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以2007-201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公允价值分层披露对股票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影响.研究发现,按公允价值计量的净资产减少了股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按第一、二层次公允价值披露的净资产可靠性较高,显著降低了股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按第三层次公允价值披露的净资产可靠性较差,显著增加了股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总体上看,由于按第三层次公允价值披露资产和负债数量较少,上市公司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有利于减少股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相似文献   

2.
采用中国股票市场2008年至2013年的样本数据,研究了股权集中度对股票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的影响。通过文献梳理和理论分析提出假设,进而运用面板回归进行验证,发现信息不对称和股权集中度存在正相关关系,即股权集中越高的企业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越高,并且股权集中程度对私人信息事件和相对的信息交易量也起到了一定的增长作用。  相似文献   

3.
投资者过度自信时的交易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传统的理论认为当金融市场的信息对称且投资者是同质时,市场的交易量为零。但实证表明该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现实的交易量。我们给出了一个新的模型来解释现实的交易量。我们假定市场中存在两类投资者:动量交易者、消息观察者,他们的信息是对称的。我们证明了当两类投资者都是过度自信时,市场中的交易仍然存在。并且讨论了交易量与各变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股票市场是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市场,而交易量被认为是私人信息具体化的代理变量,对交易行为的研究,有助于分析交易者之间信息的差异。基于交易量模型的LMSW检验表明,中国股市的信息不对称程度随着股票资本规模的增加而增大,这与美国的实证研究结果正好相反,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就在于中国上市公司较低的信息披露质量。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指令驱动的连续竞价市场中流动性和非对称信息的影响。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对股票流动性有正的影响,随着其持股比例的增加,市场上买卖价差降低、深度增加,单位深度下的价差也将降低;机构投资者能够显著减少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降低流动性成本;以国有股权和法人股权为代表的公司内部人对股票流动性没有显著影响,但也能够明显降低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对降低流动性成本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越分散,信息不对称程度越低,流动性成本越低;机构投资者对改善市场流动性有积极的作用。要提高市场效率,需要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避免上市公司股权的过度集中。  相似文献   

6.
文章选取2007-2014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并购事件作为研究样本,以公司股价异质波动率度量并购公司内部人与外部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分析信息不对称对并购方获得并购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并购公司的并购绩效显著大于零,相对现金支付的并购,支付股票的并购绩效较大,并购目标规模也较大;信息不对称与并购公司的并购绩效存在负相关;信息不对称对现金支付和股票支付并购绩效的影响均显著为负,且现金支付下并购绩效的负面影响显著低于股票支付.实证结果并不支持"市场时机理论",投资者不会以支付方式来判断并购的"好"与"坏".文章还揭示了中国证券市场、发起并购的上市公司以及投资者有别于西方发达经济的特点,中国证券市场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投资者精明度内涵的新认识——信息解释能力理论,文章构建了投资者的信息解释精度影响市场交易量的模型,尝试从不同视角探讨投资者信息解释能力对股票交易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投资者的信息解释能力及其信息解释精度影响着交易量的变化。具体而言,交易量与买卖双方信息解释能力的差异正相关;当新信息披露时,投资者的信息解释能力越强,或专业投资者的比例越大,交易量将越小;专业投资者的信息解释能力越强,且与非专业投资者的差异越大,或专业投资者的比例越小,交易量将越大。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理论认为当金融市场的信息对称又投资者是同质时,市场的交易量为零。但实证表明该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现实的交易量。我们给出了一个新的模型来解释现实的交易量。我们假定市场中存在两类投资者:动量交易者、消息观察者,他们的信息是对称的。我们证明了当两类投资者都是过度自信时,市场中的交易仍然存在。并又讨论了交易量与各变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理论上境外投资者持股对于新兴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一般具有两种相反方向的作用。基于中国沪深股票市场2012-2014年1 393只股票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Ⅱ)等境外投资者持股对于中国股票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境外投资者持股会显著提高中国股票市场的知情交易概率,即增加中国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中国资本市场上的境外投资者更倾向于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获取利润,而非致力于改善当地市场的信息环境。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两个市场最新的大盘指数和交易量序列重新检验了沪深股市股票价格与交易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发现股票收益率和交易量序列均呈序列平稳,交易量与股票价格变化量以及交易量与股票价格变化幅度之间均成正相关,两个股市的交易量和收益率序列存在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高频跳跃非参数识别框架,结合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情绪及市场环境,对上证A股市场冲击下的交易量与收益率特征进行研究,从更为微观的角度揭示信息快速融入过程中投资者的反应及市场交易状态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A股市场在市场冲击发生时往往伴随着交易量的大幅增加,冲击发生后交易量存在迅速下降的过程;利好、利空的市场冲击对市场交易量、收益率存在非对称影响,整体来说,投资者对利空消息更敏感,但在不同的市场情绪下投资者对市场冲击存在非理性反应,牛市时投资者倾向于对利空消息反应不足,而在熊市时倾向于对利好消息反应不足。  相似文献   

12.
研究与开发(R&D)在现代企业的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研发活动的特殊性,加剧了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和外部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尤其对上市公司而言,缺少足够的R&D方面的相关信息,使得投资者无法对公司创新活动所产生的效益进行客观的评价。所以,我们应当重视R&D信息的价值和它产生的信息不时称对公司股价的影响,从而采取措施减轻R&D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内部交易对证券市场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买卖价差和交易深度的日内模式对中国股票市场进行研究,以此来考察市场的短期流动性。研究结果表明:沪深股市日内相对价差与日内交易深度呈相反的变化趋势;相对价差与股票价格和交易量呈负相关,与波动性正相关;深度与交易量呈正相关,与波动性负相关。流动性受股票价格的影响最大,受波动性的影响次之,受交易量的影响较小。鉴于中国股票市场整体流动性水平相对不足的实情,我们认为中国股票市场有必要从交易制度层面进行变革,提高信息透明度,加强市场监管,适当的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市场流动性水平。  相似文献   

14.
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我国证券市场交易量与回报之间的动态关系。以上交所200只股票在2003年1月4日到2006年5月31日期间的高频分笔交易数据为样本,分别考察了交易价差、公司规模和信息发布事件对我国股市量价关系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市值大、价差小的股票,在大交易量的日子回报呈现持续性,而市值低、价差大的股票,在大交易量的日子回报呈现翻转性,这一结论与美国市场结论相反。  相似文献   

15.
信息不对称现象在中国股票市场普遍存在,包括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上市公司违规披露、内幕交易等,这些严重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使市场投机气氛浓厚.从信息不对称角度,通过构建博弈模型对上述现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信息不对称造成中小投资者行为具有短期投机性.  相似文献   

16.
信息不对称与预算编制程序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据分析表明:信息不对称程度对预算编制程序有系统影响,采用自下而上的预算模式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最高,自上而下的预算模式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最低,上下结合的预算模式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居中;信息不对称与预算模式匹配对预算管理业绩的有系统影响;信息不对称程度和预算编制程序匹配正确的企业占全部样本企业的51.92%。这表明相当数量的企业还需要优化预算程序。  相似文献   

17.
在混合分布假说理论的基础上,根据Jone 等(1994)的研究成果将成交量划分为成交次数和平均交易头寸,并考虑已实现波动率的跳跃和非对称性特征,构造了量价关系的基础模型、连续和跳跃波动量价关系模型及量价关系非对称模型,并利用沪深300股指期货高频数据分别对各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沪深300股指期货成交量与价格波动之间表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成交量、成交次数及平均交易头寸对连续和跳跃波动都有明显的正向影响,下偏已实现半方差较上偏已实现半方差包含更多的市场波动信息,平均交易头寸作为量价关系背后的主要驱动因子,可以更好地解释市场波动。  相似文献   

18.
利用沪深300 股指期货合约IF1112 的1 分钟高频交易数据,按照-定的规则将交易量分解为开仓交易量、平仓交易量和换手交易量,采用-定方法测度市场波动性,研究股指期货的不同类型的分解交易量对股指期货市场波动性影响的差异性,得到的结论是:分解交易量比未分解交易量包含更多解释市场波动性的增量信息,各类分解交易量对波动性均存在正向影响,影响程度由强到弱的顺序依次是开仓交易量、换手交易量、平仓交易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