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节日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大题材。七夕是我国古代的重要节日之一 ,历代吟咏七夕的诗作很多。七夕节源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 ,又与中国早期的天文学知识和天体观念密切相关。伴随着乞巧、曝衣等风俗 ,汉代时七夕节大致形成。六朝时始出现大量吟咏七夕的诗歌 ,至唐宋发展到辉煌时期 ,诗作众多 ,主题多元化。至现代社会 ,七夕作为节日虽已不再流行 ,但七夕诗歌仍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和不朽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高杨 《社区》2008,(2):29-30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在中国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道德风尚和价值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因此千百年来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我国古代春节之灶祭、元宵的节俗演变梳理,呈现出女性地位在其历时演变中一消一长的动态变化,男性地位则相应呈现出一长一消的对应平衡.这种性别的平衡性表现了社会性别结构与反结构之间的逆转变化、神圣仪式与世俗节庆之间的并行不悖,以及两性此消彼长、平衡互补的阴阳哲学观,并最终以节日这一文化规制体系保证其实施和完成.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先民为自己的生命节序所设定的一系列过渡点,在这些过渡节点中,奇数重叠节日的布局最为明显.奇数重叠节日于新年节日中从初一到初七的小循环及至全年节日之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至九月九的展开,与中国传统学术之"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的宇宙象数生成思想有着某种神秘的一致.人们通过奇数重叠节日来模拟天地化生万物以至于人的过程,并年复一年地体悟着生命由"再生"的准备向回归、新生、繁衍、成长、婚配和欣然于老成过渡,完善着生命演进的心绪,引导生命走向终极的平和.  相似文献   

5.
春节,俗称大年初一,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传统的庆祝活动通常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正月初一前祭祖、扫尘;除夕要贴门神、贴春联、吃饺子、放鞭炮、“守岁”;正月初一,晚辈向长辈拜年,然后到亲友家贺年。节日中还有给孩子压岁钱、舞狮子、耍  相似文献   

6.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盛大的综合性民间节日,民间关于“年节”的传说尤为丰富。《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的十个“年”之传说,从时间和仪式来看,均包含着诸多的传统习俗及其民族的信仰内涵。  相似文献   

7.
郑晓璐 《社区》2010,(6):41-42
元宵节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人们吃元宵、赏灯、猜灯谜,以示祝贺。这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明朝钱塘瞿佑《双头牡丹灯记》:“每岁元夕,于明州张灯五夜。倾城士女,皆得纵观。”在这一天,人们要吃元宵,闹灯会,猜灯谜,提灯笼,许多地方还有放天灯的习俗,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盛大节日之一。  相似文献   

8.
“多少年了,今年过这个年最像过年。”一位北京市民这句绕口令般的感慨代表了无数人的心声。看着五光十色的烟花,听着震耳欲聋的爆竹,人们感到,春节这个中国特有的古老节日正在向传统回归。中国的春节文化也在打动着世界。迎接农历新年的活动在海外一年比一年火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着“过年”,今年更有多国政府首脑出面,高规格地向世界华人拜年。人们日益将春节看作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文化遗产之一,它蕴含的传统价值是人类文明宝贵的精神财富。有专家提出,应该对春节的精神内涵进行挖掘、整理、包装,使之成为世界文化品牌。大年初一,数…  相似文献   

9.
节日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不同层次上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历史渊源以及各种传统文化现象。普米族的节日文化活动,具有自己独特的进程方式和深层次的内涵。 1 普米族的节日文化活动,按年历顺序,有以下几种: (1) 吾昔。“吾”意为年,“昔”意为新,即新年之意,俗称“小过年”或“普米年”。“吾昔”的时间不同于其它民族,大部分普米人在每年的农历腊月初七晚上吃年饭,欢度新年第一天的到来。这是因为,远古的时候,普米  相似文献   

10.
百科瞭望     
我国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民族大家庭,人们的春节习俗除以汉族为主的一些传统习俗外,各族还有许多不尽相同的习俗。白族春节是白族人民最重视的节日。为了过好春节,在外的人都要赶回家。长辈回家看儿孙,儿孙回家拜长辈。初一,鸡未鸣,人们就开门放鞭炮、挑新水,往家畜头上贴红纸。这天,除未婚女孩外,人们都不拜年不串门,并禁用刀、剪、斧等铁器。早饭一律吃素。初二至初五,人们走亲访友,互祝新年快乐。东乡族节日期间,要开展一种传统的娱乐活动:当尕达至拿杜。“当尕达至拿杜”,即“打土仗”。村与村约好,男女老少齐上阵,…  相似文献   

11.
夏历六月初六,是布依族传统节日中最隆重的节日,汉语俗称“六月六”,布依语称“金索厄”,意为“六月节”。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载体,透过民族节日文化表象,常常可以窥见民族文化的底层意蕴。布依族“六月六”节来源很古,千百年来,它积淀了布依族历史文化的诸多层面,蕴涵着布依族古代丰厚的文化内容,对布依族的民族心里曾产生过深刻影响,因此探讨它的来源,对考察布依族文化的历史渊源是有实际意义的。布依族“六月六”节的来源怎样呢?本文试对这个问题作一粗略探讨,以就教于方家。一布依族“六月六”节主要是一个祭祀性节日。…  相似文献   

12.
“节”观念起源于春秋,形成于战国末期,盛行于两汉。其内涵在先秦两汉之间有着重要的转型,具体表现在:起源于春秋、形成于战国末期的“士节”强调士对当时贵族阶层的个体效忠,至两汉则转变为对国家效忠的“臣节”,进而拓展成为女性效忠丈夫及彰显于社会的“女节”。至此,“节”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一个重要而多元的社会伦理范畴,与“忠”“孝”“义”等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的价值取向与思维模式,并对维护中国古代社会的统治秩序起到了强有力的维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从步入现代民族国家的时候就引出在一个日历年里有两个新年庆典的问题。新的公历元旦与废弃的夏历元旦(春节)一直处在现代与传统、西方与本土、官方与民间的文化纠葛之中。在学术表述中,元旦和春节总是被看作分开的甚至对立、冲突的两个节日。从过渡礼仪的理论来看,从人们的生活经验来看,不管多少仪式,“过年”应该只是一个过渡礼仪。本文探讨如何把元旦与春节纳入一个关于年的过渡礼仪来认知,并在此基础上讨论这种对文化因素多来源的新年庆典进行再结构化的知识生产的社会意涵。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村》2009,(9):20-23
在北京,中秋是仅次于春节的大节。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中秋节又名“八月节”、“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会”、“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团圆节”……从它众多的名目,便知道这个节日的重要性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15.
七夕节的习俗和传说都是由中国传到日本的,今天的七夕节已经成为日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尽管起源于中国,日本的七夕传说却有着自己的特点。通过对中国和日本的七夕神话不同之处的比较,剖析其产生的不同原因,可以找出其所蕴含的不同的文化特性和民族心理。  相似文献   

16.
这是温州春节中的一个特别群体——外地来温务工的“留守妹”。她们是21世纪的新温州人,但她们比温州人还温州人,为了让温州市民能过上一个愉快欢乐的新年,毅然放弃了回老家与亲人团聚的机会,坚守岗位,坚守在温州,给温州市民们,送来温暖,送来微笑。2005年1月28日,鸡年最后一天下午,当人们都急匆匆地回家过除夕时,在温州的大街小巷,仍有一群“留守妹”在坚守着岗位。  相似文献   

17.
元宵节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人们吃元宵、赏灯、猜灯谜,以示祝贺。这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明朝钱塘瞿佑《双头牡丹灯记》:每岁元夕,于明州张灯五夜。倾城士  相似文献   

18.
冯永兰 《老友》2015,(2):53
新加坡人把春节叫华人新年,英文叫Chinese New Year,以示区分New Year(元旦)和马来人的新年。虽说春节的公共假期是初一和初二,但大多数新加坡的公司和政府机构都会在大年三十的下午就开始放假,让大家回去准备除夕的团圆饭。当地的菜市场在腊月二十九那天通宵营业,供大家购买年货,到了三十下午,就基本上关门了。除了少数几家大的商店和马来人或印度人开的商店外,一般的商店在初一、初二这两天都会关门,老板和店员都  相似文献   

19.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七夕文学作品中以“乞巧”为主题的所占不少,但其中以柳宗元《乞巧文》开创的“反乞巧”的主题,在七夕文学中也形成一个独特的系列。它们以七夕“乞巧”风俗为基础,批判世间的种种诡诈机巧,同时也与古代文人士大夫怀才不遇、官场失意的心理更加契合,衍生了一系列独特而又主题相同的七夕“乞巧”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20.
燕子 《中国农村》2009,(12):32-35
12月的冬天是一个慵懒的结束,也是一个热闹的开始,不同宗教、不同民族的人都在同一时间迎接新年的钟声。这是一个属于家庭、也属于社交的节日,家人团聚、朋友出游,一个充满欢笑的新年假期即将到来。从北极圈到赤道,每个国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敲响新年的钟声,各种名目的庆典活动、花样西出的购物节,让12月的冬天不会寒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