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生产力意味着什么?它表示人对自然的关系呢,还是表示人和自然的关系?学术界好象很少有人对此进行过考察。所以,对于生产力概念的表述,在很多学术论文和一些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册子、名词解释中很不一致,常常有人把“人对自然的关系”与“人和自然的关系”两种说法来同时说明生产力的概念,以为两者没有区别。其实,“人对自然的关系”同“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两个内含互相交叉而范围不完全相同的概念,不能互相混淆。  相似文献   

2.
从人和自然的关系视角看人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和自然的关系视角看人的本质刘冠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从人和社会的关系角度对人的本质作过科学而严密的规定,指出人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然而在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等问题日益突出、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越来越成为哲学社会科学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的今天,笔者认...  相似文献   

3.
<正> 一自然美的本质在自然的人化,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但自然美的这种本质是由多层次构成的。它的第一个层次,或者说它的基本前提和总体特征,就是自然人化本身。自然的人化与否,体现在它和人的关系上就是两者是和谐统一,还是彼此对立。早在人类产生之前,自然当然谈不上人化。即使在人类社会的始初,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生产技术和经验都非常贫乏,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十分艰难,一时还难以将自然人化,人和自然的关系还不可能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马克思、恩格斯说:“自然界最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已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同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象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象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在这种情况下,人只能受自然的统治。自然  相似文献   

4.
郭玲玲 《理论界》2008,(6):103-104
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种种环境危机和生存危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进入了紧张状态。不解决这些危机、不消除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势必会影响人类的生存利益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传统伦理学受传统人道主义的影响,把伦理研究对象局限在人与人的范围之内,将自然界排除在伦理视线之外。因此,传统伦理学不可能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在新人道主义基础上的环境伦理学应运而生。环境伦理学的目的是建立人与自然之间正确的关系和解决人类生存困境问题。它以新人道主义为其基础,以追求人类可持续生存和发展为其目标,主要通过对当代社会人性的重新理解和对人类实践活动的规范来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把人类实践活动的范围限制在自然界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保证自然界及其自然物具有自我修复的时间和能力。同时,调整隐藏在人与自然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为切实地解决人类生存困境奠定良好的基础。把人与自然之间的全面关系理解为“以人为本”与“以自然为伙伴”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人类在生产活动中产生两种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一方面是人们对自然的作用,另一方面是人对人的作用。只有具备这两个方面,才能有社会的发展,不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或其他社会形态下都是一样。人和自然的矛盾通过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得到解决,这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对人的作用所表现出来的是人和人之间的矛盾,在阶级社会里主要就是阶级矛盾,被剥削阶  相似文献   

6.
试论妇女解放与人的解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妇女解放与人的解放王胡瑞妇女是人类的二分之一,妇女解放的进程直接关系到人类解放的进程。因此,妇女解放与人的解放的关系是妇女问题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试图从历史的、宏观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以求澄清某些理论和实践上的混乱。父权社会中妇女解放的程度...  相似文献   

7.
认识论是对人类认识的反思。它以认识本身发展的一般过程及其规律包括知识的形成、发展和运用的一般途径、方法为研究对象;并且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而发展。任何一门科学都是以自己的对象特点同其它科学相区别。正确揭示认识论的对象,是确定认识论研究范围和方法的前提。人类生活在世界上,一天也离不开认识。一方面,人类要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生活资料,以保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总要结成一定的关系,而只有认识了社会,才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  相似文献   

8.
经济全球化是建立在工具理性基础上的功利主义体系的表现 ,它指向生产力不断进步趋势下全球范围的经济一体化过程。经济全球化秩序的现实是发达国家的利益最大化和贫富差距的愈加拉大 ,文明的危机、人的异化、本土文化的式微与经济全球化过程息息相关。对经济全球化的反思 ,直接关系着人类的命运  相似文献   

9.
伦理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实践 ,生产—生活实践活动的全球化决定了全球伦理产生的必然与可能 ,伦理全球化一直是中西伦理史家们探索的问题 ;在全球伦理的建设过程中 ,区域伦理同各民族国家一样 ,必然走向世界。二者的关系在于 :全球伦理以区域伦理为资源 ,区域伦理必然融入全球伦理之中。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理论创造的贡献,最集中表现在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之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人类历史活动永恒的主题。解放生产力解决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最本质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是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即是通过改变生产关系本身或在某种生产关系基础上的创新,调动人的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创造性,以推动实现生产力的飞跃。改变…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与当代环境伦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德格尔提出了以人与地球的关系作为人与人的关系的前提,改变人的主体性本质,从而成为当代环境伦理学“大伦理观”的思想先驱。他的“人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的诗句,为全球化进程中的人类设想了一种崭新的生存方式与境界。当代环境伦理学的动物解放/权利论、生态中心主义、生物中心主义等流派致力于探讨最适合人类和自然地球生存的伦理方式,将人类作为存在的“看护者”的本质具体化,这些都是对海德格尔有关思想的积极回应、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韩小荣 《兰州学刊》2008,(11):48-51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和客观趋势,交往实践便成为全球化的实践基础。人类交往实践的根本意义不在于获得某种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间性和客观性,而在于它与人的存在、发展和最终获得解放密切相关。人们在交往实践活动中获得了个人的完整性和全面发展。网络交往实践是当今时代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展现。在全球化条件下,只有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才能使交往实践活动良性开展。  相似文献   

13.
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马克思主义物质变换理论的重要含义。从本质上来看,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是一种生态经济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与自然的异化导致物质变换的断裂,干扰和阻碍人和自然之间正常的物质变换关系,导致生态危机的出现。生态经济能够全面地实现人和自然之间正常的物质变换过程,是物质变换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世界与中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矛盾的对抗都在加剧,导致地球生态系统生命力严重下降,人类面临生存危机,人类社会内部冲突不断.矛盾根源在于人类中心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以及近代以来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不论中国还是整个世界,解决矛盾的思路在于深刻把握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同本身的和解的思想,加强全球合作,探索科学发展之路;弘扬中华和谐文化,促进人类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傅洁琳  康德智 《东岳论丛》2006,27(4):114-117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和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主动、积极、有益的建构关系,是一种双向良性互动关系,而不是被动、消极的欣赏与适应。不论是在自然生态环境还是在文化生态环境中,人的主体地位都是不容忽视的,人类永远是一种具有主体性的存在。人类与万物的关系应该是整体和谐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不是破坏性和控制性的,而且是一种通往理想的渠道,是一种认知、体验、面对、促进与演进。当今全球化语境中所关注的主题依然是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学批评应该是深层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合流,是“以人为本”的自然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6.
人与自然关系的走向决定着未来人类是否能够走出生态困境。从系统哲学视角对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进行分析后得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具有系统整体性、双向互动性、动态平衡性及演化性等特征。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对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启示在于:摆正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尊重自然的发展规律,不断完善人类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与当代政治文化社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全球化的加速过程必然伴随着政治文化社会化。为实现资本统治世界的"合法化",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必然伴随着其主导意识形态--新自由主义向全球范围的渗透和扩张,这一过程即是其主导政治文化社会化的过程。它对全球化语境下政治文化的演变起到加速传播、交流、冲突、融合作用。当代政治文化社会化具有跨越国界、建立全球媒体网络、话语圈套、全球贸易的文化"配售"、消费文化、当代政治教育等特征,但是,它并不能实现自由民主的"崇高使命",更不能阻碍全球多元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世界史学科发展至21世纪的今天,实际已经升华到这样一个阶段,即: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大尺度宏观研究,可以具有(认识论意义上则必须具有)一种崭新的全球视野.这种全球视野,不仅强调人类历史的有机整体性,而且更为强调人类同其赖以存在的生态环境不可割裂的有机整体性和互动性.如此便要求史学工作者在整体史意义上就某些基本或重要的问题(诸如:社会时空在历史进程中的压缩问题,信息的客观存在及其同历史学主客体的关系问题,人类和环境的互动问题,全球史中的广义全球化演进的基本特点和规律问题,等等)给予跨学科的理论思考和新探索.  相似文献   

19.
规则文明:当代中国文明发展新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的制度价值 ,在于它在全球范围建立起统一的、吸引世界各国争相进入并积极遵守的现代经济规则及其文明形式 ,这就使得全球化具有重大的制度文化意义和制度创新意义。而且这种制度文化意义和制度创新意义决不会仅仅限于经济制度领域。通过经济制度创新的积极影响和生态联动 ,将会繁衍出社会规则文明、文化规则文明、政治规则文明、法治规则文明 ,人类因此将迈入规则文明新时代。全力展开规则文明建设 ,不但是当代中国在全球时代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展开国际竞争的需要 ,更是中国社会全面走向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即某种不依具体的环境、地域、社会体制、发展模式、意识形态为转移的走向。全球化意味着跨越地域、社会、政治与文化的疆界,将全球连接成一个整体的过程。现在,它已经成了当今人类社会的一种状况与基本特征,是人类在世纪交替之时的发展状况。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按其本身固有规律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在这个自然历史过程中,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因而,人类社会发展到我们称之为全球化的时代,也是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体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