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后结构主义的语言学,在结构主义的影响下,从语言符号的关系属性出发,引入“differance”概念来对语言结构和语义进行解析。在某种语言符号系统中语言符号的意义根据对“延异”的意义来阅读,而不是根据所指的客观事物或意义来解读。后结构主义对本语义的解读处于一个两难境地,然而其建立在该理论基础上的反权威思想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结构与历史的辨证--论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李金辉 《北方论丛》2005,(2):128-131
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在国内学界,一直以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和反历史主义著称.这其实是一种误解,阿尔都塞的理论并不是反对人的,而是在理论上"制造人"的.他的结构主义并不是排斥历史的,而是在理论上"制造历史"的.重要的是,我们要清楚,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是唯理论的、先验论的结构与人、结构与历史辨证统一的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的发生学的结构主义,而不是纯形式的、形而上学的结构主义.  相似文献   

3.
浅论结构主义与美学周纪文皮亚杰在《结构主义》一书中一再强调:“结构主义真的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一种学说。”既然是一种方法,当然可以为学科的研究服务,于是就有了数学、物理学、心理学、语言学结构主义和人类学结构主义等等学说。但是,严格来说,既便是做为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4.
当代法国著名思想家雅克.德里达批判了以逻各斯中心主义意义观为基础的结构主义传统语言学流派的哲学基础,并以其独特的书写语言学、符号学意义观、延异理论等建构了后现代语言哲学思想体系。其解构性和寄生性成为德里达颠覆以逻各斯中心论、语音中心主义为别名的西方结构主义语言哲学和传统形而上学的锐利武器。德里达语言思想的实践为后现代主义者阐释后现代文化现象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并为后现代思维范式的到来和哲学思维的回归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使得自身成为后现代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的主旨在于探究如何建立多元群体之间的平等宽容关系的论述。每个?同的多元文化社会都有可能产生?同的"多元文化主义",每个不同的社群有可能提出不同的"多元文化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多元文化主义"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意义。但这并不是说"多元文化主义"就是不容置疑的理论思潮和文化政策,它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要知识界的深入反思和批判。美国文学批评界已经出现了一种旨在恢复被主流社会压制或驱逐到边缘社群的"边缘文本"的社会文化位置的"少数话语"理论。在一定意义上,"少数话语"理论可以视为接合了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激进的革命的"多元文化主义"。  相似文献   

6.
"后理论时代"之"后",大概不仅意味着一种区隔,一种差异,一种否定;恐怕也意味着一种超越--自然是反思之后的超越,一种承续--自然是扬弃之后的承续,或者说,一种"延异"--那种既解构而又建构的"延异".以这一视界来看,反思,反思文论界种种理论的流变,也反思文论界理论研究的路径,或许也是一件颇有现实意义的话语实践.在反思中深化文学理论,才是文论园地耕耘者的一种志业.  相似文献   

7.
"幽灵学"是德里达在特定背景下所创立的一种哲学范式。幽灵学就是用解构主义的思想方法或思维形式研究马克思主义特定阶段的思想的一种学说,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现实存在,而是幽灵状态,既在场又不在场。幽灵学虽然也是针对"别无选择"的,但其中心话语是共产主义的幽灵。幽灵学的主旨是既要借助于其批判和追求的功能,又要把共产主义的目标"延异"在永远不能到达的路上。  相似文献   

8.
苏琪 《北方论丛》2013,(5):44-47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现代思潮,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后现代主义者致力于反对一切形式的确定性、同一性、永恒性、终极性,倡导差异性、多元性、动态性等等。德里达的语言哲学认为,世间不存在本质的基础或中心,它追求世界的多样性、非中心性和不确定性,它打破了结构主义语言学中心性、总体性、意义恒定性的神话,建立起了新的语言哲学研究范式。德里达的语言哲学率先提出了成为后现代理论的纲领:"延异"与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其全新的带有鲜明后现代特征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反映了德里达与传统本质主义决裂的态度和将解构进行到底的决心  相似文献   

9.
结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以法国为中心,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领域中的许多多学科的一种哲学思潮。它的广泛流传和应用,并不是因为它有着统一的哲学观点,而只是因为它对于社会一文化现象的结构分析的方法有着较为广泛的适应性。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克罗德·列维一斯特劳斯作为法国结构主义运动的奠基者和主要代表人物,就毫不讳言地说:“结构主义不是一种哲学理论,而是一种方法。它对社会事实进行试验,把它们转移到实验室。在这里,它首先注意的是关系,试图以模型的形式把它们表现出来。”正是由于他首先把结构主义为分析方法首先应用于人类学和神话学领域,建立起结构主义方法的基本模式和操作程序,使结构主义开始从语言学正式走进了社会—人文科学的许多领域,涌现出了一批戴着结构主义徽号的学者,如结构主义历史哲学家米歇尔·富科,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路易·阿尔都塞,结构主义政治理论家濮兰查斯和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家罗兰·巴特等等,在法国理论界和学术界掀起  相似文献   

10.
文学的历史观与“新历史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历史主义回归的既不是旧的历史主义,也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而是吸收了后结构主义、尤其是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和"谱系学"的一些成分,力图把传统历史观与现代文化批评结合起来.它同马克思主义文学历史观既注重对"文本"的认识,又注重对社会现实的深刻体验与透辟分析是大相径庭的.实际上,它倾心的是"大历史"中"小历史"的存在状况,是以一种"边缘化"的策略将历史带入文学,或者说是一种以"微观政治"取代"宏观政治"的理论方法和叙述策略.  相似文献   

11.
德里达诊断当今的时代为"脱节的时代",以试图将马克思的"幽灵"概念解构为一种契合解构哲学的弥塞亚式幽灵的降临性。他断言马克思在现实生活中是缺席的,但并不意味着马克思真的不在场,而是以延异了的复数幽灵的面貌出场的,这是一种非本体性的不在场之在场、不可能之可能。唯有经过解构后的马克思才是我们时代批判全球资本主义或"历史终结论"的激进资源。本文认为,这种被幽灵化了的马克思之新奇形式,恰恰违背了马克思批判精神的真义,它给我们带来的徒为一种后马克思主义式的伦理呼唤和永远不可能之空无。  相似文献   

12.
社会建构论及其心理学的方法论蕴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建构论的兴起受到知识社会学和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依据社会建构论的观点,实在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实在的知识并非我们所作的"发现",而是一种"发明",是根植于一定社会和历史的人们互动和协商的结果.这种观点认为,心理现象不是一种"精神实在",而是一种话语建构,服务于一定的社会目的.这一观点颠覆了传统心理学的本体论基础,对心理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事"是源出的诗性话语,本事延异是去蔽话语的诗性转义。在反本质主义文学终结声浪中,"本事"以及本事延异作为中国古文论中重要的范畴、命题理应通过现代性转换身份出场以应对文学存在研究的不足,反题过后必然是文学存在的合题,我们主张回到文学理论去。  相似文献   

14.
关于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政治学理论已经探讨得比较充分,而关于后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在国内学界尚未得以深入的阐释和批判性的研究。约翰·弗娄和托尼·本尼特用后结构主义方法全面颠覆了传统马克思主义文论,文章梳理出他们建构的一套后马克思主义文论体系,即话语建构论、文学体制论、文学话语论和阅读型构理论。后马克思主义文论打破了本质主义的审美观和文本观,实现了文学理论的"向外转"和"政治化"。它将历史唯物主义简化为一元论的"文化唯物主义"或"话语唯物主义",凸显出文化、话语和意识形态的社会建构功能,启示我们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宏观社会框架中拓展文学研究的微观层面,但又可能堕入一种新型的"话语唯心主义"。它回避了文学的内部研究,具有反美学倾向。它还是反人文主义的,失却了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对人类的本体论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5.
结构主义及其方法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结构主义及其方法论(美)沃野在西方当代哲学、社会理论和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诸种流派和思潮中,结构主义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法国的一位社会理论家说:“结构主义不是一门哲学,而是一种方法论。”①如此评论是很中肯的。结构主义以它那奇特的方法论思想和要求,对语言...  相似文献   

16.
语言与文化不可分割,在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实施文化教学,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效果,是发展、完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重要课题,近年来一直是专家们争论的热点。近年来在西方发展兴盛的后结构主义语言文化观对西方语言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为我们展示了一种新思维,笔者借鉴后结构主义语言文化观的主要观点,重新审视并探讨了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策略,提出了重视语言本身的文化内涵、设置文化情境提高文化适应力、通过文化比较加深文化理解、多元文化互动促进文化融合等强调学习过程的新方案。  相似文献   

17.
文章借鉴社会学视域下的艺术界"惯例"概念,反思了我们一般习以惯之的艺术观念的性质。作为一种特殊的惯例,艺术观念的确立不是艺术家或批评家个人的成果,而是艺术界各行动者彼此协商而又相互妥协的产物。而艺术观念一旦确立,它又会加入到艺术界的文化再生产过程中,作为惯例机制起着规范和筛选的作用。对于"存在着艺术与非艺术之分"等这类传统艺术观念而言,其作用甚至是以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形式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巴里巴尔认为,一种生产方式向另一种生产方式的过渡,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演变,是一种断裂的关系,而不是内在矛盾运动的结果.这是对马克思历史过渡理论的误读,其实质是结构主义的.  相似文献   

19.
结构主义文学理论是继英美“新批评”之后形成的另一文艺学本体思维模式。美国学者罗伯特·斯各尔斯(Robert Scholes)将结构主义界定为两种含义:1、作为一种思想运动;2、作为一种思维方法。结构主义发轫于六十年代初的法国,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lrauss)的名著《野性的思维》(1962)的发表标志着结构主义的开始。此后,哲学家和文化思想史家福柯(Mirkel Foucault)、精神分析学家拉康(Jacques Lacan)、美学与符号学家巴尔特(Roland Barthes)、马克思学说研究家阿尔杜塞(Louis Althusser)以及哲学家和文学理论家德雷达(Jacques Derrida)等人,短短几年内相继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发表了别具一格的新作,轰动了巴黎,波及到欧美,在二十世纪文坛上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人们将这股突兀而出的新思潮统称为“结构主义”。本文重点将对结构主义文学理论作些讨论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随着学界对结构主义和结构主义叙事学的研究持续升温,到底应如何认识和把握结构主义以及结构主义叙事学,本文通过对亚里士多德、普洛普、热奈特以及罗兰·巴特的叙事思想进行分析,指出了以上学者的叙事思想分别集中于"主题"、"情节"、"叙述"、"读者",以期为我们更好的认识和指导新时期的文学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