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个体什么时候知道自己是一个会思考的个体",已成社会学共同体理解社会行为习惯性所忽略的议题。不过,既有文献仍有三种代表性观点对个体思考能力的渊源进行了解释,即"生活本能成就现实思考的我""游戏过程成就现实思考的我"以及"生命历程成就现实思考的我"。虽然关于"思考的我"认知表述维度有所差异,但它们还是关注到了个体在现实生活之中所存在的自我分割性张力,即个体在思考能力的内在约束之下,不再仅仅生活在属于自我的世界里,与此同时还生活在与身边人不断打交道的过程之中。通过个体与他人互动的行为表现来看,他们在面向互动个体数量变化的认知过程中需要留意特定行为的空间约束限制;此外,个体面向现实生活时,也会存在认识局部社会情境和宏观社会情境的形态问题。其实"思考的个体"并不是社会生活孤立的个体,他不仅仅需要与身边的人打交道,还需要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来理解自我所置身的社会情境形态。个体只有先认清自我且拓展到互动的他人,进而延伸到现实的社会情境之中,才能真正成长为一名兼具能动特性的社会人。简而言之,将密切关联的"自我、交往行为和社会情境"整合起来考虑,能为理解社会行为所忽略的"思考的我"提供一种联结视角。  相似文献   

2.
社会制度是复杂社会经济关系的集中体现,社会制度研究需要研究者具备多方面知识,至少包括经济史或经济思想史以及社会科学各分支学科的知识。只有基于知识契合形成合理的人性假设,才可以为社会制度研究夯实微观基础,从而更好地理解现实制度、探究制度变迁以及推动制度优化。事实上,社会制度是复杂社会经济关系下社会互动的产物,而非孤立个体的理性选择结果,但现代主流经济学却简单地将理性经济人分析框架从个体行为分析拓展到社会制度研究,将个体间的力量博弈均衡视为理解和建立社会制度的基础,从而严重误导了社会制度研究。  相似文献   

3.
方法论个体主义和方法论集体主义的分歧源于社会理论中的能动性与结构问题。方法论个体主义体现了一个极端,即强调行为主体而不是社会结构,是一种试图仅用个体相关的方式处理社会结构、制度和其他总体现象的方式。方法论集体主义体现了另一个极端,强调整体结构而不是个体,认为所有个体倾向或行为能够也应当从社会的、结构的、文化的或者制度的现象中得到解释。这两个极端都有其缺陷:个体主义否定结构影响,不承认多层次系统中存在着不同的"质"层级,集体主义对改变个体的过程和机制也未给予充分的关注。而对这两者的超越与综合则包括了结构化理论、批判实在论、凡勃伦制度主义、奥地利传统的互动主义以及基于现代系统论的系统主义等。结构化理论和批判实在论试图从实体层次上分离能动性与结构,凡勃伦制度主义和互动主义试图从不同的角度解释能动性与结构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系统主义则采用系统论的思考方式,强调不同层级和不同网络中的循环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4.
康欣 《理论界》2014,(7):22-24
人性的假设与制度的设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共同影响了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历史。人性假说是制度设计的前提,而社会制度环境又从根本上制约着人性的内容和表现形式。通过对人性假说与制度设计的分析,我们会发现,思想家往往凭借自己的经验观察和理想设计去思考人的本性,在他们的理论思考中,渗透了每一个历史阶段的现实矛盾及其时代要求,人性假说是同时代变革的现实问题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5.
以社会互构论为理论视角,把个体与社会通过制度联系起来,以制度与行动的"互动"、"互构"及协同演进探讨城市贫困群体在国企制度变迁背景下遵循的适应行动策略,以及国家救助制度建构下的行动选择,发现城市贫困群体的生存逻辑是内生的生存压力作用的结果,这种行动的力量来自其内部,遵循的是一种生存压力下的理性选择,体现的是一种生存理性。  相似文献   

6.
围绕个体信念和行为的均衡收敛过程,评论了个体层面的学习模型理论和实验研究进展:一是将单个个体在互动过程中的信念和行动收敛过程形式化(强化、信念),运用可控的博弈实验数据进行参数估计,并检验其对个体学习调整行为的拟合程度———是否能够真实地反映和预测现实世界中面临各种特定场景的行为主体的决策过程;一是基于对多个个体间互动关联的调整过程进行模型化,考察多个个体互动过程中策略指导、匹配方式的作用机制,并通过设计实验检验其存在性及其作用方式,对现实经济行为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7.
人类行为与制度关系的研究有三大视角,即理性假设、有限理性及认知科学三个方面.这三个视角从不同的层面揭示了人类行为与制度的关系.人类行为与制度关系研究的视角之一是规则遵循者与理性最大化者之间的关系;视角之二是制度与人的有限理性的关系;视角之三是基于认知科学的制度研究.这三个层面对人类行为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全面,也就是讲更接近于现实的人,这在很大程度已验证了科斯的断言,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应该从现实的人出发,只有从现实的人出发,我们才能揭示制度的起源及其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功能优势是由其独特的体系构成、作用机理与价值诉求决定的,它为奠定社会主义社会整体与个体互动发展的物质基础提供制度支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各种目标的逐步实现提供根本政治前提、有效体制保障和现实机制支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培育既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心理认同基础、核心价值观念与基本行为理念.  相似文献   

9.
制度与伦理融合、分离的关系是历史地展开的,在古代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共同体中,制度与伦理杂糅不分、合二而一共同发挥作用;近代以来,随着传统社会共同体的瓦解和个人的觉醒,制度与伦理开始相互分离为两个独自发挥作用的领域。制度伦理即制度的伦理化与伦理的制度化,其实质是古代制度与伦理一体不分关系模式的现代表现,人类社会的演进告诉我们:它曾经是,而现在不应再是一种合理的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10.
张元鹏 《学术界》2015,(1):116-125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尤金·法玛在1970年提出的"市场有效假说"是现代金融学的重要理论基石,而"理性经济人假设"是该假说的核心。但是,现实金融市场上诸多"异象"使得市场有效假说常遭人质疑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以心理学和社会学等为基础,且以人的"有限理性"为研究对象的"行为金融学"对这些金融"异象"的解释与分析就显得相当有说服力,有效地解决了当代主流金融学理论的许多问题,并提出了今后金融学研究的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11.
正长期以来,西方社会学理论中的"人"(或者说行动主体)一直都是以自足独立且绝对稳定的个体形象出现的,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社会互动理论(包括社会交换论、社会资本理论等)关注的都是完全理性的个体之间的互动及其社会后果。埃利亚斯严厉批评了西方社会学的这种个体观,并通过细致分析文明进程中个体心理及自我的改变,论证了个体与社会之间密不可分的关联性,但他依然没有改变已经非常成熟的西方社会学理论最基本的个体—社会观。从事社会科学本  相似文献   

12.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里,人们客观存在的利己与损人心理及行为,是"经济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特征.基于这个特征,必须设计和构建严格的制度,既充分反映"经济人"利己属性的基本要求,又充分考虑"经济人"容易出现的损人心理和行为,使正当的个人利益得到激励和保护,而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得到抑制,在此基础上,实现人们的个人利益、他人利益、社会利益的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13.
社会监管是以健康卫生、安全、环境保护等社会价值为目标的政府监管行为。通过西方国家社会监管制度的考察与经验梳理,由此反思我国社会监管制度在"反向制度变迁"中所面临的困境,进而提出了相应的路径选择。在现实国情下,试图理想化地解决社会监管问题乃是一厢情愿的事情,唯有采取理性与宽容的精神对待社会监管的技术层面设计,方能更好地发挥"倒逼机制"作用,借此推动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  相似文献   

14.
新古典经济人三重特征的局限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人是对现实中的人的抽象,是经济学分析的必要逻辑起点。新古典经济学的经典假设认为经济人是完全自利的,具有无限的计算能力,信息是完全的。显然,这分别是对人的行为动机、行为能力和行为环境三重特征的抽象。但是,这种抽象是片面的,建基于其上的经济理论对一些经济现象缺乏解释力,产生了一些"异象"。实际上,行为人具有自利和利他二维正交的双重动机;行为能力受主客观因素制约,从而具有固有的局限性;行为环境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从而信息也是不可穷尽的。据此,可以重构出一个"现实经济人"假说。这一假说建立在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等自然科学的坚实基础上,它没有武断地假定永恒的人性特征;它抽象出了经济研究中人的三重特征的本质属性,并将新古典经济人作为特例纳入其中。以其为假设前提构建经济理论可以更好地解释和预测经济现象,并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新的德育范型,生态德育不仅包含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交往行为和利益关系,更强调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之间的依赖与互动。大学生的生态价值观与生态行为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因为每一名大学生都是消费者和潜在的生产者。在高校开展生态德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掌握生态知识,树立生态意识,规范生态行为,从而更好地完成社会化的转变,成为一个生态社会人。  相似文献   

16.
理性选择理论和制度主义理论是经济社会学的两种重要理论视角.在关于家庭行为的分析中,贝克尔坚持以效用最大化、偏好稳定、市场均衡等基本假设为基础的方法论个人主义,运用成本-收益的实证分析揭示了家庭内个体理性选择行为.然而,在制度主义理论看来,贝克尔的理性选择分析忽视了宏大的外在制度性因素以及理性来源的社会性建构,不能有效说明家庭行为.因此,应从社会学制度主义立场出发,基于中国当代社会现实,提出家庭制度主义分析下的另一种景象.其中,国家、市场、文化、社会观念等制度共同影响和塑造了家庭行为.  相似文献   

17.
行为经济学对人性有两个基本假设:一是具有自我保存的本能,二是具有关注他人感受的亲社会性。相应地,人类行为也具有双重特性:一是潜含着为己的根本目的,二是倾向于采用利他的手段来实现为己目的。因此,人类的一般行为机理就是:为己利他。同时,行为经济学对人类行为的分析有两个基本维度:一是个体的社会性水平,二是互动者之间的关系状态。从这两个维度出发,我们可以考察年龄、教育、文化、社会环境以及机缘关系、互动频率、互动状态等对个体行为选择和互动行为方式的影响。因此,这两大基本假设以及相应分析维度为行为经济学提供了坚实的微观逻辑基础。  相似文献   

18.
吴时辉  徐佳 《理论界》2006,(8):154-155
下岗再就业既是一种深刻改变了我国社会结构现状的特殊的社会流动形式,更是一个关系我国当前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现实难题,对它的研究具有现实与理论的双重意义。鉴于以往研究在宏观与微观上的分野和对立,本文采用制度冲突的分析框架将影响下岗再就业的各类因素涵盖其中,在制度与行动之间互动的理论视角下展开研究,在分析了下岗再就业过程中三对制度冲突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度变迁的目标——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间的协调与整合。  相似文献   

19.
利益集团与制度变迁——对转型之谜的一个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经济行为与经济制度的互动中来研究中国和前苏东国家的经济转型,从而解释为什么有着相似的起点和相近的目标的制度变迁会在它们之间表现如此不同.研究认为,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能否限制"狭隘利益"集团的掠夺之手,并进而使其成为援助之手的关键在于第一行动集团是否具有"共容利益".只有能够代表大多数人民利益的集团充当第一行动集团,才能确保经济转型的结果不违背其初衷.  相似文献   

20.
利他主义稀缺与新经济人范式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西方主流经济学一直以“经济人”(利己人 )作为一个基本假说 ,但人类行为的利他主义问题并未消失在经济文献之中。本文在论述利他主义经济学涵义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种利他与利己互动的新经济人范式假说 ,并通过模型的建立 ,论述了利他主义稀缺的机理以及政府调节对“利他主义稀缺品”生产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