,就业、人口和社会福利体制发生的重大转变导致了城市贫困及相关的社会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城市贫困及相关概念 ;其次分析了西方国家在就业、人口和福利制度领域发生的社会经济变化及其引起的城市贫困风险 ;最后 ,探索了城市贫困在社会经济空间上的成因机制 ,总结和归纳了西方学者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9.
科学、合理地界定城市贫困,是开展城市扶贫工作的前提。如果仅从字面上理解,城市贫困应当是指发生在城市区域内的各种贫困现象,凡是在城市区域内生活困难的人群,都应该是城市扶贫工作的对象。但是,目前在实际的扶贫工作中,对于城市贫困的界定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张艳萍 《学术交流》2007,(3):129-131
当前,城市贫困阶层不仅规模扩大、生存状态令人堪忧,而且贫困主体、贫困程度、贫困内容、贫困方向、贫困分布以及贫困意识都出现了多元化乃至加剧的趋势。基于城市贫困的演变趋势及其成因,政府在遏制的政策选择上,就必须把消除贫困视为一种战略,并与消除社会排斥、促进社会整合结合起来,把经济扶贫与政治文化扶弱结合起来。在具体措施上,要强化就业支持,建立循环就业网络;推进社保试点改革,建立农民工居住地、属地化并存的过渡性社会保障制度;量化分配制度,建立扶弱济贫资金正常增长机制。同时,要改造贫困文化,开展政治支持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起全方位的立体的社会支持网络,使贫困者能从根本上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1.
南宋时期,随着市民贫困化现象的不断加剧,江浙城市的贫困救助日趋活跃,其救助对象包括贫民、穷民、流民等不同社会群体,求助内容涉及赈饥、救寒、助医、助葬等诸多方面,救助方式包括有偿赈济、无偿赈济、集中收养等.从中可以看出,传统社会救助开始突破原来的荒政模式,由临时性的灾荒救助转向日常性的生活救助,而且城市越来越成为官方救助的重点.但此期江淅城市的贫困救助是很完备和不稳定的,许多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12.
《社会工作》2011,(4):55-59
一直以来,中国城市减贫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虽然在政策层面社会参与是减贫策略之一,但在操作层面,社会参与往往停留于动员热心人士捐款捐物,而未看到它的真正力量源于社会组织所带来的减贫创新.基于广州市W慈善会的个案研究,探究多元化贫困治理的运作逻辑及其政策含义.提出应当把一颗颗孤立的爱心和一项项零散的行动汇聚成组织化的公...  相似文献   

13.
刘敏 《社会工作》2011,(8):55-59
一直以来,中国城市减贫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虽然在政策层面“社会参与”是减贫策略之一,但在操作层面,“社会参与”往往停留于动员热心人士捐款捐物,而未看到它的真正力量源于社会组织所带来的减贫创新。基于广州市W慈善会的个案研究,探究多元化贫困治理的运作逻辑及其政策含义。提出应当把一颗颗孤立的爱心和一项项零散的行动汇聚成组织化的公民参与力量,创新社会参与渠道,深化官民合作机制,更好地发挥NPO和社会资源在贫困救助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近年来,北京市对社会救助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如何提高救助审批程序的科学性、减少救助对象和救助额度确定过程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依据需求理论建立贫困指标评价体系,在与民政工作人员充分沟通、探讨的基础上,运用AHP方法构建了城市家庭贫困程度的判定模型,从而为社会救助的管理和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部署.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贫困农村的低素质屏障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在这些贫困农村,低素质屏障在不断的扩展、深厚,内部风气不良,严重地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的转移.针对于此,应该充分重视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事业,控制人口增长,从根本上消除这种低素质屏障,以使得中国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7.
李敏 《学术交流》2008,78(3):131-134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在我国出现了"贫困的城市化".与反贫困政策研究相呼应,西方学者先后形成了贫困文化论、冲突学派贫困论、功能学派贫困论等有代表性的社会学理论.虽然每一种理论各有其不足,但为我们理解中国的贫困问题提供了借鉴,尤其是关于制度和文化的讨论.目前,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域市反贫困社会政策的核心.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这一制度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此基础上.我们应借鉴美国和世界各地以资产建设为基础的社会福利政策的实践经验,设计并实施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反贫困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8.
19.
医疗救助——综合性城市贫困救助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社会福利》2003,(3):22-25
贫困人口就医难 贫困人口的特点是收入低、消费水准低,营养不良的状况比较普遍,心理压力普遍较大。因而他们的患病率往往要高于非贫困者。但是,贫困群体的医疗保健条件很差,据统计,贫困居民  相似文献   

20.
《社科纵横》2015,(6):77-80
城市化背景下城市社区同居家庭增多,以呼和浩特市城市社区同居家庭为考察对象,同居家庭姻缘代际关系呈现城乡一体、合作和理性的特点。但因价值观念、婚恋选择、财产传递等引起的家庭矛盾、问题也很多。坚持代际公正,构建和谐姻缘代际关系;构建多元化养老体系,保障和谐姻缘代际关系;介入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调和姻缘代际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