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画扇与名人     
扇子在我国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它不仅是纳凉之物,而且是精美的艺术品,为历代名人所钟爱.他们在用扇之外,或将扇子作为文学描写的素材,或把扇子作为舞台表演的道具,或在扇面上题字赋诗作画,与扇子可谓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2.
品读古扇联     
付秀宏 《老年世界》2013,(19):27-27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扇不在大,有品则名。扇艺术,集中国书韵之妙,享华夏画魂之美。而扇之联语,则更为绝妙。它与文人情趣相勾连,消暑纳凉,风情万种。扇联琅琅押韵,脍炙人口;哲言俗语,变化多姿。这些对偶佳句,与扇子的风雅品格刚好相合。  相似文献   

3.
夏天到来,不由想起昔日的扇子和扇文化。中国的扇子历史悠久,一把小小的扇子,本来是为纳凉、驱暑之用,不意却成为抒发情怀之物,更因能工巧匠的精良制作或名人雅士的绝美书画而成为世间的收藏珍品,形成了一种饶有意趣的扇文化。  相似文献   

4.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今,扇子总是我国人民夏季最亲密的生活伙伴。暑夜,或工夫茶一泡,手摇蒲扇在凉台谈天说地;或伴友人一道,手执折扇到公园湖畔散步闲逛,亦极富情趣,小小的扇子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扇文化:·扇联·扇子最主要的功用是取风纳凉,喜欢对联的人士撰制了许多抒情言志的扇联。有这样一到扇联道出了扇的妙处:“举处随时消酷暑;动来常伴有清风。”古今扇联,最有味的莫过于“明月入怀,团可喜;仁风在握,被拂无私”。上联说的是白团扇,将家人团聚的意愿寄托扇上;下联则暗喻持扇者立身品德高尚.·扇谜·民间流行的扇谜…  相似文献   

5.
《金色年华》2007,(6):59-60
徐子久,号白发书翁。1948年生于浙江台州仙居。浸淫书道四十余年,出版专著字帖70余本,在北京建有展示个人书法作品的徐子久艺术馆。青年时期曾连获三次全国书法大赛特等奖,完成《诗词》660米卷.临书千米卷及108米长卷楷书《金刚经》,282米金书《本愿经》,扇面《唐诗三百首》全集,行楷《道德经》等书法巨作。在北京,上海,济南,马来西亚,韩国,香港等地区成功举办个展十余次。  相似文献   

6.
扇子,引风用品,夏令必备之物,雅称凉友,古诗有云:“净君扫浮尘,凉友招清风”。扇子从民间流传及影响层面来讲,有4把最著名,即诸葛亮的鹅毛扇、铁扇公主的芭蕉扇、李香君的桃花扇,还有济公活佛的破扇。这4把扇子分别代表了智慧、魔力、爱情和正义。  相似文献   

7.
暑天话扇     
扇,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晋朝崔豹《古今注》记载,最早的扇子出现在殷代,用五光十色的雄雉尾制作,称为“翟(dí)扇”。当时扇子不是作为拂暑用具,只是作为一种仪式饰品。周朝时,扇子多用鸟羽制成,故称“羽扇”。汉代以后,用丝织的绢素制成的纨扇在宫廷中兴盛起来,称为“宫扇”,开始用于取凉,多为圆形、椭圆形。大约在北宋宣和年间,朝鲜的折扇开始传入我国。到了明初,明成祖觉得折扇使用方便,便“命工如式为之”,折扇从此风行。浙江、江苏、四川和广东等地,由于盛产毛竹、鸟羽、绫罗、纸张等,相继出现了专门制作扇子…  相似文献   

8.
徜洋百扇阃     
廉肃 《老年世界》2009,(15):34-34
扇子,历史久远,据说始于唐尧时期。夏季炎热,怕厨房里的肉食腐烂,就用一种大叶的瑞草——差来扇凉、驱虫,于是,“莲”(音霎)便成了扇子的老祖宗。至今,还有文人墨客用“差”来称呼扇子(宋庆龄故居有“蓬亭”,就是个扇形亭)。虞舜继往开来,把莲蒲草加工后,用来扇凉解暑。后来的帝王用丝绸等材料做成长柄的团扇,由侍女捧侍左右,成为宫廷一景,渐渐失去实用价值,变成了仪仗。而老百姓不管那一套,继续用菖蒲做成“大蒲扇”。  相似文献   

9.
盛庆庆     
《中外书摘》2009,(3):47-47
盛庆庆,1953年生,上海松江人。1991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书法专业。现为中国扇子艺术学会会员,上海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海墨中国画工作委员会会员,上海松江区文联副主席、书法分会会长,上海云间中国画院副院长。  相似文献   

10.
马亚伟 《老年世界》2014,(15):32-32
日前收到朋友寄来一把小巧的折扇,寓意“夏日送清凉”。不觉欣喜,感动于她巧妙的心思。久违了,扇子!我轻轻一捻,“哗”一声打开折扇。我的动作依旧娴熟,并没有因为多年的疏离而陌生。小扇轻摇,摇来凉风习〉--j。扇子,曾经多么鲜活地在生活中舞动着,是我们最亲密的伙伴。光阴的脚步轻巧散淡地游移,一页页有关扇子的记载依旧清晰。夏夜,月色铺满二庭如水的清凉,蝉声已歇,夏虫昵喃,树影婆娑。  相似文献   

11.
在《东周列国志》里,看到过这样的插图:两个梳双髻的宫女,手执长柄大扇,立在对坐畅谈国事的公侯身后。这样的扇子多半由奴仆执掌,象征性大于使用性,它是表明强权的道具。准确地说,它是礼仪扇。汉代,扇子开始落入平常百姓家。它用竹蔑编成,其形制类似于现在的大号菜刀,扇柄附于一侧。  相似文献   

12.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个夏天到处洋溢着“儿童情结”。 在北京天桥附近的一个小摊上,不到十几分钟的时间,九把“迷你”型小扇子就卖完了。这种小扇子以一种特殊的塑料为扇骨,极为轻巧,扇面上贴着印有图案的纸或绢,内容多为活泼可爱的卡通人物,如有人缘的史努比、懒洋洋的加非、乖巧可爱的Kitty猫、经典的米老鼠等。有的甚至配上了俏皮活泼的文字。艳阳下,用一把乖巧可爱的小扇子来遮挡阳光,既免了头顶报纸、手搭凉棚的无奈和尴尬,又能平添几分妩媚和童真。  相似文献   

13.
孙过庭的《书谱》是罕见的书法史上书文并茂的作品,在书法的理论与创作上都为后世立下了标杆,文章恣肆宏美,议论精辟入理,可以说是古代书法理论的奠基之作.但是《书谱》不易理解,文章结构枝蔓较多,采用的是骈体文形式.本文通过书法的本体论、发展观等方面对《书谱》的理论框架进行了梳理,希望能够对《书谱》博大精深的书法理论体系以及特征做出正确、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一首打油诗说得好:“六月天气热,扇子借不得,虽说是朋友,你热我也热。”炎天暑热,扇子是不借的,即使得罪朋友也在所不顾。还有一首:“扇子能生风,摇在我手中,倘有人来借,烦等到秋冬。”岂非笑话!扇子是热天一宝,自不待言。  相似文献   

15.
《老年世界》2013,(6):41-41
主讲:马海兵(内蒙古老年大学客座教授) 创作与欣赏是书法的高级活动,属书法美学的范畴。临帖必须达到很高的水平,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张怀瑾《书议》称:“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非有独闻之听,独见之明,不可议无声之音,无形之相。”所谓无形之相,比较容易理解,是指书法的形态与自然物之间的对应式的暗示性,也即孙过庭所说的:“同自然之妙有。”无声之音比较难以理解,是指书法形态通过观赏,  相似文献   

16.
岳亚斌 《现代妇女》2014,(10):346-347
民间书法不同于文人士大夫书,民间书法这一概念的提出也主要是正对与士大夫书法而提出的。何谓民间书法?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多种解释,但对其解释却没有一种固定的解释。笔者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民间书法以及民间书法家如何界定做一商榷。  相似文献   

17.
学好书法,贵在“恒、行、悟”三个字。围绕“恒、行、悟”,我体会学习书法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前人对临池习书总结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我们应当汲取这些理论精华,指导自己的实践。但是,我认为学习书法更重要的是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和感悟。二、碑帖与爱好的关系。习书从临帖开始。在选帖时既要选水平高的,又要选自己喜爱的。我学草书,老师指定的范本是《孙过庭书谱》,我试临后总感到不适应,后来,我选择了于右任和怀素的《小草千字文》,临写起来得心应手,进步就大些。学隶书,老师以汉《曹全碑》为教材,…  相似文献   

18.
《公关世界》2016,(14):44-47
近年来,围绕书法作品“美”与“丑”的问题被书法界内外人士所热议,接连出现了诸如“当代丑书选集”“当代丑书、俗书人物榜单”等网络评选现象。“丑书”之争一方面将不少当代书法家置于聚光灯下,带来多方观点的碰撞;另一方面,这种争论的形成也反映出了中国书法在当今多元文化影响下的真实状态。在当前的文化环境下,“速食”艺术盛行,怀揣深厚传统的中国书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书画同源中的书与画,书指书法,即书写汉字的艺术;画指绘画,特指用毛笔蘸墨画出的水墨画.两者之间的关系,先后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词组,如书画、书画家、书画舫、书画一源,等等.在文人的眼中,书法的地位始终高于绘画.自古以来,书画这两个字的先后顺序,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从来没有被颠倒.这使得书法始终占据着支配绘画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特有产物,经过数千年的洗礼,已是灿烂辉煌。中国古代诗文创作追求“中和之美”,强调“诗缘情”,注重意境的创造;中国书法创作则追求志气平和、不激不厉,强调“书为心画”、“达其性情”,中国古代诗文理论对书法创作的影响、渗透,使二者的审美精神和理念呈“同源”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