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军 《兰州学刊》2009,(Z1):19-21
任何一种新的理论的提出绝对不是偶然的,而是时代的需要和时代的产物,更是吸收了历史上的以及它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所有科学成果而化育出来的产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有着深刻的理论、历史、文化和现实的根源。本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传统和现代文化、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历、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历程以及近代社会发展理论的成果等角度全面的探析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的根源。  相似文献   

2.
郑杭生自1980年代初在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探索中,由提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两种形态理论起步.从理论、历史和实践几个方面考量和设计社会学研究对象,提出“社会良性运行”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核心理念,并据此对中国社会学进行从探索、应用、拓展到深化的系统研究。这样的学术历程,是郑杭生和他的学术群体理论自觉的历程,也是形成中国社会学“社会运行学派”的历程。  相似文献   

3.
郑杭生的社会运行论融会了经典社会学理论与命题和中国传统社会思想求治去乱的理念与实践,既从结构功能的角度阐明了社会秩序的动态生成机制,也从中国历史变迁与传统思想中揭示了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逻辑,体现出该理论的历史关怀和文化禀赋。传统思想文化构成了社会运行论的文化基础与理论出发点。同时,社会运行论通过诠释传统文化中有关治乱盛衰的思想,成为社会思想史的知识框架与理论范式,从而使社会运行论与传统社会思想达到互构共契。  相似文献   

4.
社会运行是指社会中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十三届 四中全会以来中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经济系统与政治系统、社会生活系统和思想文化建设系统协调发展,居民生活 质量明显提高。中国已初步进入了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阶段。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演变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振峰  李卿 《东岳论丛》2019,40(9):17-22
如何认识和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必须面对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并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一系列科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认真梳理和研究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演变与创新,对于我们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传统文化观,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1921年到2011年的90年里,中国政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历史变迁中,中国共产党走上了中国政治历史的舞台,实现了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实践活动也在这样的转变中经历了变化和调整。对中国共产党政治实践活动"为何必要、如何可能、怎样运行"的分析是对中国共产党政治实践活动发生发展及其演进过程的研究,也是对中国共产党政治实践的历史演进进行逻辑分析的重要方面。这样的研究,意在探索中国共产党政治实践的发展规律和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7.
纵观中国社会学发展的轨迹,我们可以看到它经历了一个曲折进程———自觉不自觉地处理着与中国社会现实、与中国学术传统,尤其是中国历来的社会思想、与外国社会学和社会思想的关系以及中国特色问题———在本土化与国际化的结合中体现自己的特色,实现自己的创新。为了能展示这一特点,本文想通过以下四个在中国社会学界有一定代表性的理论来加以证实,即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和社会互动论。  相似文献   

8.
社会指标理论和方法在社会预警领域中的运用,被认为是传统社会预警与现代社会预警的重要区别和标志之一。迄今为止,社会预警指标体系的研究和运用虽然取得可喜的发展,但是其中却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此,本文在回顾总结现代社会预警指标体系发展历史的基础上,从构建理论模型、搭建运行平台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在辉煌历史进程中实践和发展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以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西方民主理念中的合理因素作为深厚的理论基础;其主要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孕育与发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有序前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开拓创新,并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健全的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大力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构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话语认同体系。  相似文献   

10.
丛晓波 《兰州学刊》2014,(7):145-150
对转型期人们行动背后普遍存在的基本社会文化规则进行解读和分析是具有时代迫切性的话题。在历史中选择和传承的社会文化规范维系着社会成员心理与行动的标准,也使各种社会文化呈现出特殊性。当前我国社会文化经历着从传统与现代之间,血缘家庭到社会责任的转变;以及在中国与西方之间,经历着集体主义到个人主义的转变。当前中国面临着转型期文化规范常模的多重选择,需要在思想与心理的层面上完成社会和谐与发展的社会文化常模构建。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主流经济学家反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但在实践领域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竞争要素之一,理论上也成为传统经济学理论发展与创新的现实需要.中国企业实现社会责任有着特殊的路径依赖,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为企业实现社会责任提供了新的实践领域.只有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实现新农村建设和企业社会责任,才能实现三者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这一历史进程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时,党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党立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借鉴世界文明成果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党的理论宣传教育和改善农民生活相结合,把党的理论实践创新与解决现实问题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构建中国特色纪检监察学科话语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根据执政历史方位、肩负主要任务和面临突出问题的变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与中华优秀传统监察文化结合起来,以纪检监察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构建了纪检监察学科话语体系的“四梁八柱”,奠定了纪检监察学科发展的坚实基础。中国共产党纪检监察话语体系的百年构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这就是开辟了纪检监察学科话语构建的中国道路,积累了纪检监察学科话语体系构建的中国经验,形成了纪检和监察合署办公的中国方案,赢得了与资产阶级政党理论竞争的中国优势。  相似文献   

14.
改革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我国新时期改革理论的产生及其在理论的构建 过程中,经历了全社会观念意识的深刻变革和整个社会心理结构的全面调整,改革理论和 改革时期的社会心理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其中思想解放运动和市场经济 理论,在打破既成的社会心理定势、拆除观念屏障方面,尤其影响深刻。改革理论与改革 时期社会心理的良性互动,已形成了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15.
"四史"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方面生动的理论创新历程和丰富的理论创新成果,全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不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的历程,既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殊性,又兼顾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般性,在内容上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同时,"四史"在学理上又是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它一方面体现出历史向度、理论向度和实践向度等鲜明的学理特征,一方面又是历史向度、理论向度和实践向度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6.
王诗堂 《理论界》2008,(12):6-7
建国以来,中国社会系统的运行状态总体上是逐渐向良性和稳定性方向发展的,但还没有达到良性运行状态。这与建国以来中国社会系统结构的整合方式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揭示了人民民主的本质属性和全过程实践特征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体现了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与效能逻辑、话语逻辑与系统逻辑的辩证统一。它在总结历史规律、发展民主理论过程中孕育;在人民民主实践、提升民主效能中发展;在立足系统思维、构建中国民主话语中升华。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郑杭生的四个社会学理论--<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社会互构论>的内涵、要义、特征,从一个侧面探讨了时代感、实践感和全球视野对于社会学理论的构建和更新的根本性意义,展现了郑杭生与"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兴起,及其思想的推进与中国社会学步入成年期的内在关系,并对"四论"的学术贡献和发展前景给予了评论.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从中心-边缘-沉寂-回归这一复杂变化的历史进程,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归因于其合理性的一面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当下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越来越受到国人重视,是因为它在融合性与整体性、现代与传统、“硬实力”与“软实力”、和谐与冲突的四种认知关系中,顺应时代而走向回归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久远、历久弥新,具有鲜明的道德伦理特征和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文化品格,蕴含了丰富的人文主义色彩,为文明社会的构建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基础和不竭动力,是我国文明社会形成和发展的源头和沃土.传统文化在文明社会构建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比如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消极因素会阻碍其自身的发展、在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同时也面临外来文化的冲击、泛娱乐化传播导致传统文化内涵弱化等等.理性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在文明社会构建中的作用,辩证分析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对社会构建的多重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