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部分学者力求分隔真正的经济法与计划经济体制的界限,这种努力不仅未达目的,还导致种种矛盾。以学界对经济法调整对象的三地面个基本共识为标准,可以发现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真正的经济法,可由于情感、认识和技术原因的存在,学者长期努力分隔经济法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关系。“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真正的经济法”的结论有助于形成理性的经济法历史观、渐进的经济法发展观、多元经济法观和善恶经济法观,对经济法研究以及经济法治建设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对“新国家主义”抗争“新自由主义”的分析入手,探讨了统筹国民经济和谐发展的经济法保障问题。指出:在西方发达国家通过“新自由主义”来实现国际扩张的大环境下,中国的重要竞争武器便是体现“新国家主义”的经济法。一方面,经济法是体现“新国家主义”的重要法律武器;另一方面,经济法主要是通过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增量利益关系和非平等主体之间的增量利益关系而成为统筹国民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3.
不定期住房租赁合同中因出租人享有任意解除权,承租人的住宅社会权及其他经济利益难以得到可靠保障。城市化进程下出租人与承租人的地位不平等状况逐渐加大,切实保障以新市民为主体的承租人“住有所居”是保障城市化顺利进行的应有之义。对住房租赁合同中出租人的解除权加以适当限制,是从宪法引据而来的住宅社会权通过所有权限制路径遁入私法的温和式法制调整模式。借鉴德国法经验,现行法制存在“附期限解除+立即解除”二元解除模式解释适用的空间。通过“正当事由”和“重大事由”的区分适用,实现出租人的处分自由与承租人的权益保障之衡平。  相似文献   

4.
经济法基本理论构建历程之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法是市场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 ,是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的结果 ,其实质是保护社会公共利益 ,体现社会公平和公正的“平衡法“。经济法是规范国家干预社会经济 ,保障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经济法基本概念不适宜借用民法“调整对象“之理论来构建 ,而应以“主体 -行为 -责任“模式来构建经济法理论体系。经济法的内容包括规范国家直接干预社会经济行为的法律和规范国家间接干预社会经济行为的法律两部分。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法经济学基础有两种潮流,其主流经过了三个阶段两次变化。“主流”将市场失败理论作为支点,把市场缺陷作为问题而遮蔽了真正的“中国问题”。试图摆脱困境的“支流”却进一步误导人们要不断向西方学习和创新。执着地寻求西方经济学为理论支援且对中国现实问题不太关注乃是因为学者们受着“现代化框架”的支配。确立坚实的中国经济法经济学理论基础,只能以“当下中国问题”为依据,以古今中外经济理论为资源并实现其与中国现实的契合。  相似文献   

6.
学界一般认为经济法源于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国家对经济运行的调节或干预.这一认识值得商榷.通过对西方有关国家经济发展史的考察,可以发现事实上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均采用了各种积极的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由此可以认为经济法源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国家干预经济构成了经济法的一大源头.而在20世纪晚期第三部门兴起、"第三之手"作用于经济领域的过程中又产生了经济法的另一源头.二者均反映了法的社会化趋势.本文亦对我国经济法发展、特别是其中的第三部门问题做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7.
蔡景庆 《南都学坛》2023,(2):99-110
总结“三只手”特别是“第三只手”调节经济的力量组成与功能划分;深入探析“市场之手”“政府之手”“第三只手”用力的隐性与显性作用机理,着力探讨其驱力来源、力量组成、主要目标、运行规律等,对于我们深刻认知“三只手”调节经济的力量构造,并在实践中主动应用“三只手”调节经济的手段与方法,意义重要。“三只手”调节经济的理论与方法,必将成为在市场经济实践中、充分展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中国之治”的璀璨亮点。  相似文献   

8.
编撰经济法典包括经济法律法规按照归属于经济法部门所进行的编纂和基本经济法的撰写创制;创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法,是编撰经济法典的题中应有之义和浓墨重彩。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现在,我们已开始实行要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改革,以完全彻底地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经济法也早已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创制基本经济法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创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法,就是要创制"既是规范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的微观经济的经营、竞争行为,又是规范政府等宏观经济主体的宏观经济的经营、竞争行为,以及保障人们的消费利益,在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领域,统一确认、设定和保护主体的劳动力权"的基本经济法。  相似文献   

9.
传统经济法理论是以经济为出发点和核心,其经济法的存在价值是通过经济法授予政府干预经济的权力对市场经济缺陷进行弥补,以实现社会经济在国家干预下的发展。但是,这一学说的经济法受经济役使,被定位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下的经济领域,经济发展成为经济法的导向。实际上,经济法作为独立的法律部门,是法学界之经济法,并非以经济为其要旨。法学界之经济法有着独特的调整主体、调整工具、调整对象、调整目标和调整价值,是通过市场调节机制和国家协调机制从社会经济关系各主体间利益和需要的经济法权要求入手来调整社会经济关系的法。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法学说评价及其应然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1992年以来的六大经济法学说在定义模式、主体认识、作用领域和调整目标上基本取得共识。但是,这些学说由于具有过于浓重的国家干预主义色彩和对其他法律的封闭性态度,与我国市场经济的现实要求有不符之处。它发展的应然趋势是以经济宪法与经济行政法为中心、重视经济法与民商法等其他法律的合作关系、强化对经济法实务和经济法部门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论包容性增长理念下农民权益的经济法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容性增长"理念作为我国未来的执政理念,也为农民权益的经济法保护提供了全新视角。经济法应在"包容性增长"理念指导下,通过对经济法律制度的精心设计,突破农民利益产生与权益维护的双重困惑;通过科学立法与严格执法,实现利益共享与权利平等的目标追求,从而构建起更完备的农民权益经济法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2.
WTO是一个以市场为走向服务于贸易自由化的国际组织,WTO规则促进中国经济法律体系进一步同国际接轨.经济法学是一门新兴的法学学科,中国经济法学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必须重新认识中国经济法的本质及其功能,必须重新确认经济法的框架体系与经济法律关系的保护,必须迎对高科技时代对中国经济法的挑战.中国加入WTO对经济法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从经济法主体制度入手,以公法与私法区别的角度批驳了国家必然作为经济法主体的观点,进一步论证了经济法的本质。经济法不应单纯地属于公法,而是由传统公法与传统私法发展而成的一种新型公法与新型私法的融合体。经济法可以分为宏观经济法与微观经济法,在前者中,国家当然地作为经济法主体;而在后者中,国家不必然作为经济法律关系一方主体。  相似文献   

14.
改善民生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法治保障,法治为两者提供程序化的规范和权利保障。经济法为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制度路径和制度约束,在资源合理配置、经济安全保障和经济效率提升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转型期,民生和发展问题的解决关涉经济发展结构的转变、政府职能的转变、市场运行机制的转变。通过对民生与发展的历史分析、法源性解读和经济法与相关部门法及非法学学科的比较,能够突出民生与发展法治保障中经济法的功能。深化经济法保障民生与发展的功能是民生法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论经济法视野中的弱势群体——以消费者等为对象的考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弱势群体能否被纳入以及如何被纳入经济法视野是一个复杂问题,这需要从私法和经济法层面进行探究。在实践中,一种新的弱势群体的形成可能不会对原适用的私法规范产生影响,也可能导致新的私法规范产生;即使对公权干预产生需求,也并非必然可由经济法规范对需求予以满足。我们的经济法实践应重视弱势群体内部存在的多种维度的差异,并考虑是否应通过主体细分以实行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6.
法学界对经济法的法域归属问题存在颇多争议,主要是经济法的公法属性和社会法属性之争。经济法是一个新兴的法律类别,对经济法的研究方向应作些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有益探索。尝试对经济法进行从单一视角转向跨法域的研究,探讨经济法同时涉足公法与社会法的问题,将能对经济法的调整对象、调整原则及调整方法进行更为合理的解析。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西部开发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除了一系列的必要的政策指导外 ,还需要辅之以系统的法律保障。其中 ,经济法对这一历史进程的规制显得尤为重要。以经济法的基本体系为依托 ,从市场主体、市场秩序、宏观调控和社会保障几个方面对西部开发中的经济法运作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如何提升城市"生态治理"政策流动的科学性,而不是简单地复制异域"示范性"政策?这不仅关乎中国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而且是跳出既定政策设计思路"惯性"的变革。基于城市政策流动和德勒兹生成理论的框架,从平衡政策与自然生态关系、促进政策过程性和空间性优化、重塑了宜昌试验"生态治理"政策:以生态问题导向、强化公众参与、政治性弱化和降低典范意识为核心促进了主体的消解;利用系列设计、结构设计、弱势群体和弱势知识的交乘公式优化了生态守护政策、生态产业和资本化政策、生态科普政策;将试点经验作为政策推广的"根",以音乐模型保持两条水生态人文走廊自然与人文的律动,以海洋模型促进特色生态小镇空间的融合转化,以数学模型开发生态指标和经济指标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和以美学模型拓展生态空间设计。  相似文献   

19.
作为新兴的部门法———经济法在理论与实务层面面临诸多问题。其中,首要的是从两条传统路径对经济法正当性的求证,即矫治市场失灵与追求实质公平出发,证明国家干预经济及其法律表现形式的经济法具备正当性。对此,学术界基本形成共识。但在这两条论证路径中可能忽视的问题是,国家干预的目标在于恢复效率与实现实质公平,国家对市场的干预不能替代市场机制本身。这一方面意味着国家的干预机制应当对市场失灵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具体分析,应当结合市场失灵的相关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市场化的解决机制;另一方面,在实现实质公平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结合,形成效率导向性的公平观。唯此,经济法才能更好地统携效率与公平,达致其论证理路的内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