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消费欺诈行为与惩罚性赔偿成为了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中的一个争论热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关于消费欺诈行为及其惩罚赔偿的规定,惩罚性赔偿适用的前是经营者的行为构成欺诈,且惩罚性赔偿的适用范围被限定为"消费者".本文将结合有关案例对关于"消费者"的界定、消费欺诈行为的认定、惩罚性赔偿的适用等三个方面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保险欺诈是指行为人在明知违反保险法律法规的情形下,以非法获取公私财物为目的,采取特定的手段骗取保险金的行为。从法律体系和各部门法内容来看,我国当前立法在应对保险欺诈的制度设计上存在诸多缺失之处。为实现对保险欺诈的有效规制,我国应健全保险反欺诈法律体系,完善《保险法》和《社会保险法》《刑法》的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3.
证券欺诈是发生在证券活动之中的、违反证券法律法规的行为,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其行为人大多为特殊主体。证券欺诈包括内幕交易、操纵市场、地下信用交易、欺诈客户、虚假陈述等情形。为防范证券欺诈,应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加强证券欺诈监管,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及投资者自我保护教育。  相似文献   

4.
企业信息欺诈及其法律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信息欺诈行为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力量。本文分析了企业信息欺诈行为的法律特征和企业信息欺诈的法律防治现状,认为强化法律防治刻不容缓,当务之急应做好完善现行企业管理制度,进行反企业信息欺诈专门立法,健全企业信息欺诈刑事惩罚制度等工作。  相似文献   

5.
为遏制信用证欺诈,各国在坚持信用证独立抽象原则的前提下,承认"欺诈例外",允许银行在存在欺诈的情况下,不给予付款或承兑汇票,允许法院颁布禁付令对银行的付款或承兑予以禁止,欺诈例外原则逐步确立发展。但由于各国相关法律制度的差异以及法律实践的不同,信用证例外原则在不同国家的表现不一,因此对这一原则进行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反破产欺诈法律制度,对破产欺诈方面的规定及处理只是散见于相关法律之中,这些规定无论是从内容本身还是从具体操作上来说,都存在很大的缺陷。因此,实践中"假破产,真逃债"等一系列破产欺诈行为比较突出。为避免破产案件中欺诈行为,有必要汲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逐步完善企业破产法律法规,尤其是完善反破产欺诈法律制度,加大执法力度,以有效制止破产欺诈行为的泛滥。  相似文献   

7.
民法对受欺诈合同调整的特定思路是:维护意思自治,以意思表示是否自由、真实为判断合同效力的标准;区分欺诈行为与受欺诈的民事行为,重在对受欺诈人损失的补偿。我国民法学界的传统观点认为,规定欺诈合同无效,有利于加强国家对合同关系的干预,惩罚欺诈人。但笔者认为,规定欺诈合同为可撤销合同,更符合民法对受欺诈合同调整的特定思路。大陆法系民法对受欺诈合同的法律后果,区分相对人欺诈与第三人欺诈,分别作出规定,并对为第三人利益缔结的合同中的欺诈问题和可撤销制度适用的排除作出规定,均值得我国起草统一合同法时借鉴  相似文献   

8.
信用证欺诈的有效法律救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独立性是信用证业务的基本原则,它在提高结算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隐患出口方单据欺诈.向法院申请禁令是进口方面临欺诈时寻求法律救济的有效方法,但这破坏了独立性原则.禁令的发布应非常谨慎.  相似文献   

9.
第三人欺诈问题理应适用于所有有相对人的法律行为。这里"第三人"范围要有所限制,应根据个案的具体情况,在考虑公平性和利益归属基础上加以确定。现行法律框架下,比照我国法律行为中的错误制度无法对受欺诈人提供充分救济。未来民法典应借鉴《德国民法典》所采纳的效力模式,在相对人知道或应当知道第三人欺诈事由情形下,赋予受欺诈人意思表示撤销权。  相似文献   

10.
信用证欺诈例外是对传统的信用证独立性原则的突破。文章拟从信用证欺诈例外的确立及其界定,以及银行、法院、申请人在信用证欺诈中的法律职责等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完善信用证欺诈例外制度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信用证欺诈是民事欺诈在信用证领域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导致信用证欺诈的主要原因是信用证法律制度的抽象独立性原则,此外,低风险高回报的利益驱使以及单据格式的不统一都可诱发欺诈的产生。按欺诈的主体不同可将其分为:受益人欺诈、开证申请人欺诈、开证申请人与开证行共同欺诈、开证申请人和受益人共同欺诈、受益人和承运人共同欺诈。对信用证欺诈问题的规制,可以分为事后与事前两种方法,以确保交易安全。  相似文献   

12.
性欺诈不能类比为财产欺诈,因为并非所有的欺诈性交都构成犯罪,而只有其中最严重的欺诈行为才构成强奸。欺诈型强奸只包括对行为属性的欺骗和冒充丈夫或情人的身份欺骗,而利用宗教和封建迷信、以结婚为饵、隐瞒疾病等方法实施的欺诈性交,都不属于欺诈型强奸。  相似文献   

13.
从票据欺诈的发生机理分析,票据法律制度存在严重的价值缺陷:绝对的票据无因性、独立性理论是票据欺诈发生的持续性根源;而在一定程度上专为反欺诈而设之票据抗辩制度,本身存在角色上的尴尬及救济上的“射程”不足或不经济。确立针对票据无因性、独立性原则之“欺诈例外原则”对于票据反欺诈机制之完善十分必要,在票据反欺诈机制中应引入“专家裁决机制”。  相似文献   

14.
以2014年3月实施的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第55条为视角,分析惩罚性赔偿制度在消费者权益保护中的适用现状,针对新《消法》第55条适用现状做出以下结论:"知假买假"者是否受法律保护应具体分析;"欺诈行为"认定无需考虑经营者主观意图;"缺陷商品或服务"提供者应当承担无过错责任;新法第55条两款同时适用赔偿金时应综合考虑法律的惩罚和威慑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保险法》第27条的侵权欺诈比第16条的法律行为欺诈对保险人威胁更大。侵权欺诈行为人主观上应限于“直接故意”,客观上须实施了虚构、制造保险事故,虚构事故原因或夸大损失的行为。但虚构保险标的、隐瞒抗辩事由、使用欺诈性工具不在其列。在规制措施上,应将虚构事故原因和夸大损失与虚构、制造保险事故做相同处理,允许保险人免除责任,确定解除权的行使不具有溯及力,但对欺诈行为实施后,解除权行使前提起的索赔,保险人得免除责任。当被保险人、受益人为多人时,个别人的欺诈原则上不影响他人的权利。  相似文献   

16.
以一起"克隆"银行卡欺诈交易民事案件为切入点,对此类案件判决结果进行分类梳理。分析"克隆"银行卡欺诈交易民事案件中的相关疑难问题,包括银行与持卡人之间储蓄合同的性质、持卡人与银行之间的举证责任分配问题以及银行提出"先刑后民"抗辩理由分析。提出防范和规制"克隆"银行卡欺诈交易案件的建议,分别为及时制定涉及"克隆"银行卡欺诈交易纠纷的法律规则,以及银行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防范"克隆"银行卡欺诈交易风险能力。  相似文献   

17.
运用比较研究法将我国合同法草案中关于欺诈胁迫合同的法律规定,与西方两大法系合同法及《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的相应规定相比较.从其产生的原因、性质、法律后果等方面分析,认为在我国合同法中将欺诈、胁迫的合同规定为可撤销的合同,既有利于充分保护受欺诈、胁迫当事人的利益,又可使我国合同法律制度更接近于国际公约和国际惯例。  相似文献   

18.
信用证作为国际贸易的主要结算方式,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为确保信用证快捷、便利的流通,国际社会赋予信用证以独立性,将信用证的开立、兑付、纠纷解决与基础合同分开。信用证的独立性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保护了信用证的流通,另一方面也刺激了信用证欺诈的发生。信用证欺诈“生意”的繁荣又导致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的产生。由此产生了信用证独立性与欺诈例外原则的矛盾。信用证的独立性和欺诈例外原则可以实现法律上的平衡。  相似文献   

19.
合同共同欺诈中的协助欺诈者相对于合同而言属于欺诈第三人。由于欺诈方与协助欺诈者的欺诈属于共同欺诈,故在该合同被撤销后理应由欺诈方与协助欺诈者共同向受欺诈方承担民事责任,但协助欺诈者并不是该合同的一方当事人,致使责令其承担侵权连带责任在我国《合同法》上成为不可能。我国可以借鉴外国做法,将欺诈定性为侵权行为,从而将合同共同欺诈定性为共同侵权行为,并在此基础上确认协助欺诈者应当依照我国《侵权责任法》的有关规定与欺诈方一起向合同中的受欺诈方承担侵权连带责任;至于承担侵权责任份额,应当根据欺诈行为在合同订立与履行过程中所起作用的大小来确定。  相似文献   

20.
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是对信用证欺诈的法律救济,该原则背离了信用证独立性原则。如果对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的适用不加以适当限制,就会根本动摇信用证制度,也不利于保护善意的当事人,因而出现了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的适用例外情况。我国最新的关于审理信用证案件的司法解释中即明确规定了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的适用例外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