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从挪威摆脱了长期统治她的丹麦统治以后,她的文学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特别是到了十九世纪下半叶,以易卜生的创作为代表的挪威文学一跃而在世界文坛上占有显赫的地位。挪威文学发展的这一巨大的质的变化,不仅为以后本国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也推动了世界文学的发展,特别是戏剧。因此,恩格斯在1890年给保尔·爱因斯特的信中写道:“最近二十年来,挪威经历了一种文学的繁荣,除了同时期的俄国以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比得上。”  相似文献   

2.
16岁时,我只身一人跑到北京。从给人家画广告牌到独立创作油画,一直到后来投身于影视制作,我在艺术圈转悠了十几年。那一年,我给新西兰一个电视台拍帆船的专题片。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帆船,我爬上了一条15米左右的挪威帆船。觉得帆船就好像一个家,什么东西都有,就像把一个房子压缩了。我接触了一位来自挪威的老航海家。老  相似文献   

3.
坚持科学唯物论与辩证法,是我们研究20世纪欧美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小克同志《也谈20世纪欧美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光明日报》87年4月7日第三版)一文,虽提出“应当把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方法)摆在首位”,但在上述基本原则问题上,严重悖离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文学批评是一门科学,是以文学现象为对象,以文学特点与规律的探讨为内容,推动文学欣赏,促进文学繁荣的科学。克文却以偏概全,把文学批评片面归结为一种有助  相似文献   

4.
<正> 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描写歌德的呢?恩格斯在《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一文中说:要用“美学和历史的观点”来衡量他,要“结合着他的整个时代、他的文学前辈和同代人来描写他”,“从他的发展上和结合着他的社会地位来描写他”。这里所说的两个“观点”和两个“描写”,实际上概括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标准、原则和方法。我们总观马克思、恩格斯有关歌德的论述(据笔者统计,他们在一百四十多篇[部]著作和书信中论及歌德),他们正是按照上述的标准、原则、方法,来评论歌德的。  相似文献   

5.
早在一八二七年,德国作家歌德说过:“诗是人类的共同财产”,“民族文学在现代算不了很大的一回事,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现在每个人都应该出力促使它早日来临.……碰到好的作品,只要它还有可取之处,就把它吸收过来.”二十年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从经济和市场的观点出发,又一次提出了“世界文学”的概念:“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文学形成一种世界的文学.”五四新文学是我们民族文学的新阶段,又是世界文学的组成部分.它广泛地吸收了外国作品的“可取之处”,作为我们民族的优秀的文化创造,丰富了世界文学的宝库.  相似文献   

6.
关于文学倾向性的论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恩格斯关于文学倾向性的论述,是马克思、恩格斯整个现实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恩格斯在致敏·考茨基和玛·哈克纳斯的信中曾指出:“我认为倾向应当从塌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地把它指点出来”,“作者的见解愈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愈好”。对于恩格斯这些为人们所熟知并经常引用的观点,应如何正确理解?周忠厚、蒋荫安同志在《正确理解恩格斯关于文学倾向性的论述》(以下简称《论述》)一文中,就其“是否揭示了文艺创作的一条普遍规律?恩格斯的观点是否适用于社会主义的文艺创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们的见解固然不乏精到之处,但有些似还可商榷。现略陈管  相似文献   

7.
1 挪威现行两种国语——“里克斯马尔语”(riksmal)和“尼一诺尔斯克语”(ny-norsk)。这种双语现象的产生,是有其政治、文化和历史原因的。十三世纪,挪威出现了历史上空前的繁荣。但十四世纪中叶,黑死病肆虐欧洲,挪威受过教育的人中,有2/3的人不幸丧生,挪威从此一蹶不振。1380年,弱小的挪威被迫与丹麦订立城下之盟,并逐渐沦为丹麦的附庸,直到1814年才获得自治。挪威与丹麦结盟前使用的是萨加语(saga)。这种语言词汇丰富,表现力强,语法结构比较严密。结盟后,由于丹麦语的影响,萨加语在百余年的时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音素的改变,缩写词的出现,语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两位导师,在他们论述文艺问题的五封信中不仅提出了表现工人阶级的斗争必须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美学思想,而且就如何创造“典型环境”,如何创造“典型人物”也都做了极其精辟的阐述。学习两位导师关于创造“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的论述,是我们进一步理解现实主义原则的一把钥匙,对于我们掌握典型化的方法、进一步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也是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的。那么,什么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典型环境”呢? 我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典型环境”必须是体现了时代本质真实的典型人物活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发展,法制文学成为文坛上一株盛开的奇葩。它不仅在法制宣传教育上起着巨大的作用,而且它的文学成就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对这一文学样式理论上的探讨也在逐步深入。本文对法制文学的繁荣情况、兴起原因、特点及创作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作初步剖析。 (一)处于空前繁荣状态的我国法制文学。 文学是生活的产儿。随着“四人帮”被粉碎,重建了安定团结的社会秩序,新时期十年间,我国进入了以法治国的正常轨道,从而也将法制问题“引入”了文学领域。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惊喜地看到:在千姿百态的文艺百花园中,绽开了一簇簇法制文学的新花。尽管人们对它还有不同的评说,但谁也无法掩盖她那夺目的光彩,谁也无法扼杀她那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品讲究含蓄,前人品评文学作品的高下时说:“文有三等:上焉藏锋不露,读之自有滋味;中焉步骤驰骋,飞沙走石;下焉用意庸长,专事造语。”(王构《修辞鉴衡》引《丽泽文说》)恩格斯在论文艺时也曾说过:“我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把它特别地指点出来。”(《恩格斯致敏·考茨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54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8月版)一般地说,在文艺作品中,作者的倾向愈含蓄,作品的效果就愈好。文学的高手就非常善于“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收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功效。  相似文献   

11.
“文学是人学”这个过去曾被当成修正主义批判的命题,随着“四人帮”的覆灭,冲破了他们制造的封建法西斯“禁欲主义”、“蒙昧主义”的罗网,又恢复了它的名誉和地位。四年来,我国文学事业的”复兴’、繁荣,愈来愈显示出了它的正确性。本来,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的文学,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而社会生活的主体是人,起着  相似文献   

12.
十九世纪后期,由于资产阶级学者保尔·巴尔特和德国社会民主党内“青年派”从各个方面歪曲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篡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当时德国的大学生中引起了极大的思想混乱。不少人写信向恩格斯请教,大学生博尔吉乌斯就是其中之一。恩格斯针对他提出的问题,在1894年1月25日的复信中,以丰富的历史材料和精深的理论分析,论述了经济关系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基础,并就伟大人物的出现和唯物史观的产生,进一步阐述了历史发展的经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这对于我们科学地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自觉地遵循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给查苏利奇四篇“复信草稿”的基本思想是:俄国公社的命运完全不是如民粹派领导人奢望的可以超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而事实上她已经深深地陷入了水村资本化的进程,要缩短它痛苦的路程,先决条件是俄国和欧洲革命的爆发,并能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果”.这一思想,实际上指出了“刚刚进入资本主义”的“落后国家”应如何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把握自己命运的问题.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这一重要思想进行了相当精辟的阐述.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文学的真实性是文学的基础和生命,那么,文学的典型性则是文学真实性的最高、最集中和最理想的体现。现实主义文学的美学价值主要蕴含在文学的典型性之中。巴尔扎克在理论上、创作实践上都严格遵循了这一真实性原则,从而对十九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与此同时,巴尔扎克关于文学典型性的理论和实践,同样在文学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巴尔扎克看来,社会生活现象是纷繁复杂的,作为社会的人的人性也是“千殊万类”的。“而艺术却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  相似文献   

15.
恩格斯在1888年4月给哈克纳斯写了一封信,就是著名的论现实主义的信,他在信里提出了现实主义的定义,即“现实主义是除了细节的真实之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大家都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对这个定义都很熟悉,不用多说,当然,在20世纪现代派文学迅速繁荣的情况下,这个定义也许可以进一步发展,不过这是另外的问题,我在这里要谈的是恩格斯的这个评价:“巴尔扎克,我认为比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一切左拉都要伟大得多的一个现实主义艺术家。”我以为在理解这句话的时候,有些问题应该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16.
在大众文化泛滥,文学边界扩张的文化环境中,“审美意识形态”论成为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文章剖析了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意识形态与“两个尺度”的内涵,认为“审美意识形态”论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文学观念的。在当前语境下,马舍雷和伊格尔顿的文学生产理论为我们研究文学意识形态的存在方式提供了有益的启迪。另外,“审美意识形态”论既有它的历史针对性,也有其当下的现实关怀,我们应当充分理解这一论题所蕴含的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基督教文化精神可以为当代中国文学的价值建构提供一种有效的参照。基督教文化不仅仅是“罪感”文化,更是“爱感”文化,它的“博爱”之情与“谦卑”之心有助于提供一种接近于文学本质的“博爱现实主义”;基督教文化是“普世”性文化,它的“普世观”有助于提供一种走出中西对峙模式、实现文化融合的依据和思路;基督教文化对弥漫全球的“后现代”思潮作出了神学回应,力倡一种“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有助于提供一种后现代主义发展的新向度;基督教文化不是律法性的“审判”文化而是恩典性的“赦罪”文化,它的宽恕与宽容有利于提供一种切实促进文学繁荣发展的宽容性批评原则。  相似文献   

18.
随着抗战文学的繁荣与工业合作运动的蓬勃发展,表现“工业合作运动”(简称“工合运动”)的文学应运而生。它以描写工合运动的生产、生活,歌颂“工合”精神为主要内容,塑造了一大批富有时代色彩的崭新工人形象,形成了格调激昂的美学风貌。“工合运动”文学结合了“工业”与“合作社”两种题材,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文学形态,其开拓性、先锋性不应被文学史所遗忘。  相似文献   

19.
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指出哈克奈斯的小说《城市姑娘》的不足之处是“还不是充分的现实主义的”。具体表现在:“您的人物,就他们本身而言,是够典型的;但是环绕着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也许就不是那样典型了”。对于恩格斯这段有关典型的精辟论述,历来理解不同,解释颇多。单就字面看,似乎前后文是矛盾的,前面说是典型的,而后面又说是不典型,到底人物是不是典型的呢?我认为要正确理解这段话,必须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现实主义的典型理论有一个较全面地认识和理解,片面、孤立的就某一段话的表面意思去认识复杂的典型问题,势必得不到正确的答案。众所周知,典型理论是现实主义文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谈现实主义原则时,就较全面、完整地表述过这个问题,它集中体现在恩格斯给敏·考茨基和  相似文献   

20.
“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试释──兼与胡义成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认为,“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长期以来,国内外研究者对恩格斯的这个定义见仁见智。其中比较接近恩格斯原意的,是德国学者瓦·图赫舍雷尔的看法,即“归根到底恩格斯的定义是,价值是由使用价值决定。”但是,他把这个“使用价值”解释为萨伊的“效用”则不妥。所谓“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其实质是商品的一般使用价值。近年来,国内比较有影响的种观点认为,恩格斯的定义是对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的“综合”。其实这是“误读”恩格斯的“生产费用”所造成的“误解”。恩格斯的价值理论与效用价值论虽然在某种意义上是相通的,但是,由于它克服了效用价值论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因而它的理论贡献是独特而巨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