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从古至今,很多教材在讲解屈辞的时候,大多都是以《离骚》《天问》等篇作为对象,很少有专门介绍《远游》这一篇,以至于现在很多人在提及屈原作品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离骚》《九歌》诸篇。其实在屈原所有的作品当中,《远游》是非常重要的一篇作品,也是争议最大的一篇,关于《远游》是否为屈子所作的争论一直存在。近二三十年,通过姜亮夫等一些著名学者的论证,我们基本上可以肯定,《远游》为屈原所作,《远游》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欣赏价值,更具有极高的哲学意蕴,当然明代的王船山,近代的冯友兰、王沐先生都对《远游》的哲学意蕴给予过阐释,本文通过作者对《远游》篇以及《远游》众多研究的阅读,对为何远游、如何远游、远游之游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能够对《远游》的哲学意蕴略述一二。  相似文献   

2.
赵蘅 《炎黄世界》2010,(1):24-27
中国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诗人杨宪益2009年11月23日在京逝世。这位《红楼梦》最好的英译本作者、24岁一气呵成译《离骚》的天才翻译家享年95岁。上世纪60年代初,杨宪益与英籍夫人戴乃迭开始翻译《红楼梦》,最终于1974年完成。英译三卷本《红楼梦》广获好评。后又与英国两位汉学家合译的五卷本《石头记》,被誉为西方世界最认可的《红楼梦》英译本。  相似文献   

3.
石湾 《炎黄世界》2009,(4):46-49
说起新中国五六十年代的长篇小说,有口皆碑的是“三红一创”和“山青保林”八部,前四部即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红日》《红旗谱》《红岩》《创业史》,后四部则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山乡巨变》《青春之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我们不难发现,在毛泽东提倡文艺“为工农兵而创作和利用”的年代,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在西柏坡期间,正值大决战的关键时刻,尽管工作十分繁忙,但只要有人请他题字题词,基本上是有求必应。1948年就曾为《人民日报》《人民邮电》《中国青年》题写过报头和刊名,为“新华书店”题写了店招。一转眼近60年过去了,这些珍贵的墨宝,除了《中国青年》外,其他三幅仍然继续使用着。笔者认为,这几幅题字也是毛泽东墨迹中的上乘之作。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的女儿邓榕在《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一书中这样写道:“毛泽东作出了打倒邓小平的决定。在决定打倒邓小平的同时,他再一次把邓小平保护了起来,免遭‘四人帮’的毒手,并决定再一次保留邓小平的党籍。也许,毛泽东自知,他的‘大限’已经不远,他是在最后的时刻,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刻意地保留下了邓小平。  相似文献   

6.
老人三境     
卢自润 《老年世界》2007,(19):21-21
清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此第二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澜珊处’。此第三境。”王国维认为,第一境是预期,第二境写的是勤奋,第三境写的是成功。  相似文献   

7.
陶冶 《老年人》2010,(9):43-43
我与作家韩少功久未谋面了,他不一定记得我,但我却时常想起他。 上世纪70年代,他在《人民文学》杂志上发表的《七月洪峰》、《月兰》等作品,我读过之后就爱不释手,对他心生一分敬慕之情,只想找机会见见他。  相似文献   

8.
想起古华     
柯云 《老年人》2008,(3):27-27
作家古华和我是文友,我们曾密切交往了很长时间。可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他出国定居后,我们的联系就完全中断了。但我经常想起他,经常翻阅他给写我的信件,或是读读他的《芙蓉镇》等作品。  相似文献   

9.
金毅 《老人天地》2013,(4):20-21
提起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人们至今还对剧中人物解放军剿匪小分队团参谋长少剑波记忆犹新。这一艺术形象的塑造者便是上海京剧院表演艺术家、高派老生传人沈金波。与毛泽东切磋《逍遥津》沈金波生就一副超高清亮的“金嗓子”,他的演唱风格,深得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欣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经常被邀请参加为中央首长演出的内部晚会。在一次晚会上,兴致勃勃的毛泽东竟先后点他唱了11段高派名剧。其中,对《逍遥津》毛泽东更是百听不厌。  相似文献   

10.
明朝洪迈所著《容斋随笔》,内容博大精深,广涉历代治国安邦,纵横韬略,文坛轶事,处事哲学,历史珍闻……为历代政治家、哲学家所珍爱。媒体说它是毛泽东所珍藏,从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到建国后,精心研读,直到临终前的十三天,他老人家仍要索阅。此书篇幅浩大,总计五篇共50万字,清初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说:“自经史诸子百家,以及医卜星算之属,靡不引证详洽。”  相似文献   

11.
我读曾国藩     
我花两个月时间读了《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唐浩明著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卷首辞云:“梁启超对世人说:‘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蒋介石对儿子蒋经国说:‘至于中文读书写字之法,在曾公家训家书中言之甚详。你们如能详看其家训与家书,不特于国学有心得,必于精神道德皆可成为中国之政治家,不可以其时代已过而忽之也。’”“毛泽东对友人黎锦熙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相似文献   

12.
鲁礼敏 《老年人》2010,(2):22-23
《离骚》、《史记》、《资治通鉴》、《红楼梦》……这些名著既是中国灿烂文化的代表作,也汇成了世界文化的宝库。可将这些作品推向世界的,却是一位名叫杨宪益的著名翻译家。半个多世纪以来,他用一生的勤劳“翻译了整个中国”,译著均被欧美各大图书馆收藏。可他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丰富的学术译著,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人民艺术家金山诞辰100周年。他因电影《夜半歌声》,话剧《屈原》、《保尔·柯察金》等而蜚声艺坛,成为与赵丹齐名的两大艺术巨匠。20世纪60年代,他又在电影《风暴》中成功塑造了施洋大律师的形象,而更为广大观众所喜爱,被人们誉为中国话剧皇帝。解放前,他在从事戏剧创作的同时,依据党的需要,曾潜伏于国统区,秘密从事地下党工作,从而使他的传奇人生更染上了神秘色彩。  相似文献   

14.
王南方 《老年人》2008,(10):24-25
在演艺圈里,人们喜欢把高明称作“高大人”,这是因为:一方面他在影视片中演的官儿多;另一方面是他为人谦逊、和蔼,受人尊敬。这位年过花甲的演员,虽然50岁时才闯入观众的视线,但因为在《孔繁森》、《秦始皇》、《闯关东》、《至高荣誉》和《和平年代》等多部影视剧中的出色表演,受到了观众的好评,赢得了华表奖、金鸡奖等多项大奖,并获得了国务院特殊津贴。  相似文献   

15.
张建安 《中外书摘》2007,(11):29-31
著名艺术家赵丹,解放前就是世人熟知的电影明星,他在《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影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深深地刻在人们心中。解放后,他所拍摄的《乌鸦与麻雀》,在周恩来的亲自提议下获金质奖章,以他为主角的《武训传》更是迅速风靡全国,引起热烈的反响。然而,随着毛泽东发动对《武训传》的大批判所导致的风云突变,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60年代,他的一首《赞歌》唱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在共和国60华诞之际,已年近八旬的他以新歌《再举金杯》为祖因献礼。他自筹资金,行程十余万里,  相似文献   

17.
张伍 《中外书摘》2007,(4):15-17
曾写过脍炙人口的《啼笑因缘》、《金粉世家》等小说的张恨水先生,是我国二三十年代多产的小说圣手,你可知道他还创作过描写战争题材的作品?  相似文献   

18.
青燕 《公关世界》2009,(6):8-11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其最负盛名的小说《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表达了对人生中“轻’’与‘‘重”问题的深刻思考:许多看似“轻”的东西(如爱情)事实上却成为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重。对于企业发展来讲,这同样是一个绕不开的难题,究竟什么才是企业发展中的不能承受之轻呢?  相似文献   

19.
清明将至,翻阅北京出版社1979年1月出版的《人民的悼念》摄影画册,发现书里有一幅标语照片似曾相识。该书前言说:“摄影画册——《人民的悼念》,真实地记录了在敬爱的周总理逝世后,人民对他的深切悼念和由此而爆发的‘四·五’革命运动。”那幅照片里的标语内容为:“必须清算。四人帮’在天安门事件中血腥镇压悼念周总理的革命群众的反革命滔天罪行!!  相似文献   

20.
作家洪峰乞讨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我到他博客上翻了翻,发现他已自称老汉。这个词让我愣了半天。洪峰是我的校友,1993年我刚上大学的时候,他正因《苦界》一书被媒体连篇累牍炒得火热。后来又读了他的《瀚海》《东八时区》《和平年代》等小说,佩服得不得了。那时他才三十多岁,文风强悍、恣肆,充满大伤悲,像阳光下定格的荆棘,字里字外洋溢着年轻人的蓬勃生机。我对他的理解,也定格在i十多岁,根本没意识到他会成为“老汉”,转眼间,他已人到半百,不是老汉是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