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5 毫秒
1.
新媒体技术的运用、网络的普及、微信的推广给传统纸媒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越来越多的传统报纸开始建设微信公众号,但很多微信公众号存在内容质量达不到要求、缺少读者意识、不能熟练运用平台运营技术、专业人才匮乏、盈利模式不健全等问题。《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在全国微信公众号百强榜单中排名第一,它以优质的内容生产、多元的渠道建设、精准的读者定位和独特的盈利模式不断促进自身发展,不断尝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新媒体领域的运用,并推出《人民日报》微信小程序,实现了多媒体内容生产和用户之间的双向交流,在舆论引导和盈利模式的重构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基于《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的成功经验,提出传统报纸微信公众号坚持内容至上、积极引进新技术、尝试预付机制等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微信等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传统科技期刊建立微信公众平台也是大势所趋。本文以我国9种农业科技期刊为例,基于统计数据分析其微信公众平台的应用现状,分析了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在平台建设、选题策划、推送频率及互动效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制定合理的KPI指标、培养新媒体意识、加强选题策划、确定适当的推送频率,做好微信公众号后台维护、美化公众号版面,提升品位,善用新兴媒介技术和附加小功能,注重期刊微信团队的建设,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等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策略,旨在为农业科技类期刊加强数字化建设,顺应微时代要求,提高期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文章探讨了微信公众平台支持英语文学经典朗读的方法和效果。研究表明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开展活动能够增加推文浏览量,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最终达到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语言能力、提升人文素养的目的。本研究为国内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开展朗读活动的首次尝试,期待为英语专业教育与新媒体技术有效结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微信及微信公众平台的飞速发展,使其用户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高校学生,与此同时当前移动网络发展迅速更为微信等移动媒介提供了发展沃土。以辅导员工作课程化为切入点,将辅导员工作课程化作为院系级微信公众平台运作指南,以现有运行的微信公众平台作为实例基础,从微信公众平台的特点出发,结合辅导课程化内容,从八个方面论述了院系级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5.
《花城》杂志,从1979年创刊至今,已历时25年。25年来,《花城》立足广东,影响全国,曾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与《收获》、《十月》、《当代》一道并列为中国文学期刊的“四大名旦”,所刊发的作品,代表了一个时期中国文学最重要的成就,并籍此为推动当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独异的贡献。在今天的中国文学期刊之林中,《花城》以其先锋和多元性深得读者喜爱。《花城》在先锋文学阵地上的坚守是推动中国文学继续向前发展的重要引擎。  相似文献   

6.
《新小说》是中国第一份以“小说”命名的文学期刊,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要深入研究《新小说》,必须对各号出版日期及其延期原因,关于《新小说》的停刊时间予以考察。根据第一手调查资料,文章对《新小说》的出版地点、出版日期及停刊原因等问题重新进行了一番考订,提出了若干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开展,文学体制的变革也被提上日程,文学期刊开始普遍面临挑战和危机。但随着先锋小说创作理念被普遍接受,更多的先锋小说家兴起,作为一股文学创作思潮,它的辐射力开始遍及全国,接纳它的文学期刊并没有因为文学的逐步边缘化而减少,反而开始增多。《收获》和《花城》等文学期刊对先锋小说的发表予以了大力支持,见证了先锋小说的发展转型。  相似文献   

8.
延安时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关键阶段。《新中华报》和《解放日报》作为延安期间共产党兴办的重要报刊,在办报的过程中传播和践行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化的进程,促使延安时期出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高潮。《新中华报》《解放日报》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传播和中国化的过程中发挥了桥梁、渠道作用,为党的新闻事业提供了宝贵经验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时与湖文艺》作为抗战后期重庆文坛一份重要的文学期刊,其创作小说在人性主题上进行了深度的挖掘和多样性的展示。不仅吸引了一批知名作家为其撰稿,更为大批青年作家提供了创作园地。《时与湖文艺》的出现,推动了中国抗战后期文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矛盾论》在深刻总结中国革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论述,结合中国传统辩证法思想,系统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这一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内容和根本方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华优秀传统辩证法思想的现代化,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经典。《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成熟的重要标志,不仅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哲学逻辑,而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哲学基础,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入门书和提高自身辩证思维能力、掌握看家本领的必修课。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继续学习、运用和发展《矛盾论》的观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我国目前传统期刊媒体的转型历程与现状,本文以我国传统期刊媒体寡头之一,同时也是国内传统期刊媒体转型的先行者的时尚传媒集团为个案研究对象。发现时尚传媒集团在转型过程中以媒介融合为主要方式,将传统媒体的优质内容资源与新媒体的平台优势进行整合,并积极实施多元化产业融合战略,成功地实现了跨界经营的目标。时尚传媒集团在转型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为我国其他期刊媒体的转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与值得反思的地方,同时也反映了我国传统期刊媒体转型仍处于探索中的现状。  相似文献   

12.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盈利模式是一个瓶颈问题。因广告被鲸吞、内容被替代、受众被分流、赢利平台被覆盖,传统媒体盈利模式被新兴媒体全面颠覆,已有融合实践收效不甚显著。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需要依托新兴媒体平台为专业化内容重构有效盈利模式。这一任务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如何依托新兴媒体平台,主要关乎盈利模式构建的基本方向;二是怎样有效争取收入,主要涉及盈利模式构建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3.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盈利模式是一个瓶颈问题。因广告被鲸吞、内容被替代、受众被分流、赢利平台被覆盖,传统媒体盈利模式被新兴媒体全面颠覆,已有融合实践收效不甚显著。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需要依托新兴媒体平台为专业化内容重构有效盈利模式。这一任务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如何依托新兴媒体平台,主要关乎盈利模式构建的基本方向;二是怎样有效争取收入,主要涉及盈利模式构建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4.
网络媒体的启示与传统学术期刊的理念更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因特网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网络多媒 体服务已成为现实,21世纪,网络媒体将会深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媒体不仅在编辑 方式上对传统媒体有重大突破,而且在思维方式上也同样给传统媒体编辑理念带来巨大变化 。网络具有渗透性、开放性、交互性、即时性的显著特征,这一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虽有 差异,但可以相互补充,叠加发展,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学术期刊应更新观念,形成一种开 放经营、主动创造、快速调整的编辑理念。  相似文献   

15.
高校医学外文期刊资源建设的现状及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武汉大学图书馆医学外文期刊资源建设工作的实际,论述了网络环境下医学外文期刊资源建设是向不同载体共存互补发展,并通过网络文献传递来弥补现有期刊信息资源不足,这是高等医学院校图书馆医学外文期刊资源建设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随着数字媒介技术的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不断融合,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媒介生产和传播平台,即全媒体。全媒体环境下,媒介内容的生产、传播、消费等传统形式已经被改造甚至被颠覆,传统新闻教育也因此需要作出重新的调整和规划。在全媒体环境下,新闻教育应该在重视社会学、哲学等人文综合素养培养的基础上,强化媒体技能培养和训练,同时又要适时调整,促使新闻教育向综合化、网络化、移动化和数字化方向发展,以培养出适应媒介融合需要的跨学科复合型新闻人才。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以降,在传统报纸文艺副刊和文学期刊传播的基础上,网络博客成为文学媒介传播的一种社会时尚,催生了新型的文学伦理,尤其是在地震面前,诗人与诗歌借助网络博客重新铁肩担道义,扭转了大众消费时代日益沦丧的精神滑坡现象。同时,专业性诗歌刊物和报纸文艺副刊的电子化、扩版化也加速了诗歌的生产与消费。  相似文献   

18.
传统媒体在现今新媒体的冲击下被迫奋起迎战,或与新媒体展开合作,或走全媒体营销之路,或建设自己的网络影响力平台,但运营效果未达预期高度,甚至不乏失败者而黯然退场。在这场二维媒体和三维媒体的理念与技术的博弈中,传统媒体理应在加强媒介技术、迎合受众需求、转变传媒思维、把控未来趋势等方面有自己的应对之道。只有如此,传统媒介才可在当今的传媒荆棘丛林中谋求创新之道。  相似文献   

19.
期刊更名的原因分析及相应的管理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期刊在长期的出版过程中,为了适应客观形势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刊名、责任者、出版周期、载体形态等都可能发生变更,给期刊管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本文剖析期刊刊名的变更原因,并介绍了中北大学图书馆对更名期刊的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20.
中国20世纪的人文学术和文学批评之发展,充满着历史、文化、社会及心理的裂变。如果说,跨文化语境的生成,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新的裂变:从旧的肌体中滋生出一种新的文化呈现平台和方式;那么,就不能不顾及到这种裂变的独特性、复杂性和持续性,以及中国本土文化对于这种裂变的接受、理解、应对能力和方式。在这个过程中,20世纪中国学术和文学批评的转型,不仅意味着对于传统文化的不断反思和吐故纳新,而且本身也在不断裂变中求生存、求发展,其不断被卷入新的文化语境,由此不断面对新的命题和挑战,不断转换自己的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