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7年中秋节,68岁的上海老人张爱珍给儿子提了个特别的要求:中秋节不用送月饼了,买只鹩哥回来就行,省得儿女们走后没人说话。  相似文献   

2.
文阿姨一脸愁容,对着医生倒苦水。原来,文阿姨退休以前是单位的一把手,家里的顶梁柱,里里外外都处理得妥妥帖帖,可如今面对自己的八旬唠叨老妈,却束手无策,有时简直无奈到了崩溃的边缘!  相似文献   

3.
唠叨的父爱     
卫宣利 《当代老年》2010,(10):35-35
结婚后有了自己的小家。父亲很不习惯,他每天都要给我打好几个电话:你知道排骨怎么炖吗?豆角一定要炒熟了才能吃,不然会中毒;厨房的煤气关好了吗……  相似文献   

4.
虎子 《当代老年》2008,(10):12-12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话你一定听过,但你不一定能认同。 我家爷爷超级唠叨,他愈老愈爱说话,说的都是些琐碎而重复的事。大家只知道婆婆妈妈爱说话,曾几何时,唠叨叙事不再是女人的专利。爷爷在发现我们对他的话无动于衷后,他去挂了心理科,随着每周和医生、病友的见面,他好像找到了出口。  相似文献   

5.
王贞虎 《老年世界》2008,(23):28-28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话你一定听过,但你不一定能认同。我家爷爷超级唠叨,他愈老愈爱说话,说的都是些琐碎而重复的事。大家只知道婆婆妈妈爱说话,曾几何时,唠叨叙事不再是女人的专利。爷爷在发现我们对他的话无动于衷后,他去挂了心理科,随着每周和医生、病友的见面,他好像找到了出口。  相似文献   

6.
每天出门晨练时,老伴都像叮嘱小孩子似的没完没了地絮叨:过马路时小心点,看看有没有车;锻炼时别做剧烈活动,七老八十的小心伤筋动骨闪了腰……有一天终于忍受不了了.我于是不耐烦地顶撞道:“老太婆,饶了我吧——我都背下来了,路上再默诵几遍。保证忘不了。”老伴听了并不生气,还嗔怪道:“傻老头,我是为你好!”以后。她依然如故。  相似文献   

7.
钱先生:76岁的赵奶奶和儿子、儿媳住在一起。平时聊天时,我经常听到赵奶奶的儿子、儿媳抱怨:老太太整天唠叨,没完没了的,烦死人了!请问,对待爱唠叨的老年人,晚辈该如此应对或者排解呢?  相似文献   

8.
爱美丽 《女性天地》2006,(10):36-38
男人最讨厌女人唠叨,他们死活想不明白,女人怎么总是无休止地唠叨,翻来覆去地说同一件事情,而且一年365天天天如此。女人从来不觉得自己唠叨,她们觉得自己只是说了自己该说的话想说的话,之所以来来回回地说,是因为男人们从来没有听进去她们到底说了什么。于是,男人和女人的战争  相似文献   

9.
人老话多,总想对人倾吐,做儿女的一定要理解。小李对老爸老妈挺孝顺,经常回家跑前跑后,想的干的都很周到细致,左邻右舍看了也很羡慕,称赞他是个大孝子。然而,外人并不知道,大孝子也有不"孝"的地方,就是小李不爱听两位老人的唠叨。  相似文献   

10.
[典型案例]能把人逼疯的唠叨李建和吴芳结婚十年了。最近,吴芳辞职回家后就像变了一个人,嘴巴总是闲不住,喋喋不休说个不停,甚至还跟老公订下夜聊的规定。如果李建不跟她讲,她就又闹又吵。李建快崩溃了,他已经连续一周彻夜失眠,他觉得自己如果不离婚,两人只会一起走向毁灭。  相似文献   

11.
12.
来访者自述:(舒儿,35岁,公司会计)我出生在农村,父母都是当年下乡的知青。小时候,在那个小村庄,我是长得最漂亮、学习最好的姑娘。上大学后,当父母带着我再次回到城市的时候,我看到他们发自心底的喜悦。那时我就许下心愿.一定要把全家人迁回城市。  相似文献   

13.
时晶 《老人天地》2013,(9):46-46
随着人口老龄化,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危害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给病人造成深重的痛苦,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4.
唠叨当歌     
启慧 《当代老年》2006,(8):23-23
我的老伴过了六十岁以后,由过去随和温顺、少言寡语,变成脾气固执、唠唠叨叨了,而我又是一个争强好胜、个性倔强的人。老两口退休后经常吵吵闹闹,弄得面红耳赤……  相似文献   

15.
戴海 《老年人》2008,(10):7-7
那一年,亲戚家里办喜事,姨姨舅舅们围聚一桌,听新娘对着新郎唱情歌:“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留待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新娘唱得情真意切,新郎心里甜蜜蜜的,老人们也听得乐呵呵的。这是为老人一路走来的光景而歌,还是新人畅想未来的浪漫?  相似文献   

16.
听岳父唠叨     
岳父今年85岁高龄了,身体一向很硬朗。他老人家曾对我说:"女婿,不是向你夸海口,就我这身子骨,能活到九十九!"看他老人家那身板,我信。可是,去年11月份,岳父却一病不起,在病床上一躺就是10多天,时而清醒时而昏迷,医院都下了病危通知书。  相似文献   

17.
关邑 《老年世界》2006,(13):17-17
据《大河报》载,河南省中牟县九龙镇东贾村有一对相孺以沫几十年的“老鸳鸯”,男的82岁,叫路发牛,女的81岁.叫王老妮。两个儿子要均等地履行赡养义务,一家赡养父亲,一家赡养母亲。两位老人不愿分开,只好悄悄出走.在村外一个仅5平方米的机井房安身,机井房前用玉米秆搭了一个仅能容下一个人的窝棚。  相似文献   

18.
洪宇 《老人天地》2014,(5):49-49
您出行是否打不到车,去办事是否遇到脸难看、话难听,合法的权益受到侵害,家里的老物件坏了不知去哪里修配……本刊为此开设了"有事您说话"栏目,欢迎您把生活中的烦心事、急难事、困惑事,告诉我们,我们会记录您的想法,帮您搜寻相关信息,解惑答疑;或向有关部门反映,努力为您纾解烦忧;我们还希望广大读者集思广益,把自己解决类似问题的好办法、好经验讲出来,充分交流,共同努力解决您的难题。  相似文献   

19.
日本:提倡"一碗汤距离" 在精神赡养老人方面,日本有套独特的办法.许多日本老人选择与子女住在一起,因为日本有一种社会习俗,即,只有父母与已婚孩子共同生活才被认为是正常的、能给人以安宁的生活形态.即使老人与子女分开居住,为保证子女"常回家看看",日本提倡"一碗汤距离"原则,即父母和孩子两家之间的最佳距离是"煲好一碗汤送过去刚好不凉".新加坡:与父母同住有津贴 新加坡国会早在1995年就通过了《赡养父母法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赡养父母"立法的国家.为了弘扬孝道,新加坡政府出台了不少明显带倾向性的政策.  相似文献   

20.
人们都说,笑一笑、十年少,特别是老年人要养成笑口常开的开朗心情。可是我却要说,老人哭一哭,祸转福。我与老伴相依为命走过近50年,去年6月,老伴突然患了脑梗塞,一下子全家大乱。我从来没有看护病人的经验。平时我在家里浆洗、饮食、起居全都是老伴细心照料,她一病倒,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