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语素”现象是日语惯用语构成中的一个异常明显的特点.多个惯用语含有一个相同的词,这个词可以称作“同语素”;以同语素为特征聚合的惯用语群体可称为“同素惯用语群”,简称“惯用语群”.同语素的意义与其构成的惯用语及惯用语群的意义密切相关.日语惯用语里有若干个惯用语群,每个惯用语群包含的惯用语数量不等,多的可达几百个.以同语素为新视角对惯用语进行研究,可将同语素现象放在惯用语整体结构的层面上来认识,最大程度地体现日语惯用语在意义层面的整体性特征,变孤立的个别研究为整体层面的研究,也便于从某个语素的含义理解惯用语的个别意义和惯用语群的整体意义.  相似文献   

2.
日本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的"沉默寡言”现象深刻地反映了日本的历史文化背景,表现出日本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强烈的"集团主义”思想,体现了日本人独特的语言心理、思维方式以及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3.
明治时期是日本建立近代国家体制、走向海外侵略扩张道路的重要时段.明治维新前后,“兴亚主义”逐步成为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指导思想.以曾根俊虎为代表的日本青年军官承袭“兴亚主义”,试图以此理论为指导实现“征韩侵华”的目标.曾根俊虎在“兴亚主义”影响下,进入中国从事军事间谍活动,并以对中国的认知,向日本军政界提出一系列对华政策建言,而后为实现其“兴亚”主张,创立“振亚社”与“兴亚会”.兴亚主义代表人物曾根俊虎的言行体现了明治时期日本人对中国的认识以及政策主张,亦是这一时期日本对华侵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侧面.  相似文献   

4.
在这篇短文里,谈现代汉语词汇部分中一个小问题,就是所谓“惯用语”问题.这个问题,依我所见到的,无论是交流教材或是专门讲词汇的书,都没有提到,只有昆明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代汉语课本第三章词汇部分,提出了这个问题,并且命名为“惯用语”.我们暂时就沿用这个术语来探讨一下这种语言现象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日本神户市南京町进行实地调查,并对游客问卷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日本人对“唐人街”的传统建筑表现形态、设施经营特色及中国传统民俗生活方式的了解、认识程度,均影响着对“南京町”这一异文化环境的认知状态,且随特征要素分布密度的不同,对南京町具体范围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并通过对认知程度的统计分析,得出“在以区域作为范围判断标准的日本,南京町却是以‘街道’的概念为人们所认知”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普遍存在于汉英语言中。惯用语是口语中一种短小固定的语言样式,它往往超越字面意义,获得一种比喻性的整体意义。在惯用语意义形成的过程中,隐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隐喻研究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与文化密不可分,它是人类抽象思维的重要特征和重要手段。由于两个民族拥有不同的社会价值取向、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因素,英汉隐喻在共性基础上又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本文探究了英汉惯用语中的隐喻现象,及其反映出的文化认知异同,以期译者在进行跨文化语言翻译时,准确把握隐喻语言的认知特点;英语学习者能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7.
惯用语的性质和范围问题,既是汉语语汇学必须回答的一个理论问题,也是语典编纂中必须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文章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常见惯用语工具书的收目做了分析比较,并结合《新华语典》惯用语的编写实践,给出了惯用语工具书收条的可操作性标准。认为,在“语”、“词”分立的前提下,“叙述性”是惯用语界定的首要标准;惯用语字数不受“三字格”限制,可以向多音节延伸;但应遵从公众语感,不接纳两字组条目。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人看来,名字只是人的标签而已。然而古代社会的人们并不这样认为。在日本社会文化中就存在着诸多关于名字的禁忌现象,这些现象在不同的对象、场合中有着不同的体现,本文试从“言灵信仰”产生名字的禁忌现象、对权威的敬畏产生避讳现象、现代等级社会中对名字禁忌的反映等几方面加以分析和总结,这种现象的研究也将有利于全面理解日本社会文化,对加强跨文化交际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惯用语越来越受到国内外语言学家的关注和重视。对惯用语隐喻意义的识别进行实证研究是一个新的尝试。惯用语意义的识别情况,进一步从实践上证实了惯用语的语义具有非任意性、可预测性的特点,惯用语可以作为一种学习策略来运用。在日常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对惯用语的意义进行深层次的认知分析,使其通过对惯用语的学习,达到提高文化自觉意识、促进外语学习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对于惯用语的生成与理解,认知语言学提出了与传统语言学理论不同的观点。认知语言学不再把惯用语视为结构和意义上都是任意的、不可解释的,而视为是可分解的、可解释的。根据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中的空间隐喻和容器隐喻对汉、韩五官惯用语进行分析,找出其异同,对语言教学、翻译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