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丽芳 《老年世界》2008,(19):24-25
到了曲阜,自然要游览“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游览名胜古迹在于用心去感受,在于发“思古之幽情”。就说孔庙吧,最初是建于孔子殁后的次年,即公元前478年。当时鲁哀公命令祭祀孔子,始以孔子故宅三间作庙。而那三间故宅现今安在?今日自然是无眼福亲见的了。便是唐宋两代增扩的建筑,亦早被南下的金兵焚毁得片瓦无存。现在所看到的孔庙是经过明清两代钦定建筑完成的。仅在雍正帝手里,便拔银十七万两进行过大规模的扩建。  相似文献   

2.
季布 《老人天地》2013,(6):48-48
五一节小假期,在孟子故里山东邹城游走,游览了孟府、孟庙,那里古柏参天,历代石碑数幢,建筑气势宏伟。参观了孟子故宅、孟母泉、孟母井、孟母池,还登上北周时期的铁山、岗山、葛山、尖山,一览“四山”摩崖石刻……然而,最让我难忘的是,恰逢此地举办“孟子公开课”,第一讲由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牟钟鉴先生开篇。于是,走进会场做了一回“老旁听生”。  相似文献   

3.
老友退休之后,怡然自得,闲适思动,与家人一起去山东旅游,参观了孔庙、孔林、孔府,攀登了泰山,踏上了蓬莱,游览了青岛,所到之处,赏心悦目,流连忘返。他们乘兴而去,“久欲齐鲁游,而今得愿如”,又载乐而归,终于圆了多年的“齐鲁之梦”。  相似文献   

4.
孝的观念是儒家学说的一个基本观念,只有父亲慈爱,才有儿子孝顺。在孔子看来,孝悌是人人具有的一种真实情感,而这种情感正是仁的根源所在,是否孝悌是判定一个人仁与不仁的标准所在。在孔子与宰我关于三年之丧的一段讨论中,孔子从内心的“安“”与“不安”点醒宰我,要他从孝悌的自然情感中发现仁,体验仁。  相似文献   

5.
钟爱胡子     
十七八岁时,怪得出奇,总觉得长着浓密胡须的男孩特浪漫、特艺术家、特有品位。认识丈夫,自然是缘于他的胡子。那时,我俩同校,他的胡子是校园一景。一进校,我便发现了这个景点,不断驻足“游览”。很快又得知他是“诗人”,立刻觉得他根根胡须不仅仅是胡须了,那简直...  相似文献   

6.
吴欣 《现代交际》2010,(11):95-96
本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思无邪”的语言意义;第二部分讨论了孔子为什么要在《郑风》中收入大量情诗后又要说“郑声淫”“放郑声”;第三部分论述了孔子没有强调“诗三百,思无邪”的必要性;第四部分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孔子没有强调“诗三百,思无邪”的可能性;第五部分是结论,确定“思无邪”的言语意义。  相似文献   

7.
孔府本名衍圣公府,位于山东曲阜城中孔庙东侧,因孔子后代被朝廷世封为“衍圣公”而闻名,至今已经历近九百年。据史料记载,清乾隆皇帝来曲阜,孔府曾以196道菜的满汉宴来招待,可乾隆在京里吃厌了山珍海味,一道道菜端上来又都原封不动地端了下去。在一旁侍膳的衍圣公很着急,便传话给厨师叫想办法。厨师作难了,心想:珍贵名菜他都不愿吃,要吃什么呢?寻思了一阵子,正好是春天,便打发人去捋了一捧杏叶回来。  相似文献   

8.
翟暾 《华夏少年》2007,(5):73-75
各位旅客,上次旅游我们“游览观光”了许多不同类型的满分作文的“景点”,今天我们开始第二程“参观游览”。  相似文献   

9.
天然胜景石林游熊梅初在春城昆明,我们忙里偷闲,游览了被称为“天下第一奇观”的石林。步入石林,登高远望,只见奇石林立,瀑布壮丽,湖泊伸向天际。我们一行,钻石洞,爬石崖,过石沟,游览“阿诗玛”、“观音出水”、“莲花峰”、“古战场”等景观,领略“梁祝相送”...  相似文献   

10.
日本是汉字文化圈内的一员,自古以来就对孔子这位汉字文明的启蒙者推崇备至。当今日本各地的“孔子祭”是这个国家最重要的尊孔活动。追根溯源,日本的“孔子祭”,其实就是中国祭祀孔子的“释奠”。  相似文献   

11.
人们往往习惯于用体重来证券自己的胖瘦程度。其实,决定胖瘦的关键,是体内脂肪的比率,即“体脂肪率”。如果光靠体得来测量,无意中就会陷入“隐性肥胖”的误区。  相似文献   

12.
孔子主张中庸吗?著名金文专家夏渌教授指出,孔子所云“事祗”,与“中庸”金文字形相近,致使他长期被称为中庸之道祖师爷。其实,“事祗”是中华民族的诚敬美德,孔子何尝会申请中庸的专利?(古今)孔子主张中庸吗?@古今...  相似文献   

13.
天问子 《老年人》2008,(5):40-41
孔子强调,道德高尚的人在一定要具备仁爱之心的同时,还必须兼具社会良知,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与正义。这就是孔子在《论语》中经常强调的“义”。这里的“义”就是道义、正义,是一种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4.
<正>一、“面子”一词的概念阐述在中国,“礼”一词是由孔子提出的,意思是如何尊重自然、尊重他人,在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中规范人的适当行为。中国人对“面子”的概念有两种具体的理解:“面子”和“脸”。这两个字都与有信誉的、受人尊敬的形象有关,个人可以从他们互动的社区或他们所属的社区中声称自己是这样的形象。一方面,“面子”代表着威望或声誉,这要么是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要么是由自己所在群体的其他成员赋予的。  相似文献   

15.
尤今 《伴侣(A版)》2016,(4):57-57
乘游船游览三峡,在设备齐全的游船上度过三天四夜,我认识了许多新朋友,并欣喜地发现,随着国家与个人经济状况的日益好转“,携老出游”已成为现代中国人一种新的尽孝方式。  相似文献   

16.
敬老与养老     
敬老与养老柳锡安孔子是敬老与养老的统一论者。一次,他的弟子询问奉养父母的道理,他说:“……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把“敬”放在首位,那意思是明白的:有了敬老的思想基础,物质上的赡养自然会尽力而为;否则,虽有所养,那也跟饲养牲畜没有多大差别。孔...  相似文献   

17.
历史记载,在吾华,叶公said to孔子:“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孔子reply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价“值”观念就截然不同。显然,“吾党”有两派竞猜,有人提倡证之,有人提倡包庇。  相似文献   

18.
杨永建 《老人世界》2010,(12):33-33
造访曲阜孔庙,有个惹眼的看点,“十三碑亭”院内大成门之飞檐伸进康熙碑亭双层飞檐腹心,亦互有亭阁檐角顶对,呈雄鸡欲斗状,最形象地把唐人杜牧在《阿房宫赋》里幻想出的一个建筑构思——“钩心斗角”之本意呈现于游人。此看点曾是全国导游资格考试的一道试题。  相似文献   

19.
电影《孔子》公映后,票房一路攀高,观众们毫无悬念地记住了两个人:孔子“附体”的周润发和颜回“附体”的任泉。有意思的是,周润发与任泉不仅在戏里成就了《孔子》。还在戏外培养出了亦师生、亦兄弟、亦知己的感情。  相似文献   

20.
天问子 《老年人》2008,(7):37-38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作,北宋学者程颐把它抽出来,编为“经”一章,“传”十章,并认为“经”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而“传”则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大学》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过。南宋时,朱熹把《大学》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编成《四书》,并列为《四书》之首。宋、元以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