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卷首语     
21世纪的科技哲学研究应如何定位和发展 ,国内学界一直在思考和探索。“2 1世纪的科技哲学专题论坛”刊发了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哲学委员会副主任胡新和教授等一组文章 ,分别从科学哲学在中国的历史、现状、未来、我国科技伦理研究中的两种倾向、艺术中的科学、2 1世纪科技哲学的发展与转向、科学方法论的新近发展及未来趋势、科技革命与文化发展等诸多方面作了纵深的探讨和阐释 ,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观点 ,资料翔实 ,引人思考 ,值得关注。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学、文艺学自身如何发展 ,要不要保留本土文化资源 ,如何凸…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三大情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中国的历史学家既背负着沉重的传统文化包袱,又力图在新时代里汇入前所未有的变革潮流。在传统扬弃与时代创新的艰难磨合中,他们身不由己地形成了许多自身难以摆脱的人文情结,其中政治情结、道德情结、洋人情结是诸多情结中最重要的三大情结。这些情结对于20世纪中国的历史科学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值得我们进行认真的总结和反思。  相似文献   

3.
科学与人文的分离是导致上世纪许多灾难与困扰的一个重要原因,21世纪将是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世纪;加强人文教育既是当前也是今后长时期的需要和趋势,图书馆在加强人文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应当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新的世纪 ,由于会计管理活动本身的要求和其他学科领域发展的影响及挑战 ,从而对中国会计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 2 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的发展动力、发展目标、发展道路对于促进我国会计科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纪之交 ,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 ,要注重社会主义制度创新 ,不断保持社会主义活力 ;要针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提出中国的发展战略 ;面对知识经济的大趋势 ,必须进一步加深对“科学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在 2 1世纪马克思主义面临许多问题 ,其中制度创新、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三个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回答的。  相似文献   

6.
两极化世界格局解体后,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纷纷议论未来世界新格局,都认同世界新格局尚未形成,当然也就谈不上中国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了。其实,20世纪的历史滚动,已经把21世纪的世界格局架构和中国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了,而且,许多国际事务的处理已经大体上遵循着多极化世界格局所追求的原则在进行运作。20世纪是个伟大的世纪。在20.世纪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诸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民族解放运功的兴起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人造卫星…  相似文献   

7.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发展最为辉煌的一个世纪。在20世纪里,国际科学界不仅攻下了许多历史上未能解决的难题,还创造了诸如相对论、量子力学、电子计算机、人造卫星、激光器、光纤通信、互联网络、核电站、基因治疗、动物克隆等等成千上万的高新科技成果。但科技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尽管20世纪科技成就巨大,它也不可能解决科技史上一切难题,不仅如此,20世纪科技在其自身发展中又产生出许多新的疑难问题。科学正是在不断地解决难题又不断产生难题中前进的。在20世纪及其以前所产生的科学疑难,除个别急待解决的问题,如计算机千…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学社与国际学术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科学社是 2 0世纪上半叶中国最有影响的民间科学团体 ,本文对中国科学社的来龙去脉及其重要作用和影响 ,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9.
鲁原 《东方论坛》2014,(2):127-128
正20世纪末,一些学者曾提出21世纪是东方世纪的观点,季羡林先生在世时不止一次用中国一句俗语表述这个看法:"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许多人对此不以为然,在一个向现代文明推进的时代,怎么会翻出古老中国文化的话题。我觉得这不是狭隘的民粹主义,不是简单的妄自尊大,而是站在哲学和历史高度的宏观思考。今天是一个科学高度发展、信息疾速流通的时代,世界已真正变成地球村,但人类也面临许多生存问题。人类的生存和世道的演进在时间上和  相似文献   

10.
编者按 20世纪即将过去,百年社会科学岁月峥嵘;新的世纪就在眼前,展望社会科学任重道远。本刊现开辟一个专栏—“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科学”,以后每期连载。本世纪初,一批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有了观察社会、研究社会的科学方法论,由此开始了严格意义上的中国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换言之,对于社会各个层面、领域的研究第一次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可以说,中国社会科学的诸多学科是在20世纪从无到有、从幼稚到逐渐成熟而发展起来的,因而我们这次在世纪之交对中国社会科学的回顾与展望,就显得…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了中国民族学的世纪历程,肯定了中国民族学的成就,指出存在的诸多差距,对21世纪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目标和任务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试论17-18世纪的西学东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叙述了 17-18世纪西方科学技术东渐的过程及影响 ,认为中国传统科学缺乏以欧氏几何为范式的古希腊原始科学结构 ,以及不适应近代科学发展的封建社会结构是阻碍西学东渐和在中国建立近代科学结构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国的科学与哲学之辨,是自西学东渐以来中国文化选择过程中的必然结果。20世纪上半叶中国人对此问题的认知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即20世纪初期科学与哲学的划界;20年代科学与哲学的对立;三四十年代科学与哲学的分界与会通等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4.
从近代开始孕育的科学乌托邦主义思潮在几个世纪里蓬勃发展,但在20世纪遭遇到了乌托邦视域当中浪漫主义、科学敌托邦、反科学乌托邦和其他乌托邦的质疑,卢德主义和新卢德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等展开的科技社会批判,从精神分析学和文化心理学、科技理性与科技文化等角度展开的科技文明反思。从科学乌托邦主义几个世纪的多向建构到20世纪的多维解构,揭示了科学乌托邦主义在人类思想史中日趋从具有批判性、前瞻性、超越性的社会理想转变成保守性、利益维护性的意识形态,从革命性的激进社会先导力量退化成渐趋保守改良的技术应对。这为当今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提供了许多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探索复杂性:分类、纲领和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者按 ] 复杂性研究在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走向兴盛 ,至今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 ,甚至被称为“2 1世纪的科学”。史蒂芬·霍金说 :“2 1世纪将是复杂性的世纪。”中国学术界对国际复杂性研究进行了全面的跟踪介绍 ,并展开独立探索 ,正在成为世界复杂性研究的基地之一。许多学者从不同学科不同范式介入复杂性研究领域 ,如系统动力学、复杂适应系统、自组织理论、混沌学、控制论—进化系统哲学、系统经济学、系统管理学、系统辩证学、泛系理论、溃变理论、开放复杂巨系统理论等 ,涉及自然科学、交叉科学 (系统科学、信息科学 )、哲学…  相似文献   

16.
地球静电研究是个古老而又崭新的课题,说它古老是因为它和人类生存息息相关,人类很早就给它予以极大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目光投向这一领域。地球静电研究极大地促进了近代电学进展,但地球静电研究本身却进展缓慢,步履艰难。近30年来中国地震科研事业的迅猛发展使地球静电研究又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根据作者研究所及,地球静电研究对21世纪有重要影响的领域主要有一、环境与地球科学。人类生活在地球表层,和人类生存发展休戚相关的许多重大问题都牵涉到地球科学。没有地球科学和没有地球静电研究的进展,许多问题都要受到严重影响。二、…  相似文献   

17.
科学传教与学术辅教,是基督教在近代社会进步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新的传教布道方式。这不仅已是欧美各国基督教所努力发展的途径,而且也是传教士在近代中国所积极推行的方法。十九世纪在基督教史上被赞为“伟太世纪”和“新教世纪”;而在世界科学文化史上,它又被誉为“科学世纪”。正是这个宗教与科学均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时代,给近代入华传教士(主要是新教)提供了文化思想土壤与社会活动背景,使其在西学东渐文化传播过程中独占鳖头,对中国社会近代化起到刺激与推动的重要历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上古文明的科学探讨 ,肇始于 2 0世纪初期。随着上古文明新资料的不断发现 ,近年来又出现了新的研究高潮 ,本文主要通过对文字、聚落形态和社会结构方面的剖析 ,提出五帝时代的中国社会尚未完全揖别史前的荒园 ,但许多创造出发达区域文化的族邦已经进入了初期文明社会 ,以期引起学界的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30年代,《科学世界》和《科学时报》等报刊为实现科学的普及,提高国人的科学知识水平,对科学进行了不遗余力地宣传和推广。在科学宣传方式上,采取科学歌谣、科学小说等多种形式,积极开辟科学宣传新途径。其科学宣传活动,特别是刊载《科学救国大鼓书》,为近代中国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国人科学观念的进步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变革。  相似文献   

20.
沙健孙 《中华魂》2004,(1):16-17
刚刚过去的20世纪是一个伟大的世纪。对于中国来说,这是社会发生剧烈变动、人民奋起斗争并赢得巨大进步的年代。中国在这期间所取得的许多重大进步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同毛泽东的名字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