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一与多」的对立统一规律兼评《物质·意识·场》苏祖荣一、问题提出:唯物辩证法要加以解释和发展1.1879年,恩格斯完成了一篇题为《辩证法》的论文。该文把辩证法的最一般规律概括为:(1)质量互变规律;(2)对立统一规律;(3)否定之否定规律。2.这三...  相似文献   

2.
唯物辩证法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具有双重结构:一是辩证规律体系,二是辩证方法体系。在辩证规律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核心规律。在辩证方法体系中,矛盾分析方法却不是核心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才是其最基本的方法。而要认识到这点,就必须在搞清楚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区别的基础上,如实地把唯物辩证法作为一种主观辩证法去认识  相似文献   

3.
辩证法的体系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两重性质。这一理论“是活生生的、多方面的(方面的数目永远增加着的)认识”(《列宁全集》第38卷第411页),其中包含互相联系的几个普遍规律和一系列基本范畴,这些表现了它的多样化的特征。唯物辩证法的各个规律、范畴不是并列的,对立统一规律是最根本的,其余的规律、范畴都是由这个根本规律“派生出来的”(李达:《唯物辩证法大纲》第241页),都是它的补充和表现形态,这些反映了唯物辩证法理论的大一统性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和从不同的侧面表现这个根本规律的许多派生规律和基本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对于唯物辩证法规律的相互关系的这种认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是逐步形成的。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与“五形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并非仅仅是所有制社会形态理论§1、社会形态演进规律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之一。§2、近年来,哲学界开展的“三形态”与“五形态”关系问题的争论,反映了大家对马克思的交换社会形  相似文献   

5.
唯物辩证法的体系问题是从列宁那里开始凸现出来的 ,并且逐渐形成了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之谜。唯物辩证法客观上应该具有自己的科学体系 ,但迄今为止的系统性叙述中仍始终缺乏严格意义上的科学体系。现行的辩证法体系在建构原则的理解和贯彻上、在辩证法要素的确定上、在规律范畴之间内在关系的揭示和阐述上、在体系结构的安排处理上、在方法论功能的显现上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唯物辩证法的体系问题之所以迟迟不能得到应有的解决 ,自有其特殊的复杂原因。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科的推进 ,进一步解决辩证法体系问题越来越具有强烈的现实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唯物辩证法诸规律的统一性进行了探讨:一、从根泰意义上说,唯物辩证法诸规律统一于物质及其联系和运动。二、在辩证法体系的内在结构中,对立统一规律的核心地位,主要表现了诸规律在静态意义上的统一性。三、在动态意义上讲,诸规律的统一性突出表现为中介的纽带作用和转折意义。四、诸规律在任何具体过程中都是同时起作用的。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一个十分丰富的科学体系。而现行哲学教科书对唯物辩证法的范畴除对部分范畴分别作了一番阐释外,对范畴本身论及甚少,其中关于范畴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作用;范畴同规律的统一性和差别;范畴本身的基本特征以及诸范畴的内在联系等等问题几乎没有涉及。笔者认为,作为唯物辩证法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它有必要作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范畴与概念 什么是范畴?从词源学上讲,据有的专家考证这个词大概同《书·洪范》有关。其  相似文献   

8.
一、关于唯物辩证法研究的对象和建立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问题,是建设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前提,因为对象不同,体系也必然不同。这个问题目前正在讨论,有如下几种提法,一种意见认为对象是理论思维,哲学是关于思维规律的学问;第二种意见认为对象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只是认识论;第三种意见认为对象是人类社会,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9.
辩证法是研究发展的学说,对于这一发展的学说,列宁曾概括出两个根本的原则,即运动变化和普遍联系;但是纵观辩证法的发展史.在它的最高形态唯物辩证法邢里,我们看到的是,关于运动变化的原则,形成了丰厚系统的规律系列,而关于普返联系的原则,则只有寥寥数页的一股议论,由此呈现出一种两大基本原则的规律系列极不对称的面貌。同时,唯物辩证法关于运动变化原则研究他规律系列主要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学说,因而唯物辩证法也可以称作矛盾论或矛盾的辩证法。然而到了本世纪40年代,系统论出现了。毫无疑问,系统论也是研究发展的学说,就…  相似文献   

10.
彭泽农、林圃同志在《云南社会科学》(1985年第4期)和《毛泽东思想研究》(1985年第3期)发表文章,对波浪式发展规律与对立统一规律的关系、波浪式发展规律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区别,作了具体的说明。应该承认,这对唯物辩证法的规律体系,是一个新的探索。彭、林俩同志提出,唯物辩证法规律是一“根本”三“基本”,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一的根本规律,它具体表现为平衡不平衡的波浪式发展规律,量变  相似文献   

11.
唯物辩证法诸多原则反映了现实世界最普遍的联系,揭示着辩证法规律范畴的内在联系和共同属性,使规律范畴结合为有机的体系,表现着辩证法的总体形态,是人们理解及运用辩证法时必须遵循的依据和准绳。文章就建立与辩证法规律论和范畴论相对应的原则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作为现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唯物辩证法三大基本规律之一的否定之否定规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看法并不一致,哲学学术界也多有论争,是哲学研究的难点之一。充分认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合理因素,消除其中的局限性,重新确立该规律中合理因素在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地位,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发挥主体在实践中的能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毓临(《攀登》,97·1)认为,最佳适度原则就是根据主体需要、认识、选择、控制、“创造”客体的质的数量区域、范围界限、顺序原则。它与联系和发展的原则一样,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它不仅是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论原则,而且是有效行动的最佳方法论原则;它也是学习唯物辩证法所要掌握的总体性的方法论原则。掌握了最佳适度原则,能更有效地指导我们今后的实践活动。最佳适度原则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14.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方法论,对其实质和核心问题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目前,在学术界居主导地位的思想是“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笔者认为,这种提法有些绝对化,否定之否定规律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相似文献   

15.
实现哲学观念和哲学精神时代性转变的力作──《唯物辩证法范畴体系》评介杨弘毅,刘锡升柳昌清同志的《唯物辩证法范畴体系》(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10月出版。以下筒称《范畴体系》),是近几年哲学理论研究中的一部时代力作。在《范畴体系》中,观念的转变和更新...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在对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理解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思想混乱。有些同志认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可以有四个、五个、六个……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会越来越多,以至无限,而最基本的规律却只能有一个,即对立统一规律;还有人提出了所谓系统的五条或七条规律,要把它纳入唯物辩证法之中,甚至取代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有的同志根据经验归纳法,发观了“分离与结合”是宇宙间运动变  相似文献   

17.
探索毛泽东辩证逻辑思想的科学体系康洪武《论持久战》被列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是毛泽东同志全面正确地运用唯物辩证法,对于战争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和预见,实现科学决策和领导全面成功的范例,也是毛泽东唯物辩证法哲学思想已经形成完整科学体系之标志。它的精深独到...  相似文献   

18.
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很不够, 因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很需要大家共同来进一步深入研讨。我在一九七九年四月十九日《光明日报》发表的《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只有一个》一文中,曾试图找出区分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的标志,说“在能否揭示事物发展动力源泉这个问题或标志上,把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明确地区别开来了”。随后,有关报纸和刊物就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究竟是一个还是三个的问题,进行某些讨论的同时,对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的关系也进行了一定的讨论,而这种讨论的特点之围绕着论证唯物辩证法的规律究竟是几个进行的。  相似文献   

19.
唯物辩证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正确理解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对于我们完整地、准确地把握唯物辩证法思想以指导现实斗争有着普遍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唯物辩证法作为一个由规律和范畴组成的理论系统,如同任何系统一样都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和功能,有着多方面的特征,因而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和规定唯物辩证法。事实上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对唯物辩证法就有着多种多样的规定。总结这些规定,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辩证法时期,从唯物辩证法研究对象的角度作出的一般规定;二是列宁在新的条件运用和研究辩证法,发挥恩格斯的思想着重从唯物辩证法的内容和本质特征的角度对唯物辩证法作出的多方面的规定;三是毛泽东在运用辩证法来指导中国革命过程中,结合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研究辩证法,批判教条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