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政府为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提供担保是政府对住房和住房金融市场进行间接干预和调节、保障中低收入者住房权利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在于以政府信用增强、补充和提升中低收入者的信用,改善和调节住房金融市场的交易条件,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向中低收入者发放高比例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发展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政策性担保,应高度重视和防范住房市场本身的风险、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和贷款人的道德风险。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民银行最近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重点支持中低收入家庭购买住房,并对一些房贷进行了政策性限制。 央行要求,为减轻借款人不必要的利息负担,商业银行只能对购买主体结构已封顶住房的个人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对借款人申请个人住房贷款购买第一套自住住房的,首付款比例仍执行20%的规定;对购买第二  相似文献   

3.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迅速扩张,得益于房地产贷款是建立在房地产抵押担保的基础之上,房地产抵押为住房抵押贷款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其次房地产信贷的利润和质量相对于其他贷款要高。然而,随着个人住房贷款余额的不断增长,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也在不断累积。利用银行违约率微观数据并采用Logit模型对我国住房抵押贷款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个体学历变量、年收入变量、购买房屋总价等因素对贷款人违约率具有很大的影响。相应的政策建议:尽快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管理评估体系;大力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管理水平;稳步推进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改革等。  相似文献   

4.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保险自1992年房地产市场启动以来获得迅速的发展。可以说,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住房抵押贷款保险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我国住房抵押贷款保险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住房抵押贷款保险仍需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透析现阶段我国住房抵押贷款保险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保险自1992年房地产市场启动以来获得迅速的发展.可以说,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住房抵押贷款保险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我国住房抵押贷款保险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住房抵押贷款保险仍需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时下,个人购房已成为社会一大热点。居民购房除了动用历年的积蓄,购房资金不足部分一般都首先申请“个人住房公积金抵押贷款”,仍不足部分则再申请“银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解决。应该说,目前运用此种“个人住房公积金抵押贷款”+“银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组合贷款”来按揭购房已是最通常最普遍的贷款方式,因它比较符合现实又较为合理,毕竟每户家庭可以计贷的个人住房公积金额度不会很多,若全部向银行  相似文献   

7.
国际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防范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玮 《东岳论丛》2006,27(2):78-80
1992年中国建设银行发放了我国第一笔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从此,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逐渐成为人们购房融资的主要方式,其业务规模在我国快速扩大。到2002年底,我国商业银行发放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余额已超过8200亿元,并且仍以40—50%的年增长率快速增长。随着贷款规模的不断扩大,由于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发展不成熟而引起的违约风险也在增大,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不良率不断攀升,违约风险的控制与防范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在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开展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业务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其业务发展已十分成熟。借鉴国际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的防范经验,对我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防范和业务发展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铁岗 《东岳论丛》2002,23(3):39-41
房地产抵押贷款担保是房地产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我国房地产抵押贷款担保体系应由两部分组成 ,即政府抵押贷款担保保险体系和社会抵押贷款担保保险体系  相似文献   

9.
浅析我国住房抵押贷款中的提前还款风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房地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人们的居住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尤其是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政策的实行对提高我国居民住房自有率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人们通过按揭的形式提高了自身的支付能力,同时也扩大了住房的有效需求,活跃了房地产市场。特别是在近几年,政府着力把住宅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门槛也越来越低(如贷款利率调低、贷款年限延长、贷款成数提高)。但是,随着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规模的扩大,商业银行在该项业务中的风险也日益凸显。在住房抵押贷款业务中,…  相似文献   

10.
个人住房贷款是指对个人发放的用于购买、建造和修维自住住房的贷款。人民银行最近出台了《商业银行自(?)住房贷款管理暂行规定》,明确提出,申请个人住房贷款的借款人应其备以下条件:具有合法的身份证件和居留证件;具有固定的职业和稳定的收入;信用良好,确有偿还贷款本息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住房抵押贷款的提前还款额在逐渐增加,提前还款行为之所以广受关注,是因为它直接影响住房抵押贷款现金流的变化,从而改变着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价值。因此,构建我国借款人提前还款分析模型,为以后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定价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林业生产快速发展,营林者积极性空前高涨.然而,由于受集体林权资产特殊抵押品特性、借款人实力单薄、贷款人缺乏激励、相关政策法规不配套等因素的制约,集体林权抵押贷款业务还不能满足林业发展的要求.促进集体林权抵押贷款健康发展的对策:完善集体林权抵押贷款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加强金融机构的改革和业务创新;提高借款人资信水平;科学、公正地评估林权价值;疏通林权抵押物变现渠道,消除抵押物变现的制度瓶颈等.  相似文献   

13.
生命周期理论与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方式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通过运用生命周期理论,针对不同层次消费者的行为特征,设计并实施灵活多样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方式,完善抵押贷款机制,最终使贷款对个人住房消费起到强有力的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家庭科技》2002,(1):38
建设银行最近出台新的《个人住房贷款办法》,再度放宽了个人申请住房贷款的条件与范围。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贷款用途方面。由原来的只限于个人购买自用住房,扩大到个人“在中国境内城镇购买、建造、大修各类住房”。对借款人自筹资金要求方面,原来要求借款人在建设银行有不低于购房资金30%的存款,现在要求借款人有所购(建造、大修)住房全部价款的20%以上的自筹资金,并保证用于支付其所购(建造、大修)住房的首付款。  相似文献   

15.
在住房反向抵押贷款静态精算定价模型基础上,构建基于利率、房价和寿命三因素波动的动态定价模型,并采集2005年7月到2010年12月的全国二手住宅价格月度指数,对我国房价波动进行动态模拟,结果显示,借款人可获得的贷款数额与申请年龄成反向关系,与房产价值成正比;定价结果对贷款利率变动和房产折旧率变动的敏感度较高,对费用率的变动最不敏感.  相似文献   

16.
房地产业能否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能否成为支柱产业,关键在于住房消费热点能否尽快形成。而住房消费热点难以形成的症结主要在于高房价和居民的低收入。从世界各国房地产业和住宅商品化的发展过程看,在解决这一矛盾的众多对策中,最为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实行房地产抵押贷款。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是提高居民住房购买力,将房价和居民收入连接起来的有效途径。建设部部长侯捷一再强调,应积极发展住宅金融,把发展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放到重要位置。我国自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以其财政收入和政府信誉为商业银行提供了隐性保险。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对外开放,存在的隐患日益突出,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呼声日隆。本文对我国存款保险的现状、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渐进改革的过程中,政府为了控制金融资源而对国有金融机构提供了国家信用担保的“隐性存款保险”。随着改革进程的逐步推进,政府有意用更加符合市场原则的显性存款保险取代政府隐性保险,但从1993年提出直到最近才有实质性的进展。从隐性保险到显性保险的转变,是一幅极具中国特色的金融制度变迁景象。分析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可更好地为实施相关的政策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人民银行总行最近决定扩大银行按揭范围,除别墅、高级公寓、楼堂馆所以外,所有的普通住房都可以由各家银行提供按揭(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而原来  相似文献   

20.
住房抵押贷款是家庭获得住房的关键资金来源,也是银行资产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现有文献表明借款人特征影响贷款风险,但未深入研究教育背景对房贷发放及其风险的影响。使用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中国某城市住房公积金贷款数据,基于借款人的违约成本和金融分析能力,考察其学历差异影响房贷发放及其风险的机制。实证研究发现,相比于低学历借款人,高学历借款人具有更高的贷款量、更低的提前还款和违约风险,表明高学历有利于降低房贷风险;相比于低学历借款人,高学历借款人在债务支付困难和违约成本上升时违约风险更低,在权益为正和贷款利率上升时提前还款风险更高,表明高学历借款人有更高的违约成本和更强的金融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