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赛珍珠,因其"对于中国农民生活的丰富和真正史诗气概的描述,以及她自传性的杰作",成为第37位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她一生创作了大量小说和非小说的作品,其中大多以中国作为背景。赛珍珠最大的功绩就是很好的向西方介绍了中国文化,架起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其文学作品所传达的人道主义也为世人称道。虽然赛珍珠否认自己是一名人道主义者,然而她的作品中无一不包含着宣扬博爱、平等、自由、反战等人道主义主题。  相似文献   

2.
王雅琦 《老年世界》2013,(21):30-31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它的目标之一是让“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对老年人来说,就是让他们过上有尊严、有品质的晚年生活,共享最美夕阳。  相似文献   

3.
赵焰 《中外书摘》2010,(12):74-76
赛珍珠出生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州,父母都是传教士。赛珍珠三个月大的时候,父母就带着对一块陌生土地的美好愿望,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中国。他们视自己为无国界的人,是上帝的子民。到了中国之后,他们一直在镇江、南京、上海一带传教。打自小起,他们就在赛珍珠的籍贯一栏,填写了江苏镇江。  相似文献   

4.
1938年,美国女作家珍珠描写中国人纯朴内心世界的长篇小说《大地》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赛马珍珠1973年逝世进,尼克松总统题词赞扬她是“一座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赛珍珠的父亲赛祥1883年来到中国。1897年,即庐山大规模开发的第二年,赛马祥在庐山购地建造了别。赛珍珠从五岁起常来这栋另住。庐山的老人们至今还记行她在庐山的很多故事。据说赛珍珠与一对青年男女交往的故事,使赛珍珠后来萌发了写作《大地》一书的念头。1924年3月,在金陵大学任教的31岁的赛珍珠“请了长假来到庐山,修改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东风与回风》。赛珍珠人…  相似文献   

5.
朋友们常常诧异:“为什么你的状态总是这么好,无论是生活抑或工作?”我也会诧异地反问:“有吗?”某一刻,我突然明白,他们问话的背后是:你还在那么忙碌地工作,没感觉到该歇下来过退休生活了吗?说真的,要是别人不提醒,我从来也没想到自己的年龄,就像一个“无龄感”的人. 在国内生活,除了不能用GooGLE之外,我觉得最难逾越的障碍就是整个人际圈氛围,让我感到大家都过早放弃自己。就好像一起爬山,爬到一半,绝大多数人选择不再继续,有些干脆往山下走,而一个想继续往上的人,难免寂寥。  相似文献   

6.
逍遥 《金色年华》2014,(10):5-5
一个人的舞台即使很少有人给自己鼓掌,自己也要好好的活出自己。一个人活着就是为了好好的生活,生活就是为了好好的活着。干百年来,瓦古不变的就是生活。活着,就有生活。即使无人为自己喝彩,自己也是自己的观众,为自己喝彩,努力的创造出自己的一片蓝天。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确,人活着就是为了生活。可能活出自己的最后都成了有所作为的人物。人生本就是经历的过程,谁能活出自己并且能好好的生活着才是最战功的人士吧。  相似文献   

7.
眷眷祖国情     
人们对祖国的情和爱,因经历不同,感受各异。最能代表一个国家的莫过于国旗、国歌和母语。当中国游子飘洋过海,在异国他乡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时,眼睛一定会突然发亮,情不自禁地在内心呼喊:“啊,祖国,国旗!”几年前,我受命在太平洋一个小岛上开创和坚守祖国的外交阵地。小岛长不过27公里,宽不过一二百米,如同漂浮在浩瀚无垠的太平洋上的一片树叶。岛中间只有一条简易公路,路两旁点缀着岛民的小草房和高高的椰子树,树和草房之外就是一望无边的蔚蓝色大海。这里没有报纸,没有广播,更不用说电视。日复一日,月复一月,我一个人…  相似文献   

8.
赛珍珠是美国著名女作家,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她六岁就来到中国,在中国生活了三十七年之久,是个"中国通"。曾在金陵协和神学院和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今南京师大)执教。王莹原名喻志华,是20世纪30年代我国左翼影剧界的优秀演员。夏衍赞誉王莹"耽于阅读,好学深思,文思敏慧,行文细腻,叙事委婉多情"。赛珍珠1892年6月26日出生在美国,王莹1913年3月8日出生于安徽芜湖,她俩年龄相差二十余岁,但相知相交,关系密切。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称赞赛珍珠是"一座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这句话用来评价王莹,也是恰当的。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大概有两种,一种是"黄祸论",另一种是典型的中国女性形象。在赛珍珠之前,没有小说对中国形象进行过正面描写,赛珍珠开之先河。她因对中国农民生活的真实描写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本文则运用女权批评理论分析中国女性形象。赛珍珠笔下的女性多为沉默的女性。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大概有两种,一种是“黄祸论”,另一种是典型的中国女性形象。在赛珍珠之前,没有小说对中国形象进行过正面描写,赛珍珠开之先河。她因对中国农民生活的真实描写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本文则运用女权批评理论分析中国女性形象。赛珍珠笔下的女性多为沉默的女性。  相似文献   

11.
陈宇 《职业》2001,(4):1
在新世纪第一年的时候,我要摹仿着说一句马丁·路德·金(M.L.King)的名言:“Ihaveadream.”当然我毕竟不是金那样的伟人,我的梦也很简单,很世俗。那就是,在21世纪我梦想我的祖国成为世界技能强国。我心中也有一支自己的梦之队。那就是在5年、10年、15年或者20年之后,中国将拥有一支世界上最杰出、最优秀的生产人员和服务人员的大军。我们要有世界上技术水平最高的汽车、火箭、住房和抽水马桶的生产人员;我们要有世界上服务质量最好的客房、餐厅、美容、美发和家政的服务人员……有人说,都什么时代了…  相似文献   

12.
关于读书,一个人可以对别人提出的唯一指导就是不必听什么指导,你只要凭自已的天性、凭自己的头脑得出自己的结论就可以了。我觉得,只有你和我在这一点上意见一致,我才有权提出我的看法或者建议,而且你也不必受我的看法的束缚,以免影响你的独立性。因为,作为一个读者,独立性是最重要的品质;  相似文献   

13.
谈谈我的体育生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约翰 《职业》2001,(5):45-47
我上海圣约翰大学的毕业生,学理科,最后还学了一年医。在校时,我很爱好运动。我初来清华时(1914年)教化学,对体育也很关心,为此,常和校长周诒春谈进一步发展学校的体育运动。因为当时有一个实际问题,就是清华每年要送出100名学生到美国去,送出去的学生,总要像样一点,不能送去“东亚病夫”罢,因此学校才考虑除了让学生念书,给学生盖图书馆、盖大礼堂外,也要让学生搞好体育,给学生盖个体育馆等等。从我来说,我主要是考虑到祖国的荣誉问题,怕学生出国受欺侮,被人说中国人就是弱,就是东亚病夫。因此,我常向学生说,…  相似文献   

14.
圆子 《现代妇女》2008,(10):50-50
也许和许多女人一样,我最忍受不了的就是欺骗.但是.我怎么都没想到,我竟然在他当初编织的谎言和欺骗之中生活.一骗就是四年。我不能原谅这四年里他用那样变态的方式对我……我怎么也想不通自己为何这么傻。被一个有家男人欺骗了自己的青春和感情。  相似文献   

15.
退休回家抱孙子,这是中国大多数老年人的宿命。我也不例外。 宝贝孙子还不满两岁,儿子小两口就以工作忙为由把他撇给了我和老伴。从那以后,我们老两口的“中心工作”就是围着孙子转,以孙子的喜怒哀乐左右自己的生活。  相似文献   

16.
张小东 《现代妇女》2010,(6):127-129
每个人的生活需要,在职业需求上,主要体现在如何看待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就业问题的解决态度上。生活实践说明,一个人只要有职业理想的追求,生活的真、善、美才能通过劳动来实现,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全面发展水平,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在现实生活中,怎样才能满足自己对职业理想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探求,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以爱岗敬业的精神积极就业。  相似文献   

17.
咱们有些同胞看到美国好的一面,就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在美国生活。且不说中国人到美国签证不容易,就是有机会踏上了北美,活得也不可能像老美那么舒坦,尤其初来乍到时更是麻烦不少。——我所认识的中国人在美国的生存状态(Ⅰ)  相似文献   

18.
每个人都有梦想,每个民族也都有自己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当代大学生理应肩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  相似文献   

19.
刘元 《老人天地》2013,(12):42-43
听说现代意义上的文盲不再是指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不懂电脑脱离信息时代的人。 我,是个年逾花甲的退休老太太。既然有幸生活在网络时代,咱也不能太OUT了,于是我给自己起了个网名——笑笑小狐仙,从此混迹于网络世界。  相似文献   

20.
制造好心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再顺当的人生也有残缺。生活不会自己变得轻或重,灾难也不会因为你的祈祷或诅咒转弯改道。但是,你却有办法改变你的心请你的感受。如果不是硬与自己过不去,应当学会制造出一些好心情和好感受,并且可以说,制造好心情永远是创造美满人生的一大技法。不仅通上挫折和敬恼时需要,就是遇上单调和平淡也需要。””加条路上没坎坷,哪家没有一本难念的经?要钱有钱、要名有名、要尊敬有尊敬,照理是很幸福了,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一个画家说:“我总是想让自己的画上一层次,再上一层次,但常常苦无突破。自从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