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德格尔毕其一生于“思”。但是,在他那里,求知意志不是思,哲学也不等于思。海德格尔的思就是思在,即对在的思。而思在,就是“对在的到场的召唤作出回应”;同时,思在也意味着“思服从在的声音”,即寻觅言词、进行诗思。作为准备性的思,这是必要的,为能敞亮一个空间,使在本身也许再次把人带入和在的本源关系中。  相似文献   

2.
闲谈     
正爱很奇怪,什么都介意,最后又什么都能原谅。就像泰戈尔说的:眼睛为她下着雨,心却为她打着伞,这就是爱情。——爱人一辈子最重要的事,其实就是选对身边的人。炊烟起了,我在门口等你。夕阳下了,我在山边等你。叶子黄了,我在树下等你。月儿弯了,我在十五等你。细雨来了,我在伞下等你。流水冻了,我在河畔等你。生命累了,我在来生等你。——选对身边的人。  相似文献   

3.
1、海德格尔的学说以“在”、“此在”、“在者”为其核心概念。所谓“在”不是指具体的、现成的存在物,而是指抽象的、显示存在可能的和存在的一般过程的在。“在者”指现成已有的存在物,包括一切已经显示出其存在的现实的以及仅仅是观念中的事物、现象。而“此在”却是作为对在的发问者的人的存在。世界的存在离不开此在,世界是作为此在的存在状态的世界。在海德格尔看来,“在”是确定在者作为在者的那种东西,是使在者显示其为在者的活动和过程。没有在,就没有在者。然而“在”  相似文献   

4.
在《形而上学导论》中,海德格尔所追问的核心问题是:究竞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该问题所询问的辟头就是在者整体。欲询问在者整体,就必须超逾在者之整体。在以逻辑为最高法庭的传统思维中,在者整体是无法超逾的,询问本身及其问之所得就是在者。因而欲直接询问在者整体必须引入无,以破逻辑之蔽障,使在理智中所固化的在者整体晃动起来,从而问出在者之外去,并且找到消解以忘在为根由的虚无主义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此在(Da-sein)是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的一个重要哲学概念。"此在"的存在就是"生存",沉沦描述的是此在的生存论现象。此在在日常生活中沉沦于世,不是作为自己而是作为"常人"而存在。沉沦作为此在被抛入世界的状态,是理解此在的关键环节。在畏中,此在将自己带到了自己面前,在"向死而生"和"良知呼唤"中,此在摆脱沉沦,从沉沦的迷梦中惊醒。本文通过对此在与存在的分析引入常人与沉沦概念,进而结合实际,列举了此在沉沦的当下几种典型表现,以期让此在反省自觉,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  相似文献   

6.
船山论美     
<正> 船山认为美在自然,美在精神,美在中和,美在德容。船山的美学思想,是对儒道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兹论述于下。一、美在自然船山认为,美是客观的,美是气化的产物,是阴阳相交的产物;认为美在自然界,美在天地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哲学中,人通过对存在的领会而存在的特殊存在方式被规定为生存。此在生存着,对此在的分析构成生存论。历史、历史性及世界都因为此在的生存而获得自身的存在。能在规定着此在生存的本质,只要此在生存,此在就必定以能在的方式成为它尚还不是的东西。生存规定着此在的存在,能在构建着生存的本质。死亡是生存的另一种方式,生存即是死亡,存在与死亡没有之间。海德格尔的生存论本体论在把抽象的人还原为活生生的人的同时,也解构、摧毁了人的精神与价值世界。  相似文献   

8.
亮平同志逝世一周年了。在青年时期,我有幸受过他关于马列主义基本知识的教育。一九三九年初,我在马列学院马列主义研究室工作时,他负责学习指导工作,我在他的指导下一边学习一边工作,后来在中央宣传部,我又在他的直接领导下工作过。六十年代,他在国家经委工作,我在煤炭部负责华东煤炭工业公司试办社会主义托拉斯,又得到他许多具体的指导和帮助。亮平同志给我的教益和帮助是毕生难忘的。  相似文献   

9.
在孙中山领导的推翻帝制、创立民国的革命运动中,越南曾处于十分特殊和重要的地位。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和同盟会在南洋的第一个分会,是在越南建立的。一九○七至一九○八年间同盟会发动的南方六次武装起义,是由孙中山在越南策划和指挥的。在这几次武装起义中,越南华侨在各方面所起的作用,用孙中山的话来说,是“各地华侨所不及”的。在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的广州起义中,越南华侨更是舍生忘死,浴血战斗。在  相似文献   

10.
国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层面及重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泽吾 《理论界》2009,(5):11-13
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国家应当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统筹规划,并在各个层面突出重点。在宏观层面,亟需解决知识产权意识问题,包括政治国家层面和社会公众层面的知识产权意识。在中观层面,重点发挥行业协会的独特作用,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在微观层面,应当坚持重点突出,在国有企业中试行专利辅导员制度和知识产权援助制度。  相似文献   

11.
宋朝的时候,有个非常爱动脑筋的小孩儿叫毕升。毕升家里很穷,没钱供他上学。小毕升非常羡慕那些在学堂里读书的小朋友,他经常站在学堂窗外偷听老师讲课。每次偷听、偷看学到的字,他都牢牢地记在心里。家里没钱买纸、笔和、圣,他就在地上写,用树枝当笔;在墙上写,用木炭当笔;在桌子上写,  相似文献   

12.
三按照艺术创造的法则,人物的思想品德、性格特征,只有在矛盾冲突中才能更充分地展现出来。塑造英雄人物,更是如此。但是,怎样才算在矛盾冲突中写英雄,怎样才算斗争,却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梁生宝形象的塑造,在这方面也是有显著特色的。艺术冲突是生活冲突的反映。和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一样,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矛盾。在这无穷无尽的矛盾运动中,斗争是绝对的,而斗争的形式则是相对的。在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离开人类世界一个世纪了。在一个世纪中,他的科学共产主义理论,“从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已发展成为磅礴于全世界的伟大的革命运动。这个运动,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许多地方都在胜利前进。固然,胜利前进也并非一帆风顺,它是在艰难曲折甚至迂回中前进的。正由于此,有些人在曲折和困难面前,对共产主义信念发生了动摇,产生了“共产主义渺茫”的糊涂观念。重读一下对共产主  相似文献   

14.
任弼时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从事伟大实践的同时,在理论上,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在根据地建设方面,在党的建设方面,在政策策略等方面都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这些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5.
江山 《快乐青春》2011,(7):148-149
同学们在家里,要与兄弟姐妹相处,或在一起就餐,或在一起学习,或在一起玩耍等。与兄弟姐妹相处,要求做到: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谦让,做到这些,才能相处得很好。  相似文献   

16.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不论在何种社会,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两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两者结合起来。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从一方面看,在不同经济时期的社会结构中,是很不相同的。例如,在资本主义经济时期,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是以两者的分离为既定的出发点。它们是在资本家的监督和指挥下,为着资本家的利益而结合的,这种结合  相似文献   

17.
乾隆让位     
<正> 在封建社会,皇位是终身制。在正常的情况下,君主是不会自动让位的,除非是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象唐朝的李渊、李隆基,世人皆知,这是不得已而为之。乾隆皇帝却特殊,他是在正常情况下,在八十六岁那一年主动将皇位传给儿子的。这在皇帝当中是罕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难能可贵的。乾隆是一位比较有作为的君主。他早年在政治方面革除苛政,打击朝廷朋党,严惩官吏,招揽知识分子;在经济方面,蠲免正赋杂税,兴修水利;在武功方面,先后平定准噶尔贵族和回部贵族的叛乱,对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和发展经济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当然,取得这些成果的原因是多方而的,其中有康熙和雍正两朝社会经济发展作基础。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市场经济与伦理规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提出和谐社会,西方回归公民社会,都在追求理想社会,而这种追求都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出的。伦理道德是与市场经济关系最密切的社会意识领域。在西方,对市场经济的批判性道德评价,促进了使其回归公民社会的趋势。在中国,道德对市场经济在顺应中规范,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9.
一般认为,最早的十四行诗发现于意大利,后来传到法国和英国等地。为什么十四行诗会首先在13世纪的欧洲意大利出现呢?当时西欧文化远比近东文化落后,十四行诗这种诗体在希腊尚且找不到,是不是大食即阿拉伯人传过去的呢?当时大食势力在地中海非常强大,西西里岛就曾经在大食的统治之下。可是在古代阿拉伯诗歌中至今也并没有发现十四行诗。然而,在大食帝国的另一边,也就是在东方的中国,我们却发现了最早的十四行诗。  相似文献   

20.
梅珍生 《江汉论坛》2022,(11):21-27
在存在论中,对存在的分析就是为了把此在的存在作为操心所具有的潜在的存在论意义揭示出来。在揭示此在是其所是的可能性方面,作为“弥纶天地之道”的大易,更能展现存在的本性。晋卦的“明出地上,顺而丽乎大明”,恰当地揭示了此在的时间性特征,此在绽出的时间既是客观的世界时间,更是此在主观的内在时间。《象传》的“君子以自昭明德”,显示了此在对存在者开放的基础就是它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开放性。晋卦六爻作为此在以“柔顺”与世内存在者照面的同时,也再现了此在的澄明,此在的时间性绽出是以“明”为前提和旨归的。晋卦六爻无论是“昼日三接”“受兹介福于其王母”,还是“道未光”,都表明此在筹划的操心结构奠定了作为在—世界—之中—存在的此在生存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