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曹伟明在《探索与争鸣》2004年第11期撰文认为,先进的文化理念,是建设城市化的精神支柱,城市化的灵魂,城市化的精髓。因此,国际大都市城市化建设,一定要用先进文化业支撑和保证。只有文化理念的先进,才能保证城市化有建设的先进;只有文化实力的增强,才能促进城市化进程中经济实力的增强;只有先进文化的繁荣,才能造就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只有实现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才能使城市现代化富有生气和活力。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开封市的文化底蕴要体现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城市化的发展,在建设和丰富社区物质文明的同时,应当努力推进社区…  相似文献   

2.
全球交往的扩大,以及世界的城市化运动,为中国城市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保持中国民族文化的生命和色彩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和变革,建设与社会现代化相容、面向世界而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新文化,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西方对20世纪上半期中国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的直接研究、整体研究很少,其相关性研究散见于其他专题研究之中。分析西方与此关联的论著,可以看到20世纪上半期中国城市数量与城市人口在不断增加,城市内部的现代性在逐渐扩散。然而与此同时,也能感知到在这一过程中,人口城市化所带来的城市病以及城市现代化发展的不足。总体看来,20世纪上半期中国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的发展都是非常有限的。  相似文献   

4.
社会发展的现代化标志之一是城市化,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着严重的城市文化发育的贫血和文化塑造的缺失。解决的思路是在发展中力求个性化的创新,突出城市的文化特色。包括完善文化硬件设施,营造城市文化节日,健全城市文化机制,重建城市理念,珍视城市历史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5.
随着低碳观念的深入,低碳城市建设逐渐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尽管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地域空间结构、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发达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低碳发展政策和实践为我国提供了重要参考。如何将国外城市低碳发展的经验融入到国内城市化的进程中,以中国特色的城市低碳发展战略推动城市转型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重要现实问题。结合温哥华市在绿色低碳城市方面的政策措施,从城市绿地规划、低碳建筑、低碳交通规划与设计、社区能源规划等方面对温哥华低碳城市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剖析;结合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低碳城市顶层设计、差别化的低碳理念、公众参与、土地功能区的适度混合与完善城市交通网络等方面提出未来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的主要思路。  相似文献   

6.
论长吉图先导区规划下的延边城市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开放,为延边地区的城市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极大的机遇。在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规划下。在加快延边地区城市化建设中,只有把朝鲜族民族文化融入其中,突出延边的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色,才能打造出具有延边朝鲜族民族文化特色的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运动发轫于晚清,经过百余年的艰苦建设和曲折发展,至20世纪末中国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就。中国城市化的主要内容是一个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现代经济活动的推动作用最大。在20世纪前期,中国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来自商业贸易的发展,到了20世纪中后期,城市发展的动力则主要来自于工业化的推动。伴随城市化进程,20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日益现代化。城市现代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城市有机体的形成和城市功能的复合化。  相似文献   

8.
从西学东渐到孔子学院——文化全球化视域的中国范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民族文化交流是世界发展的结果,也是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击和融合是不可阻挡的潮流,主动参与是明智的选择,而平等开放的态度则是民族文化在全球化中实现现代化而又能保持民族特性的保证。现时期,中国文化建设的内容仍是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化追求,以辩证科学的态度纵贯古今、沟通中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文化。这也将是一个吸纳与奉献的永恒创造过程。  相似文献   

9.
仿古街区对于传统生活方式、传统街区的还原唤起了人们怀旧和怀古的情怀。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西方的城市建设理念及形态占据了主导地位,中国多数城市已经"面目全非"。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后工业文化"的影响,昔日古朴的城镇和街道越来越受到怀念。仿古街区的开发正好迎合了人们的怀旧需求,这就是仿古街区之所以兴起的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10.
新型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规划的伦理缺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型城市化是指城市建设以人为中心,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为目的,建设资源节约型和人居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化城市。当代中国新型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规划面临着伦翟缺失的困境。其根源在新型城市化进程中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和中西文化冲突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中。加强城市规划主体的责任伦理,提高城市主体的道德素质,是解决新型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建设所面临的伦理困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阐述了城市规划对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重要作用之后,首先肯定了我国50年来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所作出的历史功绩以及城市发展与规划相互关系的一些基本认识,接着指出了我国城市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的根源。文章最后强调了加强城市规划工作是我国跨世纪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性任务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2.
风水在我国城市选址、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和营造中都有所体现,中国古都风貌的精髓就是在古代城市规划布局中所体现出来的风水观念。《周易》、《管子》以及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风水理论产生的思想背景,其阴阳哲学思想在古代城市规划中具有非常显著的运用,风水理论所体现的生态观念仍然是现代城市规划的目标之一。正确运用风水理论中科学的观念去正确处理城市规划和环境问题,是当前国内外规划和设计人员所面临的任务。  相似文献   

13.
论北京旧城的街道规划及其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京旧城是明清时期的都城,它的城市规划被公认为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最后的经典之作,因内外城垣拆毁,在城内拓宽改建道路,兴建高楼大厦,破坏了旧城的城市规划和风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排斥在世界文化遗产之外。鉴于北京旧城城市规划在中国和世界城市规划史上的地位与价值,抢救北京旧城街道格局和历史风貌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4.
张謇与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张謇带领下,南通于1895年至1930年在发展地区工业、交通、商业、文化与社会公益事业的基础上,进行了卓越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成为中国20世纪初早期现代化的成功范例,堪称“中国近代第一城”,这是中国城市建设史上不应忽视的一页。  相似文献   

15.
为探寻如何才能更好地建设既有国际化大城市风范,又有自身特色的城市空间,以西安作为典型个案,通过对城市空间文化的展示与传播途径分析,结合空间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地理位置功能,研究城市空间文化在视觉传播过程中的产生、发展和变异机制。研究认为,城市空间文化作为物质与文化结合而成的综合呈现,是人们对于一个城市最直观的认识,也是人们接受一个城市文化的基本要素; 西安作为西部中心城市,城市空间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不仅有物质空间的原初设计理念和价值观的成分,还有人们在观看和传播过程中不断赋予它的再生意义,二者之间呈现不确定的联系; 不同类型空间文化有着不同的视觉传播途径和特征,其所蕴含的建筑文化和场所精神决定着视觉文化的传播,并对城市文化身份制造和推广发挥着直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城市文化的准确定位、合理建设、有效传播,是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提升城市整体形象重要基础。当前我国城市建设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文化构建与传播中存在重“术”轻“道”、追求大而全、缺少灵魂等偏差,由此引发城市建设的无序化、城市文化的碎片化、城市民心的少归感等问题。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解决好文化建构与传播的问题,将会提高城市居民归属感,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两者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城市整体形象建设中结合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注重公共艺术整体性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与环境建设中融入公共艺术,能够实现城市历史与文化的良好传承,并将城市公共活动空间所具有的地域文化特色充分发挥。旨在对城市文化视角下的公共艺术整体性设计展开深入研究,并从整体性设计的城市文化、规划、建筑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度解析。  相似文献   

18.
近代城市公共空间的拓展,是城市近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千年古都北京而言,传统的城市建设和空间秩序反映了国家政治制度和结构。北京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必然要求拓展城市公共空间。公园的建设与开放是北京近代城市公共空间拓展的集中体现。同时,以公园开放运动为核心的城市公共空间的拓展,也促进了城市政治、经济、教育、社会生活等层面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基于文化哲学的视角,通过追溯和谐思想的历史渊源,分析中西方和谐思想的异同,并分析和谐思想对当代城市精神文化建设的作用。分析认为,和谐思想的丰富内涵有利于形成城市发展理念、塑造城市风格、完善城市制度、提升居民素质等;和谐思想必将极大地促进当代城市精神文化科学、快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多元、自由、独立的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20.
人本理念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发展起来的重要文化取向,在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也具有借鉴意义。然而,这种借鉴不应是文化帝国主义模式下的被动接受,而应是文化博弈理念下的主动扬弃。只有在中国文化传统的观照之下形成最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本理念形态,即形成其在中国文化土壤中最优化的空间嬗变形态,才能使其最大限度地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