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关于旅游圈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旅游圈一词在学术界的出现 ,已有较长时间 ,但尚未有人对其进行过理论性阐述。旅游圈是为了获得最佳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以旅游资源为核心组成的一定区域空间组织形式。分析旅游圈发展的必然性 ,总结它所具备的功能优势 ,提出具体运行操作措施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兰州大旅游圈的构建,应打造核心景区,带动支撑性景区,完善配套景区,丰富储备旅游景区。以一个旅游中心,两条发展轴,三个增长极,四个旅游协作区,九条精品旅游线路为方针。  相似文献   

3.
我国旅游业正在从景点竞争、路线竞争、城市竞争进入区域合作的新阶段。厦门、泉州、漳州三市旅游资源丰富,经济联系紧密,文化渊源深厚,旅游合作具有良好的基础。通过分析厦、泉、漳三地旅游合作的基础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了打造闽南金三角旅游圈的对策,促进闽南旅游业和经济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延安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大多规模小且较为分散。传统的旅游管理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旅游业发展潮流。鉴于此,延安有必要对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整合,从而构建一个以延安市区为核心,具备多元结构的共轭型复合旅游圈。在管理上可采用以人文关怀和开放性为特征的社区化管理模式,以此推动旅游业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5.
"三月三,龙拜山",是流传在南宁环大明山地区的民间歌谣,记录了当地壮族人每年农历三月三上山扫墓的习俗,也是环大明山龙母文化的真实反映.环大明山龙母文化蕴含母仪龙德、中华孝道等民族精神内核,与骆越族群稻作生产的水环境融合共生,与武鸣"壮族三月三"是高度融合的文化整体.基于环大明山龙母文化的独特价值,建议以"壮族三月三"为纽带,以龙母文化为核心,以西江、珠江水系为导向,打造环大明山文化旅游圈,助推南宁市塑造首府城市文化旅游新形象,促进区域文化旅游合作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6.
基于区域旅游合作的大背景,从中原旅游圈概念界定入手,根据河南省主要旅游资源的分布情况以及地域交通相连情况等,认为中原旅游圈应是以郑州为中心,并涵盖豫中、豫西北11个地级市的多类型旅游资源。中原旅游圈得益于资源-差异、产品-市场、中心-区域、共生-协调等动力机制的持续推动,经历了从点均衡、单极核、双极核到双极核与圈层均衡发展等多个空间演化阶段,呈现出较为稳定的发展格局。中原旅游圈未来发展需要在推进郑(汴)-洛双核心结构、极化与均衡协同、品牌稳定与统一、延伸产业链条、构建智慧旅游网络服务平台等方面重点努力。  相似文献   

7.
构建国际旅游圈必须具备国际关系、地缘环境、城市集群、旅游资源、地域文化、交通区位六大基本要素条件。中哈两国共建世界级哈萨克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圈,是两国为了获得最佳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以旅游资源为核心组成的两国连片的国际旅游协作区域,是各种要素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国际性区域空间旅游组织形式。范围包括中国新疆的北部和东部地区、哈萨克斯坦的东部和中部地区。这一区域具有良好的国际环境和旅游经济基础、特殊的地缘和交通区位、丰富的旅游和人文资源、合理的城市集群和旅游基础条件等优势条件。中哈两国共建哈萨克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圈,既是两国共建旅游强国的需要,也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8.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人民生活最富裕的经济区域。文章在分析苏北地区融入长三角旅游圈的条件基础上,进而提出了五种融入模式,也是苏北地区参与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的路径,最后文章从制度层面分析了融入的协调机制,力求从深层次探讨苏北地区融入长三角旅游圈的保障举措。  相似文献   

9.
对环太湖旅游圈推进一体化进程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太湖旅游圈应加强区域合作,坚持从整体上保护太湖。开发环太湖旅游圈,应当从旅游业的经营规律和特点出发,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充分发挥各地区旅游的优势、特色,精心组织旅游线路和产品组合,共享客源市场,逐步把环太湖地区建设成为国际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从而达到各环湖省市旅游协调发展和谐共生的战略目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旅游的地域竞争,在经历了景点竞争、线路竞争、城市竞争三个阶段后,已经开始进入到它的第四个阶段,即区域协同与跨区域竞争的新时代。面对我国旅游地域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山东省城市发展的战略规划,构建济南省会城市群旅游圈势在必行。根据旅游圈相关理论,济南省会城市群旅游圈包括九个城市,基于交通位置紧密、旅游资源丰富、中心城市突出等因素有较强的可行性。济南省会城市群旅游圈的发展应选择"点-轴-圈"空间结构模式,包含三级旅游中心、三级轴线和内外两圈层,内圈设有三级结构体系并有各自的旅游发展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1.
西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北地区历史悠久 ,旅游资源丰富 ,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目前西部大开发又为西北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西北地区已初步建成了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体系 ,其前景十分广阔。但开发西北旅游资源仍存在着制度、管理、结构、投资和人力资源等障碍因素 ,开发西北旅游资源应按市场原则配置、走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并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2.
影视旅游作为影视产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产物,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它的快速发展将产生巨大的联动效应.阐述了影视旅游的概念,论述了发展影视旅游的必要性,并通过分析西北五省影视旅游的发展现状,指出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西北地区影视旅游健康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旅游是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域旅游现象和重要的旅游业态,是民族地区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的产业支撑.检讨了学术界对我国西北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研究,对单一经济价值导向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研究和产业运行模式进行了反思,以我国西北民族地区为例提出了构建以多元价值为基础的西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基本思路和框架,研究了多元目标价值导向的西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理论意义与产业价值.  相似文献   

14.
黎德扬先生文集《谷雨沉思》既是先生个体的生活体验与文化感悟,又表现着当代中国普遍性的历史经验与哲学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5.
当前,西北地区形成了四个城市聚集区和两个城市链,它们的空间分布特征为空间布局形态多样性;受平原、绿洲和河谷等地理因素影响大;受主要交通干线影响突出;资源影响显著。当前,西北地区的城市聚集区(城市链)的空间分布正处在不断演进的过程中,总体走向是:逐渐由当前的城市聚集区演化为严格意义上的城市群或城市连绵带。具体到各个城市聚集区(城市链),由于情况各不相同,它们的空间演进态势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16.
西北地区是我国马铃薯的主产区,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对地区经济及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中亚国家与我国西北地区毗邻,被称为“第二面包”的马铃薯在中亚国家有较大市场需求,发展潜力巨大。“一带一路”战略为西北地区马铃薯出口中亚国家搭建了较好的平台,西北地区可利用其先天性的地理位置优势、出口成本优势和技术优势等向中亚国家出口马铃薯产品。除了稳定传统鲜薯产品出口优势之外,西北地区还应通过境外投资、技术援助等方式带动马铃薯加工品、种薯及马铃薯附加产品的出口。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力资源配置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对人力资源投资效益及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国人力资源配置机制的演变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三个阶段。我国现行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人力资源市场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没有真正到位 ;人力资源市场地域分割、条块分割严重 ;人力资源市场供需矛盾突出等。我们应从构建人力资源市场供给机制 ,实现人力资源供给主体化 ;改革人力资源需求机制 ,实现人力资源需求主体法人化 ;减少人力资源供需矛盾 ,避免人力资源闲置浪费等几方面改革与完善中国人力资源配置机制。  相似文献   

18.
抓住机遇 加快发展—论西部大开发中的宁夏旅游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夏应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将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行培育.宁夏的旅游资源品位较高,区位条件一般,区域经济背景较差,最大的优势是资源,而经济落后、观念陈旧、旅游服务条件差则是劣势.宁夏要发展旅游业,应加大旅游业专门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的力度,进一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接待能力.  相似文献   

19.
传统村落是旅游客源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部地区是我国传统村落较为集中的区域。通过在长沙、南昌进行传统村落旅游问卷调查,试图了解当地居民传统村落的旅游偏好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传统村落的旅游客源市场是以18~40岁的中青年以及大专和本科学历人群为主;年龄越大,旅游意愿越低;行政机关、企业单位和学生的旅游意愿最强烈;云南、贵州成为中部地区居民传统村落旅游的首选目的地;亲友自驾游、个人自由行是传统村落旅游的重要出行方式;中部地区居民最喜欢品尝富有当地特色的传统美食,住宿最青睐家庭旅馆。提出了中部地区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建议,期望能为中部地区传统村落的旅游资源开发和市场拓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马士奎 《东方论坛》2010,(3):33-37,43
对外翻译行为的主要意图是在异文化中塑造出本文化的自我形象。这种翻译形式在大多数国家都得不到重视。但在中国,较长时间内,对外翻译一直是文化输出和对外宣传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