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古代生态伦理及可持续发展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技术与生产方式的失误,还应在所谓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去探寻其根源。追溯历史的发展进程不难发现,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中早已蕴涵着丰富的环境保护的立法与理念,从儒家的“仁民而爱物”、道家的“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思想中,可以追寻到许多生态伦理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根源。这不仅应当引起当代人的深刻反思,而且还是指导和完善当今环境资源法治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儒、道"天人合一"观在生态伦理问题上态度之异同:基于天地生人、万物一体这一共同的根本观念,在人合自然的实践路径上,道家以自然为基点,讲求遵道而行、顺应自然;儒家则主张发挥人的作用力改造自然、人化自然。儒、道还从伦理规范层面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德要求,为当代社会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强调生态自身有伦理,很容易导致取消道德的超越功能.相比于人及其所拥有的伦理道德,生态不仅不具有任何优先性或优越性,而且生态的任何意义包括伦理意义都只有借助于人这个平台或这扇窗口才得以呈现.走向天人合一、主客交融,才是生态伦理学的最高境界和最大心愿.如果没有这样的理解维面,生态伦理就会下降为应用伦理学.而应用伦理学有一个很大的局限,那就是它假定了生态与人的外在对立和主客相分,或者是人在生态之外去表达对生态的伦理关切,或者是生态在人之外期待人给予道德关怀.生态应当是包括人和自然以及环境在内的有机共同体,而正确理解的关键在于取消主客二分.  相似文献   

4.
中国神话包括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文本神话与口头神话,呈现出从古朴稚拙到发达成熟多种样态兼具的特点。但繁杂多样的中国神话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同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可以说,它们是借助于一些具体的形象、直观的符号与材料,来表达对人与自然秩序的阐释,这便是神话生态伦理意象。重述中国神话生态伦理意象必须对文字文本传承的物质媒介予以重视,对民间口口相传的故事、歌曲、祭词等语言媒介高度关注,并推崇雕塑、绘画、建筑等实物材料和图像材料的作用,从而避免现代思想与范畴介入所带来的矫揉造作和扭曲变形。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近现代西方工业文明困境的日益凸显,如何能够构建一个超越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新文明模式——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共识.儒家文化“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和自然生态伦理,“万物一体”的生命关怀意识,“和而不同”、和平主义、天下主义的社会人文生态伦理,物质和精神相统一、重在追求灵魂安顿和精神境界提高的身心生态伦理,仍然具有深邃的思想洞识和超越时空的恒远价值,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传承超越.  相似文献   

6.
生态消费伦理与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要建设生态文明,除了运用经济、法律和政策外,还丛须依靠道德的力量,才能将生态文明的理想性化为现实性,实现人与生态环境的持久和谐.  相似文献   

7.
在生态文明新时代,从生态文明的视角宣扬伦理道德,以新的价值观———生态伦理的价值观,重新认识并构建人与河流的新型关系,唤醒人们自觉呵护河流、关爱河流的意识;实施河流伦理的主要原则、水利工程生态伦理的原则和规范,提高我们水利水电工作的道德水平和道德素质,这对于促进我国水利水电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是完全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四个方面对近年来国内外儒家生态伦理的研究进行梳理与比较:一、“天人合一”——儒家生态伦理的核心理念。二、儒家“人的伦理”到“生态伦理”的推演:一种思路是将“仁”视为天道与人道共有的德行,从而直接导出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另一种思路则由“天人合一”中所包含的人际伦理关系来层层导出生态伦理。三、“乐山乐水”——儒家生态伦理的情感。四、国外学者关注点以及国内外研究比较。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人类关注的热点。华夏文化蕴含丰富的生态伦理形态,为“尊重生命”、“天人合一”、“仁民爱物”等,必然成为科学生态伦理观的理伦来源和思想支柱,影响未来人类道德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阐释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的丰富内容、多样化表现形态、鲜明的自身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对当代新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文章认为,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中热爱自然、与动植物平等共存的宽广情怀对培育新疆生态意识文明具有感召作用;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中规约权威、普遍约束的实际效果对新疆生态制度文明建设具有借鉴作用;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中有效保护、节制利用自然的宝贵经验对新疆生态行为文明建设具有启迪作用。如能在当代新疆生态文明建设中对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加以继承、吸收、借鉴和洗炼,才能实现其创造性的现代转型和升华。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军事文化构成要素及特征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军事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有:①丰富的兵学文化;②兵儒合流文化;③多姿多彩的战争文学。中国古代军事文化浸透着中华民族的气质和品质,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学习、研究中国古代军事文化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促进中国的繁荣和强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道家关于“天人一体”、“天地与吾齐生,万物与吾为一”的思想;儒家关于“天人合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同体”,把保护自然提到道德行为高度的观点等等,都是对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的朴素表述。深入挖掘中国古代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优化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既包含着丰富的与现代生态伦理思想相一致的思想成分,又存在着与现代生态伦理思想不完全一致的地方,具有二重性。  相似文献   

14.
生态美学从聚焦人与自然的美学关系出发,将审美的视野既投向自然事物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折射,又关注大自然作为地球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独立的生态和谐美图景。这两种审美取向,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都有不同的体现,值得挖掘和开发。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人物画深受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影响,强调"成教化、助人伦"的功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通过对中国古代人物画、画论等有关材料的分析解读,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对古代人物画在选材、表现的内容及在造型、空间、构图、比例和色彩的处理上所产生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是促成中国古代人物画独特图式形成的重要因素,它对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有利有弊。  相似文献   

16.
依据法理学的概念范畴以及中国古代伦理型社会特质加以推演,生成中国古代法律伦理价值体系的核心要素——伦理秩序与伦理正义,这是伦理价值体系建构的基本路径,意在表明,中国古代法律与现代法律虽有不同的价值表现形式,但作为秩序与正义的综合体,中国古代法律同样旨在创设一种正义的社会秩序。根据中国古代法律内在的"仁、礼、法"的法理逻辑演化,对中国古代法律所反映的伦理秩序与伦理正义施以逻辑证成,这是伦理价值体系的衍生理路。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古和夷部族迁移路线、开明人及开明国史、三星堆等三个不同的民族、地域和国家进行了思考.古和夷部族的南迁,应该是五帝时期或之前已抵达古南海的西南面地域,在此过程中,和人部族完成了游牧民族向农业民族的转变.尧舜之前,和人部族已迁至峨山一带定居,并成为一文明强盛的大民族.直到夏代前期,和人部族被迫再次南迁,从此失去了与中原民族和中央政府的联系.开明人对古蜀地域文明的影响,因春秋中叶开明人西迁入古蜀地域而起.大约周桓王或周庄王时,开明人雀古蜀地域建国,始有开明国.不久.开明王国就取代杜宇王国成为古蜀地域最强大的国家.开明王国延续了12代王朝,约三百八十年,至公元前316年,秦灭开明国,中原史家称之为"灭蜀".目前.三星堆出土文物被学术及非学术界认为古蜀人蜀国的遗物.事实上,诸多证据表明,三星堆并非古蜀人遗址,而应是苗族先民即当时的三苗部族在南迁过程中最后一个三苗国的遗址,它是两千多年三苗国历史的终结.  相似文献   

18.
话语分析作为人文学科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具有跨学科研究的实践特色,理应具备跨文化研究的理论特征。中国传统生态伦理和西方的生态伦理都蕴含着对生态关切的伦理情怀,潜藏着跨越时空的人文对话的学术冲动。采取话语分析跨文化范式,系统全面地研究两者的对话关系,一方面,可丰富话语分析的文化视野,为文学伦理提供新的话语资源;另一方面,对话研究有益于在相互参照、辉映中发现对方的思想亮点,有利于中西生态文化的互识、互证和互补,为中西本土化生态伦理学提供广阔的跨文化、跨学科视野和可操作性经验,有利于建立富有张力的、多元文化的生态伦理学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9.
古典道家有中国古代最深刻的哲学思想,其中包含宝贵的生态文化思想,如生态哲学、生态伦理、自然价值、生态社会、生态消费、生态人生、生态美学等思想。这是我国重要的思想资源。一方面,这种思想的发掘和研究很不够;另一方面,其中许多思想长期以来又被误解了。因而对它的发掘、分析和研究,正确地理解它的真正含义,对于今天生态文化建设是有重大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壮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这种伦理思想存在于壮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自然崇拜、民间信仰、神话中,体现了壮族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这种生态意识对解决21世纪的生态环境问题无疑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