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生命之轻的首当其冲者 为摆脱饥寒而苦苦挣扎,乃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而温饱问题一朝解决,百无聊赖,堪称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一个社会中多数人解决了温饱,遭遇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在人类历史上,乃至生物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而一个社会中的一小撮人率先解决了温饱问题,则在人类文明的发端时期已经出现,那便是历史上的贵族们。他们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首当其冲者。他们的经验与教训值得今天正全面遭遇这一问题的当代人借鉴和反省。  相似文献   

2.
春的到来几乎是所有人的渴望,渴望的是一种温暖,一种缤纷,一种活力,一种对生命的期待和信任,那天凤凰卫视采访了一位香港的风水先生,他说每20年就是人生命运起伏的一个周期,2003年是低谷的极限,而2004年则是向上攀升的一个起点。到这里,我心里淌过一股暖流,好像一切的美好已经在眼前呈现。其实这和我信不信风水无关,人在很多时候都需要得到一些积极的暗示,它更像一种鼓励,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回望2003,的确有太多的不如人意,伊拉克战争,SARS病毒,众星陨落……太多的变故引发了我们对生命之脆弱的惋惜,对人类之渺小的慨叹,虽然正义还在和黑暗抗衡,即使病毒被我们瓦解,就算是明星的音容可以长存,但我们内心还是有了一些些忧虑与恐惧,于是,生命中最不能承受的“无望”就在时空中一点点蔓延,直到春的气息一丝丝的复苏……  相似文献   

3.
只有艺术地把握住了我们的心态,才能经营好我们的生命。生命是什么呢?有人说生命就是捧在手里的水,我们的十指无论怎样拼命地靠拢,水还是一点一滴地渗漏,这是挡不住的丧失。尽管听起来悲凉,但这的确是无法改变的规律,谁也拿它没办法。所以,我们要特别珍惜这生命之...  相似文献   

4.
青燕 《公关世界》2009,(6):8-11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其最负盛名的小说《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表达了对人生中“轻’’与‘‘重”问题的深刻思考:许多看似“轻”的东西(如爱情)事实上却成为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重。对于企业发展来讲,这同样是一个绕不开的难题,究竟什么才是企业发展中的不能承受之轻呢?  相似文献   

5.
既然生命需要激情,生活需要多彩,我们何妨——作为平平凡凡的个体,你、我、他的生活可能就是平平淡淡且周而复始的,长此以往,难免不觉乏味。如何步出这种境地,走向更广阔的明丽的天空呢?有一条小小的“妙计”不妨一试:认认真真地做一回集编、导、演于一身的“三栖明星”,大大方方地欣赏一下自己的“电影杰作”。因为生活需要情趣,生命需要激情。在平淡的生活中,饶有兴致、煞有办事地一手炮制几个小节目,这“作料”肯定会一石击水,那份惊喜妙不可言,让你回味无穷。寄给自己——当今社会通讯的发达导致了人们对信件的冷落,其实…  相似文献   

6.
自然界的动植物总是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成熟稳定和衰退死亡的生命过程。产品也一样,也要经历类似的过程,我们称之为产品生命周期(PLC)。在商业社会,产品提供商之间有了竞争,也就自然而然产生了品牌。而且,商业品牌从诞生、成长、成熟到衰退好像是一个自然进化的过程,可以这样说,品牌在商业社会中,也是有生命的。那么,如何看待和管理你的品牌生命周期,就需要我们理性地分析和研究了。  相似文献   

7.
Lethe 《女性大世界》2004,(12):138-141
在布拉格的街上游走,经过圆石铺就的马路、哥特式的建筑.弯弯曲曲的小巷,每一处都有许多故事。穿行在深街幽巷之中,我们似乎能感受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那种情调:没有毁灭性的战争和地震似的革命,有的只是淡淡的哀伤和无奈。  相似文献   

8.
2007年毕业后,我便进入某福利机构做社会工作,至今已两年有余。回首来时路,惊觉时间过得如此之快,而这700多个日子的社工经历给予我的极为丰富——我体验了平凡生活中真实的感动,承受了生命前20多年从未承受之重,也感悟了无常人生中淡定的平常。  相似文献   

9.
关于节日     
又是新年从童年时代起,记忆中就储满了各种关于节日的期盼和追念。节日意味着从大量乏味的课业中的解脱。节日意味着一贯节俭的父母的慷慨大度,意味着新衣服和许多的美味佳肴。节日意味着可以尽兴与伙伴嬉戏,直至夜深,可以充分眷顾被窝的温馨,直到近午。节日还意味着难得相聚的亲戚、朋友们喧闹一室,通宵达旦。生活中充满了太多太多的规则,我们承受着太多太多的限制。规则与限制把社会有效地组织成一个有序的系统,使之健康平稳地向前发展,却也因此扼杀了人类许多最深刻的生命冲动。为了生存,我们不得不接受那些被认为是基于规律、…  相似文献   

10.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爱文/秋荭图\马健丈夫,我决计与你离婚了。当我把这个决定告诉你时,你惊呆了,像不认识我似的木然地盯着我:“你为什么要这样?”我回答你:“为爱,为那牢笼般的爱……”你不懂,讷讷地说:“爱,爱有什么错?我,我爱你呀!”别说了,丈夫,你的爱...  相似文献   

11.
正如任何美好的乐章都有终了一样,死亡是生命历程的终结。讨论死亡,认识死亡,正视死亡,会使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生命。珍惜生命。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导刊》2012,(19):10-12
“你重要,因为你是你;你重要,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们必须关心生命的质量,一如我们关心生命的长度……”——于1967年开创了现代临终关怀体系的英国籍医师西西里-桑德斯曾说。尽管现代医学技术日益精进,但癌症发病率依然持续增长,且治愈率极低。许多晚期癌症患者承受着病痛以及面对死亡的恐惧带来的身心煎熬,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其生命质量受到极大的影响。同时,一人罹癌,整个家庭也会面临困境。有这样一种团队,它由医生、护士、社工和义工等跨专业力量组成,他们守护在生命的终点之前,全面照顾癌症患者及其家属在生理、情绪、社会和灵性层面的需求,切实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让晚期癌症患者有勇气、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段旅程。它就是宁养服务团队,社工是其中的核心成员之一。  相似文献   

13.
爱情是人生辛勤的果实,爱的浪漫需要用生命的激情去创造,在“围城”中我们需要———  相似文献   

14.
重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我再次感受到了米兰·昆德拉敏锐的洞察力,和蓬勃在其精神世界中那强健的生命力,尤其他关于人生“选择”的问题,值得我反复的细细的咀嚼、品味。  相似文献   

15.
矫健的身手、冷酷的表情、说变就变的容颜、使用各种匪夷所思的武器,这就是我们心目中间谍的形象。但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网络间谍不再需要化装。不再需要格斗训练。不再需要复杂的装备。不再需要承受昼伏夜出、上树攀房的风险。一台电脑和一根电话线,再加上他们魔鬼般的大脑,吞云吐雾间就可以将世界搅得天翻地覆。  相似文献   

16.
《资源与人居环境》2008,8(11):76-80
发生在四川汶川8.0级地震目前已经造成6万以上人员死亡,北川全城几乎完全被毁,80%的建筑倒塌。在震中的汶川地区,全部通信中断,灾难发生了24个小时之后人们还是无法与汶川取得任何联系,公路、桥梁完全损坏,天气恶劣暴雨发生,飞机无法空降,只能步行前进。在大自然的灾害面前,我们切实地体会到人是多么的渺小。灾难降到无辜的人们头上,他们是那么的悲惨,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了。所以,我们在经历了这场浩劫之后,应真真切切地从此次地灾中领会到自然界告诉人类的自然运行规律。大灾之后有必要将科学防震知识重申于众,这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会的。  相似文献   

17.
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但有些人却提前将它扼杀,他们通过自杀的方式,来逃避眼前的压力和困境。死,毕竟不是件容易的事,不到生命无以承受的时候,他们怎么会将这一步迈得如此坚决。然而,这一步又是可以规避的,因为决定走出这一步的不是我们的脚,而是我们的心。  相似文献   

18.
《上海科学生活》2002,(9):42-43
适当的压力是有好处的,它可以让我们成长,但如果超过了我们承受压力的极限,恐怕亚健康与抑郁症之类的疾病就离我们不远了。  相似文献   

19.
生老病死,是生物界的常态.作为高等生物的人类,因为有了精神意识,比其他生物享受了更多的幸福、欢欣和高品质的生活,但也正因如此,人类必须同时承受面对死亡的痛苦、悲哀和恐惧. 任何一个人,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无论平凡还是显赫,走到人生的某一个阶段,就不可避免地要直面"死亡"这个永恒的生命主题.相较于我们平时更为唏嘘的"飞来横祸"而亡,发现自己得了不可治愈的绝症,人生的沙漏行将流完,生命已开始进入倒计时的当事人眼睁睁地看着生命力从身体里一丝一丝地消逝而无能为力,其所遭受的身心折磨更能触动我们的神经.在这个时候,如果有一双温暖的手给他们饱受病魔蹂躏的身心以抚慰和关怀,让他们带着生命的尊严,在宁静与无憾中安然逝去,那将是一种幸福.1967年,英国医生桑德斯创办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医院,对垂危生命进行关怀和照护,将Hospice(临终关怀)的福音带给了千千万万的临终患者.  相似文献   

20.
科技装备抗震救灾显身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地震发生后,救援人员需要争分夺秒地进行救援,多出一秒就可能多拯救一个生命。此时,深埋在钢筋混凝土或楼板废墟下的人员,光靠人力不能满足救援的时间需求,需要出动一些高科技装备和军事装备,尽快确定生存人员的位置,尽量缩短救援时间,使得救援队伍能够拯救更多的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