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波 《社会》2003,(11):22-24
20世纪末,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体制的不断深入,原来由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统包统揽的社会服务职能开始分化并逐渐回归于社会及社区,人们已逐渐从“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更确切地说转变为“社区人”。社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地位、价值和功能日渐凸现出来。社区发展的重要性也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在促进社区发展的多项措施中,不容忽视社区档案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社区自治中的利益博弈--以南京"中青园"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晁流 《社会》2004,(4):31-33
当代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小政府、大社会”政策的实施,使国家权力从社区中逐渐抽身而出,特别是90年代的住房改革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使单位的诸多功能日益向社会转移,传统的“单位人”向“社区人”转变。在这种背景下,社区自治被提上日程。社区自治可以简单理解为把社区建设成自给自足的实体,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本文关注的主要是政治层面。一般来说它具有内外两层含义:(1)对内部事务自主决定;(2)对外作为一个利益整  相似文献   

3.
面对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化、越来越多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沉积到城乡社区的新形势,如何推进社区社会管理与服务创新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近年来,吉安市以“四个坚持”为切人点,在加强社区社会管理与服务创新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4.
李清华 《探求》2000,(5):18-19
城市社区是城市人口聚集、居住、生活在一起的最为基本的载体,是一种介于邻里和区域之间的社会实体,是城市人员在就业(单位)、受教育(学校)之外最为稳定和有着相对共同性的活动区域。长期以来,我们在注重以“单位”为对象的军队、企业、学校、机关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对于以街道、居委会、生活小区为核心的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社会的演变,“单位人”逐渐成为“社会人”,社区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块崭新阵地,其重要性已愈来愈凸现出来,探讨强化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啃老”现象的社会工作视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啃老”现象看似属于“私人领域”,但随着不断向社会“外溢”,其影响不只局限于家庭本身,社区乃至整个社会都将为此承担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并将可能引发的系列问题,确实让人忧虑。本文从概念界定入手,运用系统理论,从个体、家庭、学校、社区以及社会等层面对“啃老”现象进行多维度循证,并提出建议对策,以期充分整合社会资源,有效缓解日趋严峻化的“啃老”问题。  相似文献   

6.
社区是社会生活的共同体,是人们群体相互依存、共同生活的空间。随着城市社会的转型和企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化,“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小社区”变成“大社会”,来自不同单位、不同背景、不同生活水平、不同结构层次的居民,对社会服务的需求和期望越来越高并日益多样化,给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带来极大挑战。  相似文献   

7.
论社会转型期政府在城市社区建设中的角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机制和价值观念体系加速变化,整个社会处于加速转型之中。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发展,城市社区建设在社会体制的加速转型之中兴起,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在社会转型期却存在许多问题,政府在城市社区建设中存在着角色定位不准确,在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越位”、“缺位”和“错位”等问题。本文结合城市社区建设的发展过程分析,认为政府在城市社区建设中的角色应该由主导性向公共服务性转变。  相似文献   

8.
社区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理论关注点,也是 社会发展的落脚点,社会的发展在于社区的发展。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城市社区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空间。人们在关注城市社区发展的同时,又在惊呼社区精神的失落,呼唤社区的回归,那么在现代社会,社区精神真的失落了吗?我们应该如何界定“社区”这一概念呢?本文拟就这些问题做一尝试性探讨。 社区发展的取向 美国社会学家F·法林顿于1915年在其《社区发展:将小城镇建成更加适宜生活和居住的地方》一文中,最早提出了“社区发展”的的概念。但社区发展作为杜会发展…  相似文献   

9.
社区是社会工作重要的领域,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是综合程度最高的服务。 由于社会转型,社会成员从原来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伴随着社会发展,礼会成员的需求从温饱型转变为多层次的需求,包括物质、心理、情感和人际关系的需求,且都在加速度增长?我国传统社区只能基本满足社区成员的物质需求和生活服务,而当前社区也成为社会矛盾集中和纠结地,  相似文献   

10.
城市社区的组织建设与权力协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进入转型期以来 ,我国城乡社会组织在市场化改革的推动下已逐步分化。计划体制下的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完全性组织”渐趋解体。在农村表现为人民公社的解体 ,而在城市则表现为原来的单位体制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挑战 ,正逐步向社区制过渡。这是市场机制作用的必然结果 ,也是现代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随着我国城市社会由单位制向社区制的过渡 ,许多原来主要依赖于“单位”的社会整合功能也逐渐向基层社区转移 ,于是“社区”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然而 ,虽然社区正在成为转型期社会变迁的新舞台 ,但社区内部具体的权力秩序…  相似文献   

11.
关于社区合作治理何以可能的问题,国家—社会关系范式一直处于主导性地位。该范式倾向于从宏观结构层面分析国家、社会元素在社区治理场域中的二元性(张力)逻辑:一方面强调社区“作为国家治理单元”的属性,另一方面强调社区“作为社会自治单元”的性质,二者共同体现了对“社区”的方法论关怀,而忽视了“社区”的本质意涵(本原性意义),因而缺乏对社区治理的深层机理加以分析。本文从“嵌入性”思想和治理理论的核心观点出发,构建了社区治理机制创新的新型分析框架,即“嵌入性治理”视角的提出,意味着“社区嵌入社会”是国家(基层地方政府)、居委会(准行政代理)、专业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力量)、社区大众等多元主体进行社区合作治理的内在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嵌入性治理”可以被视为社会工作参与社区治理机制创新的一种本土化分析理路。  相似文献   

12.
上海高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方式与促进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佩琪  陈挥  陈铿 《社会》2004,(4):38-39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领域逐渐由“单位”转向了“社会”,社区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既是人们生活的中心,也是人们日常文化活动的中心。加强社区文化建设,首先,是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基层政权的需要。其次,是应对加入WTO、文化开放所带来的挑战的需要。最后,更是强化城市软件现代化建设、提高市民整体素质的需要。正是由于认识到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全国各个城市的地方政府普遍加大了对于社区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图在区、社区、小区三级构筑社区文化服务的体系,扩大居民对于社区文化的参与和社区认同感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社会工作》2009,(23):33-34
近年来,天津开发区充分利用滨海新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以新型移民城区的特性为基础,以满足居民全方面、深层次的生活需求为出发点,整合政府、社区组织、社会组织、企业等主体资源,打造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共同体”为目标,逐渐形成了“一个核心,两个支撑,两个系统,三个平台”的崭新社区治理“泰达模式”。  相似文献   

14.
城市社区建设─—刻不容缓加强城市社区建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一是企业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企业办社会的职能。退休职工的管理。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都将分离到社会,由社区这个载体来承接。二是政府机构改革、转变职能,形成“小政府、大社会”格局。政府的许多社会职能、服务职能,将通过推动社区建设去承担。三是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随着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体制的改革,城市居民同所居住社区的关系愈来愈密切,逐步地由“单位人”变为“社区人”。加强社…  相似文献   

15.
卢露  麻雯婷 《社科纵横》2023,(5):138-144
易地搬迁社区兼具“农村”和“城镇”的特征,社区搬迁户的异质性与管理的复杂性使得社区治理问题尤为突出,因此,社区治理研究更为迫切。以广西L县易地搬迁安置Z社区为例,以社会组织参与为切入点,基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探究社会组织参与易地搬迁社区治理的现实梗阻及优化路径。研究表明:社会组织参与重铸了易地搬迁安置社区的社会资本,为多元主体参与治理提供信任基础、参与平台及规范约束,有效推进了搬迁社区治理。治理过程中存在着信任断层、网络脱嵌及制度缺失等问题,需要在搬迁社区后续治理中予以优化和解决。  相似文献   

16.
“入世”后由经济的变化将引发出新的社会问题 ,这些社会问题最后将集中反映到城市社区。本文提出解决社区问题的对策 ,就是找准社区社会工作的着力点 ,运用社会发展和社区工作理论 ,加大社区改革力度 ,探索新型社区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7.
10月18日,上海社联经济社会综合研究中心和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召开“现代文明与社区发展”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和从事社区实际工作的同志就上海社区工作的经验和面临的问题展开了讨论。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潍坊街道、田林街道、南京东路街道等介绍了社区工作经验。与会者认为,社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性构成因素:社区发展状况是评价城市文明程度和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尺度;社区认同和社区参与是提高公民社会意识,提高人的公益精神、互助观念等文明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整合、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8.
当代社区的两种空间:地域与社会网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福平  黎熙元 《社会》2008,28(5):41-57
在西方社区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 “社区失落论”、“社区继存论”和“社区解放论”三种不同观点。而这三种观点的核心实际上是讨论了社区的地域与社会网络的关系问题,更进一步说,是讨论地域性的亲密关系如何发生变迁的。本文试图从当代社区的实际形态出发,通过对三种观点的补充和发展,对于社区的两种空间——地域与社会网络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阐释,从而提出一个实现其二者如何在社区空间内实现系统性互动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转型、体制转轨过程中,社会工作不应该沦为一种“治理术”,而应是一种致力于实现以人为本、回应社区需求的社会保护机制,这促使我们从长期以来对社会工作的技术型塑转向对社会工作“社会性”的关注.通过反思性地批判了现有关于上述议题的理论范式及其限度,笔者借助波兰尼的“嵌入性”思想和社会保护理论,尝试从社会公正、社会理性、社会保护和社会团结等维度构建社会工作“社会性”的理论内核,以作为思考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一种可能框架.同时,要实现对社会工作社会性的重塑,应将“社区”带回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的中心,将“社区”视为社会工作与社区大众互动的实践场域,重构“社区”作为人们生活、情感、精神共同体的社会属性,以在社区治理实践中探寻社会工作的“社会”真意.这是社会工作之于中国语境所需具有的“社会想象力”品质.  相似文献   

20.
创新社会治理,基点在社区,核心在服务。以“善治”为目标,本文结合当前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实际问题,运用社会工作的“柔性”服务,优化社区治理体制、机制和方式,明晰各个治理主体的地位,实现对社区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满足居民个性化、多样化和复杂化的需要,培育社区参与,重建居民的主体责任,依靠居民自身的力量开展社区治理;以专业的力量促进基层社会自助、互助与公助,努力实现社区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探索创新基层社区治理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