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晚清时期系统译介西方哲学著作的第一人,严复译介的著作备受关注。一直以来,学者对于其译作采用“桐城派古文”翻译的手法有简要的阐述,但研究得不够深入。本文拟以《天演论》译本为例,论述桐城派古文主张在严复译介中的应用及具体的实施过程,揭示严复译作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的继承与创新以及对当今翻译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严复译作一直是中国文坛的热点话题,但对严复译作持否定态度的人很多.借韦努蒂对异化翻译策略的界定对严复译作重新审视,认为严复的译作看似归化,实为"隐身"的异化.  相似文献   

3.
“译作乃是新作”是庞德从译作的接受角度和文学翻译的意义出发提出的翻译原则。这一翻译思想对西方翻译界影响很大。本文通过分析庞德的诗歌翻译原则和艺术性来阐明诗歌翻译的艺术原则和个性特征 ;同时强调加深对庞德的中国文学和文化译作及其翻译理论形成的背景和现当代翻译理论发展动态的了解, 从而以文学翻译的多元视角来认同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文化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译作乃是新作”是庞德从译作的接受角度和文学翻译的意义出发提出的翻译原则。这一翻译思想对西方翻译界影响很大。本文通过分析庞德的诗歌翻译原则和艺术性来阐明诗歌翻译的艺术原则和个性特征 ;同时强调加深对庞德的中国文学和文化译作及其翻译理论形成的背景和现当代翻译理论发展动态的了解, 从而以文学翻译的多元视角来认同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文化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林纾所译《巴黎茶花女遗事》和严复所译《天演论》翻译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效果相差甚远。文本主要从他们最初从事翻译活动的动机,所译作品的类型,译作的服务对象以及林纾的单语性和严复的双语性四个方面来探讨引起译作社会效果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文学翻译中的美学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翻译是一种独特的主体感受活动。文学翻译的过程也是译者审美活动和语言释义的过程,是译者主体性的创造产物,体现的是译者对原文的审美活动和意义解释,从而突出译者的主体地位、创造性和超越性在文学翻译活动中的本质精神。  相似文献   

7.
苏曼殊是广东珠海人,也是中国近代的文学家和翻译家。他在诗文创作方面硕果累累;在文学翻译方面,包括对英国文学、法国文学的、印度文学的译介,成绩斐然。通过深入了解其译作特点及翻译思想,可以发现,他确实是一位能与严复、林纾齐名的近代翻译大家。其翻译选材,经历了从表现功利性的政治文本到追求人性的艺术文本的转变,其翻译风格则着重表现在他善用旧体格律诗来表达译文。  相似文献   

8.
文学创作是语言艺术 ,文学翻译本质上也是语言艺术 ,译者要尽可能地传达原作者的意图 ,反映作品的独特性。本文从词语、句式、修辞等方面分析了巫宁坤先生的译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从而揭示了该译作的传神效果 ,以及文学翻译等效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对于严复翻译成就的论述,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严复不但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而且还是中国近代的一位启蒙思想家.对于严复翻译思想与翻译策略的研究,与严复救国思想的研究是密不可分的.严复"达旨"式的翻译,是"开民智"这一救国思路在严复译书领域的具体体现.严复的翻译是一种以翻译目的为中心的翻译,其目的就是让读者有兴趣阅读他的译作,接受其中的思想,达到"开民智"的目的,进而实现拯救中国的最终目标.从选书、确定读者、把握整体文风、使用具体技巧等方面都可以看出这点.  相似文献   

10.
严复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系统地向中国人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与文化启蒙思想家,自由主义思想就是他从西方引进的重要启蒙思想之一。本文通过严复所翻译的穆勒的论自由《On Liberty》中,?严复译作《群己权界论》?阐述严复关于自由的思想,将从自由的权与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几点启示这三个方面来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11.
"翻译文学"这一概念在翻译理论和比较文学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翻译文学"在英译名上的混用却表明学界对"翻译文学"的本质还缺乏足够的了解。"翻译文学"不同于"文学翻译"在于"翻译文学"侧重于对作为既定形态的具有文学性的译作本身的研究,因此英译名translated literature更能反映出"翻译文学"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12.
文学翻译应万变不离其“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学作品的可读性应指耐读性而非易读性 ;译文的得体性才是交际价值的最高体现 ;以忠实为文学翻译的首要原则 ,既可以保证译作的可读性与原作的可读性最大可能地相一致 ,也可以保证译作最大程度地达到“得体”。“优势论”常常追求超越原文的“深化”和脱离原文的“精彩” ,有违文学翻译的本质和任务。  相似文献   

13.
翻译要达到“信”,仅做到严复所要求的是不够的。艾略特的“非个性化”理论给了译者达“信”的新启示。文章举人文思想在中译文中的得失,来讨论英诗的翻译。因为人文思想是英美文化的组成部分,贯穿英美文学,在英美诗歌中表现尤为显著。翻译大师的某些译作在形式内容等方面均可与原文媲美,但因未曾顾及诗歌中的“人文思想”而显得有些逊色。  相似文献   

14.
原作风格在译作中的传达和体现是文学翻译的核心问题。翻译家刘炳善对翻译风格问题的思考直接指导其翻译实践,对其翻译思想的梳理将给其他文学翻译工作者带来多种启发:翻译前对文学风格问题必须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这是译者应具备的理论基础;主观上做出努力,并创造客观条件,与原作者成为穿越时空的知音才能探知原作精髓,这是译作成功的前提条件;对原作者风格最大程度的再现和译者风格的呈现是可以统一的,也是必须统一的,这是译作作为译语中成熟的独立作品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结合翻译家严复的翻译实践探讨了译者对翻译的操纵,指出译者如能恰当地发挥主体性,可以使译作取得更好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6.
论文学翻译的文学性——兼论文学翻译的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翻译标准和文学审美艺术性的探讨,结合相关实例,论证指出,在文学翻译作品当中,文学性是实现译作忠实性的不可或缺的因素.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过程中,应遵循"信、达、美"的原则,在保证译作忠实性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其文学性,使文学翻译最终成为翻译文学.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意识形态、诗学观在翻译过程中对译者译本的选择,对语言的选择以及翻译策略的取舍的影响,对严复的不忠实然而影响巨大的译作《天演论》以及他的翻译理论进行客观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70年代,文化批评和文化研究在西方学术理论界的崛起,使翻译研究突破了传统的语言学模式,上升为一种文化反思.翻译作品被视为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建构,与那个时代的政治、历史、经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译作沿用了传统的意义传递,遵循译入语的文学和文化规范,通过对原文的文化改写和重置,来实现译文在译入语环境中特定的时代和文化功能.清末民初著名的翻译家严复和林纾的译作是这种释译的文化观点的很好的个案.  相似文献   

19.
西学东渐中的西方社会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社会学思想在西学东渐中传人中国。近代中国人所说的“西学”,包括“西方社会学”,但并不包括产生于西方社会的马克思社会学。严复翻译斯宾塞的《群学肄言》是中国人直接从西文翻译的第一本西方社会学著作,但章太炎通过日文间接翻译的介绍斯宾塞等人社会思潮的《社会学》比他早一个年头出版。严复的留学和译作都是西学东渐的表现和成绩。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后,中国人更是自觉地把“西方社会”与马克思社会学区别开来的;直到今天,仍然如此。因为这两者代表了不同阶级,是不同思想体系,不可混同。  相似文献   

20.
通过翻译文学对冰心的影响,从冰心译作及其创作的语言风格,观物运思,爱的哲学等角度,阐明文学翻译作品应当首先以文学作品的标准进行评价,而理想的翻译者应有能力被评价为语言学者,从而提出冰心的文学翻译是其文学创作的延续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