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德春 《学术探索》2010,(1):133-140
东方朔以“平”为屈原之名。司马迁明确记载屈原名平,并有呼应。刘向明确记载屈原名平。王充认为屈原名平字原。王逸明确记载屈原名平,于此无刊刻传写错误。《文选》并非所有有字之作者均以字称,屈平即在有字不以字称而称名之列,《文选》五臣注空疏荒陋,不足为据。《卜居》、《渔父》开篇言“屈原既放”,篇中反复出现“屈原日”字样,此为屈原赋之文体性质所决定,此不能作为《卜居》、《渔父》非屈原所作之根据。《卜居》之作者为屈原,《卜居》当作于怀王十八年,具体时间当在该年屈原使齐之前,作地当为郢。《渔父》之作者为屈原,当作于屈原自沉前不久,作地当在江南。  相似文献   

2.
<正>峨眉山作为中国内地四大佛山之一,在中国汉地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从一个侧面形象而主动地反映了中国内地佛教文化、建筑和艺术的发展过程,而且还记录了汉族同各兄弟民族以及海外人士的友好往来.因此,峨眉山蜚声海内外,成为人们向往的佛教圣地.它在藏传佛教中亦有一定影响.一、峨眉山在藏传佛教中的称谓峨眉山在汉文典籍中有诸多各异的名称,如“《山海经》称它西皇人山,《三皇经》称作胜峰,佛经《楞严经》和《华严经》都叫它大光明山,西晋张华的《博物志》上称为牙门山.‘峨眉’之名,最早见于汉代的《益州记》,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蜀都赋》中,也有“带二江之以流,抗峨眉之重阻”的句子.①今天,以称峨眉山更能表达此山巍峨俊秀的姿态而变的家喻户晓.然而,峨眉山在藏传佛教中则称“挺拔屹立的大象之山”,简称“象山”.这一称谓与峨眉山佛教信仰的特点有一定的联系,但汉文史籍中没有任何记载.在藏文《赛马称王》②一书中认为峨眉山的形状像一头挺立的大象而得其名;另外一些藏文书籍中更进一步解释,峨眉山乃普贤菩萨之道场,此菩萨的坐骑为一头大象,故此山取名为大象山;在藏族民间将以上两种说法融为一体来叙述此山为何取名为大象山的种种理由,更为生动有理.由此可知,对峨眉山的称谓或描述是佛教  相似文献   

3.
<正> 安多藏区,指甘、青、川三省藏族聚居的大部地区。据有关资料载称,巴颜喀拉山东侧有阿钦雪山及多拉山,二山之名合并,称“阿多”。以当地藏语读之,音为“安多”。后来即沿称这一地域为安多藏区。拉卜楞寺,位于甘肃夏河,始建于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该寺规模宏大,属寺众多,以讲经持律谨严和拥有学识渊博的高僧而声名远播,是安多藏区最大的喇嘛教寺院,成为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之一。  相似文献   

4.
研究福建古代地方文学,首先要为“福建”正名。“福建”之名,自唐开元二十一年(733)设立“福建经略使”始,而元至正十六年(1356)才设立“福建省”。至于福建历史上相当于省级机构的首次建立,还可以上溯到南朝陈永定(557—559)年间设立的“闽州”。前此,现在福建的区域或属扬州,或属江州,或属东扬州。尽管如此,大致在现在福建这个区域内,那时也有独特的名称,它或称“七闽”,或称“闽中”,或称“闽越国”,或称“建安”,或“建安”、“晋安”并称,等。因此,本文所论述的福建古代地方文学,大  相似文献   

5.
略谈拉卜楞寺在安多藏区的地位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多藏区,指甘、青、川三省边境藏族聚居地区。据有关资料载称,巴颜喀拉山东侧有阿钦雪山及多拉山,二山之名合并,称“阿多”。以当地藏语读之,音为“安多”。久之即沿称这一带地域为安多藏区。拉卜楞寺,位于甘肃夏河,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一七一零)。该寺规模宏大,属寺众多,以讲经持律谨严和拥有学识渊博的高僧而声名远播,是安多藏区最大的喇嘛教寺院,并成为黄教六大寺之一。  相似文献   

6.
黄老君道家之学,与神仙家之言,相去亦远矣,而后世并为一谈,何也?曰:道家之学,讬诸黄帝,而老子传之,世遂以黄、老并称,方士崇奉黄帝,耳熟黄、老之名遂自附于老子耳。曷言乎道家之学,讬诸黄帝,而老子传之也?案老子书辞義最古,全书皆三四言均语,一也。间有散句,乃后来所加。书中但有牝牡雌雄字,无男女字,称名特异,二也?全书之義,女权皆优于男权,三也。此必非东周后人所能为。盖自古相传之辞,至老子  相似文献   

7.
叠字男名录     
余既成叠字女名录。近三百人未敢自信以急于刊布也。寻复不揣固陋。而谬为叠字男名。惟是男名少于女名。其多者为辽金元。尤多者为元史。译字不同。几使人把卷而莫分名氏。固读史者之障礙也。此录于历朝叠字男名外。而于元史之译名莫辨者。后有改译。必注其前译为何名。俾读者开卷而其名悉釐然不紊。于读史不无小补也。或曰何以不称双名而曰叠字乎。曰双名卽二名春秋讥二名且二名是二  相似文献   

8.
夫余名义,学术界聚讼已久,迄今为止,知有五说:其一,认为夫余是濊的徐读,“濊族之濊即夫余二字之合音”;其二,认为濊和夫余皆源于其族世居的乌裕尔河,夫余之称,因河得名;其三,认为夫余是炎帝族系中番与徐两支子族的融合体,夫为番转,余是徐的初文;其四,认为夫余为貊人余族,被燕击散而败走夫余山(今哈达岭),因山得名;其五,认为夫余国为东夷族中支名于的不组北迁所建可谓言人人殊莫衷是  相似文献   

9.
毛诗序略说     
西棠案:毛诗有大小序之别,先儒称之,又复强为之名,于是起讫,亦多自以意定,此当为说者一也。大小序之说者,昔贤论议尤歧,其立论之先后,及其是非之辨,樊然殽乱,郅不显憭,此当为说者二也。若毛序之伪、当别为条辨,兹亦略述之。作毛席序略说。毛诗之序,其作者非一人,故有大小之分,然有谓之小序、大序者,有谓之古序、续序者,有谓之前序、后序者,有谓之首序、下序者,复有以小序为大序,大序为小序者,综其名称,约有六说,共为八名。一、经典释文关睢序下云:旧说云:起此“关睢,后妃之德也。”至“用之邦国焉”,名关睢序,谓之小序。自“风风也”讫末,名为大序。沉重云:案郑诗谱意,大序是子夏作,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卜商意有不尽,毛更足成之。或云?小序是东海卫敬仲所作。今谓此序止是关睢之序,总论诗之网领,无大小之异。  相似文献   

10.
40嵩山     
嵩山除了是佛教名山,也是道教名山,《白虎通》谓“岳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日嵩高山”。道教称第六小洞天 名其岳神为中天王。山有七十二峰 嵩顶名为峻极峰。相传西晋道士鲍靓于元康二年(292年)曾登此山入石室得古《三皇文》。北魏寇谦之早年曾从成公兴入此山修道。  相似文献   

11.
校刊杂记     
扬州大学副教授,硕士郭明道在《社会科学家》2006年第二期发文《王氏父子的校勘学:思想,方法和成就》:"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校注群书,最称精善……郭沫若称:‘考证学中之白眉,博洽精审,至今尚无人能出其右者’……"例:《墨子.亲士》:"是故溪陕(狭)者速涸,逝浅者速竭。"引之案:"逝浅"二字,义不相属,"逝"为"游",俗书"游"作"遊",与"逝"相似而误,"遊"即"流"字也。……"流浅"与"溪陕(狭)"对文。  相似文献   

12.
<正> 《楚辞》最著名的代表作家是屈原和宋玉。屈原名平,字原,后世或称其名,或称其字。晋挚虞《文章流别论》:“前世为赋者,有孙卿、届原。”《周书·庾信传论》:“其后逐臣屈平,作《离骚》以叙志。”而以称其字更为通行。有时也简称其姓,或单称其名或字。又尊称之为“屈子”或“屈氏”。明何乔新《楚辞序》:“盖《三百篇》后,唯屈子之辞,最为近古”。明王世贞《王少泉集序》:“至十二国之风废,而屈氏始以骚振之。”屈原在《离骚》中曾以隐语的形式自言其名字:“名余日正则兮,字余日灵均。”洪兴祖《楚辞补注》:“正则以释名平之义,灵均以释字原之义。”后人亦称屈原日“正则”、“灵均”。唐贾岛《送郑长史之岭南》诗:“汨水斜阳岸,骚人正则祠。”清阮元《四六丛话后序》:“是唯楚国多才,灵均特起,赋继孙卿之后,词开宋玉之先。”屈原曾任楚怀王左徒,张守节正义:“盖今左右拾遗之类。”后因亦以“左徒”称指屈原。明王世贞《卢次楩集  相似文献   

13.
著名的国画大师张爱(字大千),又名季或称季爱,斋名大风堂。生于一八九九年,四川内江人,因嗜佛教有居士之称,为印光法师的弟子。他年轻时于沪拜名书画家曾龙髯、李梅庵为师,勤学苦练穷究画理。早年学山水多师于石涛诸家,人物则师于唐寅(伯虎)、陈老莲等。鸟虫花卉师于八大山人。他师古而不泥古,注重于“搜尽奇峰打草稿”足迹遍布三山五岳,一度与二兄善孖东渡日本学习工艺绘画,领略了朝鲜金刚山,日本富士山的风光。所以他的山水画融汇百家之法又偏重于写生,显的虎虎有生气,别具一格,三十岁时就在画坛独树一帜,有“南张(大千)北溥”(心畲)之称,三十七岁就任中央大学国画教授。一九三二年至一九三三年他的作品曾在欧洲展出,徐悲鸿评说:“大千代表山水作家,其清丽雅逸之笔,实  相似文献   

14.
反切是我国古代用两个字来拼合出另一字音的注音方法。唐以前称“反”,也写作“翻”,宋以后多称“切”。“反”、“切”是同义词,是拼合的意思。反切的原理和方法,前人均有说解。陈澧《切韵考》:“切语之法,以二字为一字之音,上字与所切之字双声,下字与所切之字迭韵;上字定清浊,下字定平上去入。”  相似文献   

15.
吴獬(1841——1918年),字凤笙,亦作凤孙。湖南临湘人。清光绪丙子科(1876年)亚元,即乡试第二名。己丑科(1889年)第十一名进士。著有《不易心堂集》。是清代著名学者、联家和诗人,载誉文坛,人称“奇才子”。至今湘北及鄂南民间,尚流传吴獬先生联话。借吴獬诞生一百五十周年之机,我重读了《不易心堂集》中联语,愿以所得,以飨同好。并作为纪念。  相似文献   

16.
用妇好墓出土器物的铭文为妇好正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起司母辛我们自然会想到司母戊大方鼎,不知何人命名为司母戊大方鼎,记得过去唐兰先生曾经指出它应是女后戊大方鼎,而不是司母戊大方鼎。197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出版了《殷墟妇好墓》,笔者用墓中出土的器物上的铭文来为妇好正名。 查后字和司字一正一反,在上古是可以通用的字,司母辛即女后辛,这里辛字是不容置疑的了,问题出在女后二字上。这里是女字而非母字,是一目了然的。古代以有无乳房为辨别母女二字的标志,这里女字显然并非母字。后字我们认为应为后字而非司字。如为司字,  相似文献   

17.
秦望山秦始皇望南海所登之山秦望山在今浙江杭州府城南一十二里高一百六十丈周迥百步許相傳秦始皇嘗豋此山以望南海故以秦望為名山之東南隸會稽 靈隱山杭州之靈隱山 靈隱山曰靈苑山一名仙居山亦名西山在今浙江杭州府城西十二里山上有寺名靈隱寺卽唐宋之問詠詩駱賓王續成處大涤山 餘杭之大滌山大滌山在今浙江杭州府餘杭縣城西南十八里高六百九十餘丈周迴五十里其山有仙芝異草人多不識  相似文献   

18.
一、“皇帝”称号的由来 “皇帝”二字最早見于尚書,呂刑称:“皇帝哀矝庶戮之不辜”,“皇帝清問下民”,郑注誤以皇帝为顓頊为帝堯,孟子赵注謂“帝为天”是对的。詩正月称:“有皇上帝”,皇矣称:“皇矣上帝”,毛溥訓皇为大。論語·堯曰称:“敢昭告于皇皇后帝”,集解引孔注訓皇皇为大。宗周鐘称:“唯皇上帝百神”,师詢簋称:“肆皇帝(毛公鼎  相似文献   

19.
荆蛮浅释     
荆蛮,据新《辞海》云:“即楚,周人敌视楚国的称呼。”新《辞源》云:“古代中原地区泛称江南楚地之民。”窃以为皆失之太简。考之史籍,似应有以下三种解释:(一)指楚。《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王子朝奔楚,而其告诸侯曰:‘兹不榖震盈播越,窜在荆蛮,未有攸底。”周人敌视楚国,称为蛮荆,《诗经·采芑》:“蠢尔蛮荆,大邦为仇。”《说苑·尊贤》:“救中国,攘戎狄,卒协荆蛮,以尊周室。”(二)古族名。《史记·吴太伯世家》:“荆蛮义之,纵而归之者千余家。”《史记索隐》云:“荆蛮,南夷之名。”《汉书》谓:“荆蛮之吴子寿梦,盛大称王。”荆蛮为吴越之地的古族称。而朱熹注《诗经·采芑》云:“荆蛮,荆州之蛮也。”为荆州之古族称。荆蛮为古代长江中下游之古民族。(三)指地域。(1)指吴越之地,《史记正义》在注释《史记·周本纪》:“古公有长子太伯奔荆蛮。”一段时说:“而亡荆蛮者,楚灭越,其地属楚,秦灭楚,其地属秦,秦讳楚,故曰荆。故通称吴越之地为荆。及北人书史云蛮,势之然也。”这里说明是长江下游的吴越之地的通称。(2)指长江中游江  相似文献   

20.
任二北传略     
一、生平简历及治学精神著名词曲学家、戏剧学家、敦煌学家任二北生于1897年6月1日,江苏扬州人。原名讷,字中敏,取《论语》“讷于言而敏于行”之意。早年治北宋词、北曲,笔名二北;后改治唐代音乐文艺,乃名半塘,意谓研究唐代韵文之半也。任出生于商人家庭,父亲名恭,字守谦。早年作过扬州盐商的“伙计”,稍有积蓄后,自营盐业。为扩展业务,举家迁往淮安,又搬家至沿淮重要商埠清江浦西坝集。母亲顾氏,扬州人,共生子、女十人。任二北行六,长兄任诚、二姐任华,均早亡,四姐、五姐、八妹、九妹、十弟均早夭,七弟任訚,二十多岁时病故,三姐任藻,年已九十多,住家扬州。任六岁时读私塾,后进入西坝集小学,1909年毕业。1912年暑期,考进常州第五中学,与瞿秋白、李子宽(《大公报》创办人之一)同班,因闹学潮,被开除学籍。1917年春季,进扬州第八中学,同年暑期取得中学毕业文凭。1915年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