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汉语形象与汉语形象美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言在文学中的存在方式应具体表述为语言形象,它是文学的艺术形象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构成文学的最基本“现实”。汉语形象作为汉语的修辞性形象,是文学中汉语组织在语音、词法、句法、篇法、辞格和语体等方面呈现的富于表现力及独特个性的审美形态。它应成为汉语文学的一个基本问题,从而需要建立汉语形象美学,这是一种有关文学的汉语形象的审美特征及其在文学中的基本地位的研究方式。当代诗学应当重视汉语形象美学  相似文献   

2.
80—90年代,我国的文学和哲学先后都从事“日常生活批判”。二者是互为因果的:当文学以其特有的审美形象生动有力地呈现出日常生活对于人的生存的重要性时,就需要哲学来作出全面而深刻的理性反省。“新写实”小说在面向日常生活时更多地品尝到个人生存的现实的卑微性,其市民形象表现出若干鲜明的特征。面对日常生活,“新写实”呈现了理想性与现实性两种不同状况。应从中发现当今知识分子对世纪初以来的精英传统作痛切反省和对市民社会作浪漫畅想时所具有的不同价值取向及其间的冲突与融合,以及它们背后深厚的文化缘由  相似文献   

3.
诗歌之美,古今共谈。然而正如严沧浪所说,诗美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象”,“透彻玲珑,不可凑泊。”知其美者多,而真知其所以美者少。在本文中,我们想对诗歌所固有的艺术审美规律,试作几点新的分析和探讨。一、诗歌语言的艺术特点人们常说,诗是语言的艺术。这种说法虽不错,但却并未指出诗歌语言的根本特征。实际上,诗歌语言具有两大特点:(1)它是一种形象语言。(2)它是一种讲究音韵声律,因而具有音乐美感的语言。第一个特点乃是一切文学语言(如小说、文学散文等)所共有的。第二个特点则是诗歌语言所独有的。  相似文献   

4.
刘保昌 《浙江学刊》2003,3(1):117-127
中国现代审美文学观的形成基础是什么 ?中国现代审美文学在哪一个层面上与功利文学观形成对峙 ?道家文化资源在现代审美文学观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多大作用 ?在“影响的焦虑”下借鉴西方审美文学观的本土性基础在哪里 ?审美文学观的东传过程中是否存在“有意误读” ?本文对此作了探讨 ,认为审美文学观在传入中国以后 ,一方面与老庄一脉哲学的艺术心性论相结合 ,创造了本土特色的美文美论 ;另一方面 ,也无可避免地遭到了传统道德心性论的改写。审美文学观终究难免被压抑的命运 ,功利文学观在绝大多数时间里仍然占着上风。文章通过爬梳道家文化与现代审美文学观的关系 ,指证了道家文化作为审美文学观传入的基础性作用 ,同时也分析了审美文学观被道家思想所“误读”与“改造”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文学是人类本体的审美延伸,是人对自身本真生存的歌唱;文学审美是人的本体生存价值的定向实现,是人的生存之美的自由创造。作家与文学作品的关系实则是人类与文学的关系的具体化,文学的本质是历史的现实的人的本质的审美化,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感性显现。从人的本体论方面看,审美心理结构是作家的本体内容和他的艺术生命构成;从创作过程的主客体关系上看,又可以看作是作家用之于创作、成立于作品的主体体结构,文学作品便是这种结构的对象化、语符化。  相似文献   

6.
侯洪澜 《社科纵横》2009,24(4):130-131
具有形而上本体性的“道”,在《庄子》的文本中不仅是思辨性的哲学理念,也是在有限的意象中包蕴无限内涵的审美形象。《庄子》将抽象的理念内附于感性的形象之中,使“有无”、“虚实”的抽象对立转化为“有无”、“虚实”的形象统一,从而跨越了哲学与文学之阀的界限,使对“道”的把握从理性的认知走向了感性的体验,使哲学的概念化生为美学的境界。将这种理念落实到人生的实践,鄹刨构了“与道合一”的人生境界,这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了文学翻译的属性与美学观。文学翻译是通过译者的文学笔力和人生体验,用形象的语言,把原文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作为再创作的文学翻译,最重要的功能是满足读者的美学要求,使人在美的感染中陶冶性情、升华思想、激励意志、汲取精神,给人潜移默化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8.
郑红艳 《生存》2020,(14):0085-0085
小说阅读体现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对小说理解能力的考查,体现了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对小说分析综合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则体现了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而小说阅读是语文学科素养中“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最佳载体之一,通过对小说中语言、形象、情感、意蕴等的赏析,学生能够获得审美体验和审美判断,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品味,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此外,对优秀的、经典的中国小 说的阅读,本身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体现了学科核心素养的“文化传承与理解”。但是,考点和核心素养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我们在备考时,应着重关注“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素养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色彩是造成艺术美感的重要因素,写诗者善于以色达意,是一项高超的语言技巧。但诗歌语言表现色彩的局限性是颇大的,不仅难以反映大自然色彩的丰富性,并且远不如绘画色彩逼真可见。它只能用抽象的色调作符号性表达,如“最是橙黄桔绿时”或“紫陌红尘拂面来”之类,虽也能传递些色彩信息,但毕竟只能给读者以间接的色感。所以要通过语言造成色彩感,诗人就必须克服色彩的直观性和色词的间接性,色彩的丰富性和色词有限性,色彩的变化性和色词的笼统性的矛盾,才能提供给读者以丰富多姿的色彩美。为解决用抽象语言符号表现生活色彩的局限性,诗人们进行…  相似文献   

10.
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汶成 《求是学刊》2002,29(3):88-93
语言具有“意指”和“效果”两大功能 ,任何一种语言的运用都首先是传达一定的意义 ,然后才谈得上产生一定的效果 ,包括审美效果。如此理解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 ,就使得文学语言与非文学语言都具有了共同的语言“内核” ,即传达某种思想信息的意指性。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以意指功能为前提并借助意指功能显示出来 ,由此决定了文学语言意指功能的特殊性。当我们把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与它的意指功能的特点联系起来考虑时 ,就会发现 ,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主要包含自指性、曲指性、虚指性这三重内涵。  相似文献   

11.
美既是复杂的,又是简单的。说其复杂,在美学界,至今仍是众家纷芸,其说不一;论其简单,丑的反面就是美,或者说美的反面就是丑。就美感而言,审美主体认为美的不再认为是丑;反之,审美主体认为是丑的不会使其感到美。美与丑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二者并存于这个物质世界之中。美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既是审美客体的具体属性,又并非全部决定于审美客体。这取决于人们对于美的感性认识、理解程度等诸方面因素,即取决于人们的审美观。美是人们审美体验中的具体现象,是一种物象在人的审美视觉中的反映。产生这种反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社会共同的审美心理以及个人的审美修养、审美情趣之外,还有客观的物象本身所具有的形象感染力。关于美,无论是具象的、抽象的,还是主观的、客观的,或是主客观统一的等等不同观点,笔者认为,无不是在统一的矛盾运动之中所产生的力和力的作用。这是主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核心。  相似文献   

12.
晚近以来人们对于事物之间的“交互世界”作为一种“实存”进行了哲学认定。对于事物之间的交互关系的把握 ,是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的学科分野之所在。文学作品与文学传统之间的“文本间交互性” ,文学主体与文学传统之间的“主体间交互性”具有意义生成性 ,文学作品或文学主体并不以其自身而拥有全部意义 ,其意义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到与文学传统之间的交互关系中去界定。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修辞学传统的种种美学追求中,崇尚自然之美是独具风流的一种。几乎从道家创始时起,顺应自然之道就成为语言运用的一条“原教旨”。老子在语言美学上重自然,为无为的思想,在庄子的修辞论述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庄子认为,“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即说话总是有其内容的.但“其所言者特未定也。”他在《缮性》篇里说得更为明白:“心与心识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天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既然“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那么“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就成了庄子语言美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他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唯“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所以,“圣人行不言之教”。庄子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  相似文献   

14.
原有的以“形象认识论”为逻辑起点和中心话语的文艺学理论体系存在着严重缺陷。而审美意象,较之于形象和日常生活的意象,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特质,它是贯穿全部文学活动流程的审美内涵的中心载体。以审美意象作为中心话语,必将使文艺学理论体系大为改观。  相似文献   

15.
李商隐《锦瑟》诗的审美论析唐嘉荣一、朦胧美与朦胧意境中国探究美者,早有“美在距离”之说,而距离美就包含在朦胧美的氛围之中,朦胧美是隔与不隔之间适度的距离美。李商隐的《锦瑟》诗就包含了这种距离美所体现的朦胧美。诗里即显现了生动的形象,又留给读者充分的想...  相似文献   

16.
文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这是文艺理论界近年来议论较多的一个问题。本文在对“形象”说、“情感”说提出商榷性意见的基础上,从文学在有关系统中的位置,从它的构成因素、特殊的社会功能和作为信息的特殊传播手段等方面进行了考察,从而提出了对文学本质特征的看法,并从语言、形象、内容、功能等四个方面加以具体论证。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中西方文学观念流变为参照系,探讨了“创作”语义的演变、观念的变革和文学“创作”的本质和实现手段的历史形态。文章认为,在中国古代,“创作”一词用于文治武功、政教法制,而文学则从属于先验理念和封建道德的使命,指称文学写作是近代才被认可的;比较而言,西方古代文学现念上的清规戒律不多,到了文艺复兴时代已经以“创造”的理论解释文艺的“摹仿说”,近代崇尚的文学艺术的“创作”,是对古希腊“创作”观念的升华和对希伯来“神创论”的改造。在人类历史上,文学“创作”的具象经历了神话、诗歌中的自然山川和小说中的世俗社会、人物形象等三种意象形态。在文学“创作”中,语言既是工具和手段,又凝聚成“创作”意义、具象赖以存在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泛语言论的维度思考文学功能问题。指出,传统的文学功能观注重文学作品与外界(社会)的联系,强调其指向性、意动性及预期性等,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泛语言论文学功能观则将着眼点落在以本文语言特征为轴心的向心式阐释上。其以语言为中心,以本文存在的语境为经,以本文与读者的联系为纬,重点考察本文自我的语言模式的影响以及作者、读者与本文的契合程度,而将作者———本文———读者———现实这一链条上的“现实”作为一种背景或语境内化到语言之中。这样,泛语言论文学功能观就在传统文学功能观之外设定了如下两大功能:风格功能和阐释功能。二者互为表里、相互关联,恰恰体现了文学元功能的基础形态———在整体的合力的意义上有别于传统文学功能的文学元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9.
陈学广 《学习与探索》2005,1(3):157-161
在文学这一特殊的语义系统内,语言的能指形式不仅传达着直接意指的语义,而且还创造着含蓄意指的审美语义,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于语言的审美感知。文学语言能指形式本身所具有的语义表现功能,便在所指层面的一般语义信息与能指层面的审美语义信息之间形成了语义的张力,从而使语言在文学中获得了“充分的自我在场”。唯其如此,强化并突出能指形式感性的、直觉的特征,是文学语言区别于非文学语言的至关重要的方面,同时也是文学语言形成审美语义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旅游文学中关于自然的审美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旅游文学中关于自然的审美倾向夏太生自然是中国古代旅游文学最重要的表现题材,在古代旅游文学作品中,用墨最多的是对自然的描写与反映。这种对自然美的发掘与发现,使中国古代旅游文学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并形成了明显的中国特色。历代旅游文学作家作品中所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