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田峰 《中国藏学》2024,(1):77-86+213
唐蕃关系是唐朝重要的对外关系之一,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密切交往与频繁战争相交织。就唐蕃战争而言,以安史之乱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吐蕃以河湟为根基对河西、陇右、西域等地区展开重点争夺,双方互有胜负。初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中对唐蕃之间的争夺有大量书写,诗歌慷慨激昂。后期安史之乱爆发,吐蕃趁机不断东进,将争夺的前沿阵地转移到关内道,直接威胁长安,这一事件对中晚唐边塞诗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仅将书写的重点转到关内道,而且由此造成的疆域逼仄感与诗歌中的衰飒之气非常明显,诗人开始思考唐代的边政等重大政治军事问题,同时关注个体遭遇,使唐代的边塞诗在内容与风格方面都发生了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3.
明熹宗天启年间,内叛外侵交至,朝廷内党争激烈.在对后金战争失利的情形下,明廷重新启用罢职听勘的辽东经略熊廷弼再度经略辽东.熊廷弼针对辽东局势,提出“三方布置之策”,并建议起用辽东籍官员任辽事,以贯彻实行.因此他举荐因亲族投敌而受诖誤的女真族达官之后佟卜年为登莱道监军.但因其身份而屡遭参劾,实际上未能就任.迨天启二年(1...  相似文献   

4.
魏迎春  张旭 《中国藏学》2016,(1):132-138
松州之战是唐蕃之间的一次小规模冲突,是唐蕃直接重视对方的开始。正史描述松州之战时,称唐方"大捷"。事实上,吐蕃军队达二十万之众,受到唐军偷袭,损失千余人,就撤军回蕃,难免不让人重新审视这次"大捷"。战后,文成公主和亲吐蕃,唐朝势力逐渐退出吐谷浑,吐蕃取代了唐朝在吐谷浑的地位。唐朝失去吐谷浑,不仅失去战略缓冲区域,而且也将难以保证西域交通的安全。因此,松州之战使唐朝失去了更多的实际利益。  相似文献   

5.
完成于18世纪上半叶的古典名著《儒林外史》,最早注意并描写了回民。通过汤知县发落回民案的情节铺叙及对汤镇台等的描写,较准确地反映了回族民族情感、心理和当时江南地区上层回民的生活习俗  相似文献   

6.
《新唐书.地理志》、《通鉴》胡注等,对于唐代石堡城、赤岭地理方位的记载是错误的。依此二书记载,学界曾误将唐石堡城的位置确定、标绘在今青海省日月山附近,而对于赤岭即今青海日月山,及其为唐蕃古道必经地之说更是先后相袭,以讹传讹。其实,唐蕃古道在陇右本有南北二道,石堡城、赤岭皆在唐洮州境内,分布在河州、洮州至河源通吐蕃的南道上,该道为唐蕃往来时常取的一大道,而且自唐至明清,一直对该道及其副线沿袭使用,未曾中断。《新唐书.地理志》所记应该是掺和了几条唐蕃道的内容,其史料价值弥足珍贵,对其出处和所记内容出现混乱或语焉不详的原因,需要进一步考证,所涉各地名方位亟待考定。  相似文献   

7.
在清代,赫哲族要定期定额向朝廷进贡貂皮,清廷则以布匹、衣服等物回赐,此即贡貂与赏乌绫制度。通过缴纳貂皮贡赋,体现了赫哲族对清朝政治臣属关系的认同,在客观上促进了东北边疆的稳定、赫哲族社会的发展和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北亚丝绸之路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历史文献中所遇到的札剌亦儿部是蒙古兴起以前以及在蒙古统治时期活跃于北方与西域的一支草原游牧部落.由于札剌亦儿族源的史料缺乏,而且有些历史记载相互矛盾,因此学者们的研究多趋于推理并各持己见.本文试图结合史籍记载和语言学方法,对札剌亦儿族源及其名称的词源进行探讨并提出作者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唐蕃关系的历史进程中,有时发生战争,有时因边界问题发生一些纠纷,但那是民族之间最初发展关系阶段经常可能发生的。大量的藏汉文典籍、碑铭等文猷资料证实,从松赞干布到赤祖德赞,200多年间吐蕃与唐之间的关系史的主流是友好的。  相似文献   

10.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馆藏藏学文献十分丰富,文献涵盖时间跨度大、内容广泛、文种也较多,其中也不乏精品,如馆藏的藏文版《大藏经》是其藏学文献之珍.对澳国立馆藏藏学文献进行考证和研究,既有利于了解澳大利亚藏学研究的脉络与研究现状,也有利于开展文献交流,探索开展合作研究的新途径,进而推动国际藏学研究发展.  相似文献   

11.
<康輶纪行>系姚莹二次从成都入藏,记其沿途见闻撰成.是书记载了姚莹两次由蜀入藏及从不同地区进入西藏的道里行程;记述了沿途蕃民的衣食住行及丧葬、节日习俗等风土人情;并对僧侣服饰、哈达之制、蕃人礼佛与诵经方式等予以了生动详细的叙述;记载了清朝对藏区实施的民族政策及管辖措施,有关藏医药、罂粟花的种植、贩烟通道、茶制作与包装、青稞酒的酿造等资料尤为珍贵.  相似文献   

12.
浅析基布兹产生的历史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色列 ,这个有着四千年历史、两千年流亡史、一百年复国主义史和五十年建设史的犹太国家从建国到现在 ,历经五次中东战争 ,缺乏和平的周边环境 ;同时 ,国内资源短缺 ,水资源不充裕 ,有近一半的国土面积为沙漠或半沙漠地区。然而 ,就是在这种困境中 ,以色列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 :1 990— 1 995年间 ,以色列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在西方国家 (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 )中达到最高水平 ,这几年平均达到 6 %。现在 ,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 1 .6万美元 ,在世界上2 0 0个国家中居第 2 1位 ,① 被称作“中东的日本”。众所周知 ,以色列与日本的发展道路是…  相似文献   

13.
"中华"一词出现在晋武帝时期,渐为国人普遍接受和使用.具有地域、民族、文化、政治等方面的涵义,并应用在宫门、天文、殿名、官职、郡名等方面.到了近代,随着西方的入侵、华夏中心主义的解体,传统的"中华"涵义消退,代之而起的是中华民族和国家的涵义.  相似文献   

14.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即<十七条协议>),自此西藏民族永远脱离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羁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平等联合友爱合作的大家庭中,走上了团结、进步、发展的光明大道.<十七条协议>是西藏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和平解放"的实现为西藏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基础,60年来的实践 说明,<十七条协议>的各项原则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  相似文献   

15.
<魏书>是一部皇朝史与民族史相结合的杰作.其史论中所包含的鲜明的历史文化认同观念、统一意识、门阀观念等特点,明确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民族纷争到民族融合,重新走向统一的历史过程,具有不可忽视的特点和价值.<魏书>史论对全面认识北朝的史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茶马古道"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格勒 《中国藏学》2002,(3):59-64
"茶马古道"是一条主要穿行于今藏、川、滇横断山脉地区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流域,是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的古代商道.它作为一条连接内地与西藏的古代交通大动脉,历经唐、宋、元、明、清,其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不可低估.它在历史上不仅促进了"茶马古道"沿线高原城镇化的发展,为汉、藏以及其他民族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更重要的是历代中央王朝通过"茶马互市"和"茶马古道",更加巩固了西南边疆,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在今天,"茶马古道"无论在自然资源还是文化资源上都是一条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古道,因此它的旅游品牌效应具有不可复制性,拥有巨大的国际旅游市场潜力.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三家子满族村的调查,发现在族群边界之内的满族民族意识曾经历了满汉的转化与重构.造成这一转化与重构,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生存环境的影响.而事实上,一个族群内部差异的出现虽然与生存环境的不同有关,但更重要的还是出自不同的历史渊源.而不同的历史渊源,又会对于今天人们的民族认同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略论"族群"概念的西方文化背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美国为例,分析了英文语境中"ethnic group"这一概念的社会历史背景.本文提出该概念的广泛采用与美国60年代的民权运动的兴起有极大的关系;这一概念所包含的意义既与美国国内的民族政策相适应,也反映了6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思想的变化;这一概念在中国的应用(或称中国化的过程)应当认真地与中国民族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公元16世纪上半叶,大批蒙古族靠武力占据了环青海湖地区的肥沃牧场,而世居当地的藏族各部落被迫渡黄河南迁.19世纪中叶,藏族抓住青海蒙古族日趋衰落、鸦片战争及太平天国起义导致满清政府无暇顾及青海的有利契机,率众北渡黄河,从而形成了青海今天的蒙藏民族分布格局.本文结合汉藏史书文献,探计了"环湖八族"形成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20.
历来对回族族称的解释仅限于正统的历史考证的方式。本文认为 ,虽然回族族称有其历史的客观性的一面 ,但在现实发展中又逐渐显露出其非历史的主观性的一面 :即作为文化主体的回民在特定文化氛围之中对自我的阐释 ,这些阐释体现在回族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传说及回族学者的著述之中 ,并流行不衰。从历史的考证来看 ,回族族称的获得是一个历史的偶然 ;但在作为穆斯林的回民看来 ,这里体现着来自造物主的意志 ,即历史的必然性。这是一种自我的文化表述 ,其中体现了他们对自我的认知、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对自我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思考 ,是回族文化 (说汉语的穆斯林的文化 )的起点和终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