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孝文化是中国古代伦理型文化的精神基础和核心,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伦理道德正处于重构之中,传统孝文化的发展陷入一定的困境。在新的时代,对传统孝观念的扬弃和对世界优秀伦理文明成果的整合,是传统孝文化向现代转换的必然要求。因此,传承和弘扬传统孝文化的合理内涵,加强现代孝文化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孝文化是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形成和发展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几千年来为维护社会政治安定、社会结构稳定、人民生活和谐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继承和发扬孝文化的核心内涵与优秀的、积极的成分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民族振兴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伦理道德价值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促进养老问题的解决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当前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我们要坚持继承和批判相结合的原则,重构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孝文化,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家庭和谐、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产生的历史渊源,在历史上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代,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和社会结构的急剧变迁,孝文化存在的基础面临着一定程度的挑战。新时期如何使"孝"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延续下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美德之一。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弘扬有利于社会和谐的传统文化。因此,研究和弘扬孝文化的合理内核,不断充实其内容,强化其功能,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孝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一个讲孝的国家,两汉以孝治天下,《孝经》是《十三经》之一,孝在古代可以说是儒家治国的一种制度。近代以来,由于救亡图存之需要,孝受到了强烈批判,并逐渐解构,然而新的孝道理念却没有建立起来。在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今天,面对转型时期频发的社会问题,面对家庭道德建设的种种困境,还是要从传统的孝文化中寻求解决之道,实现其在当代的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孝。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在我国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农村社会环境中,实施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文章在分析我国传统孝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结合部分农村现实情况,发现在历史上曾发挥举足轻重作用的我国传统孝文化在现今新农村建设中仍具有值得挖掘与发挥的积极作用和功效。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在我国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农村社会环境中。实施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文章在分析我国传统孝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结合部分农村现实情况,发现在历史上曾发挥举足轻重作用的我国传统孝文化在现今新农村建设中仍具有值得挖掘与发挥的积极作用和功效。  相似文献   

9.
孝具有文化、伦理、教育、政治等多重内涵,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结构.其基本意义在于孝顺父母尊敬亲长,这构成以孝为本的理法规范要求.对父母"孝"的情感的扩充和延展,形成儒家传统中的祭祀祖先的"家一国"集体无意识形式.在中国文化中,孝文化是儒家仁爱伦理的底线,孝伦理是东方人伦所止的身份规范,孝心理是由家及国的人伦扩展,孝政治是君子齐家治国的基本前提.反思现代文化的西式建构模式,我们应对中国孝文化结构的发生、发展与中国先秦社会家庭组织的类型结构、地位形态加以认真审理,重建现代人类社会的精神支撑.才能对孝文化对中国文化心理结构的意义有正确的诠释.  相似文献   

10.
孝具有文化、伦理、教育、政治等多重内涵,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结构.其基本意义在于孝顺父母尊敬亲长,这构成以孝为本的理法规范要求.对父母"孝"的情感的扩充和延展,形成儒家传统中的祭祀祖先的"家一国"集体无意识形式.在中国文化中,孝文化是儒家仁爱伦理的底线;孝伦理是东方人伦所止的身份规范;孝心理是由家及国的人伦扩展;孝政治是君子齐家治国的基本前提.反思现代文化的西式建构模式,我们应对中国"孝文化"结构的发生、发展与中国先秦社会家庭组织的类型结构、地位形态加以认真审理,重建现代人类社会的精神支撑,才能对孝文化对中国文化心理结构的意义有正确的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