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昔闻湘水碧如染,今闻湘水胭脂痕。湘灵妆成照湘水,皎如皓月窥彤云。高丘寂寞竦中夜,芳荃零落无余春。鼓完瑶瑟人不闻,太平成象盈秋门。这是鲁迅的《湘灵歌》。它的主题是什么?历来众说纷纭。有的说它是湘赣红色根据地的一支赞歌,是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一曲胜利凯歌。有的说它是一支沉痛悼念革命先烈的哀歌,是一首猛烈抨击蒋介石白色恐怖的悲愤之歌。还有的说它前四句是热情讴歌  相似文献   

2.
根据已见到的鲁迅先生作的《湘灵歌》手稿全文如下: 昔闻湘水碧于染,今闻湘水胭脂痕。湘灵装成照湘水,皓如素月窥彤云。高丘寂寞竦中夜,芳荃苓落无余春。鼓完瑶瑟人不闻,太平成象盈秋门。  相似文献   

3.
对鲁迅的《湘灵歌》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它是歌颂我们党的红色根据地,赞美粉碎国民党第一次军事“围剿”所取得的光辉胜利的。首次提出这种看法的是周振甫同志。有人持另外的看法,简要说来,认为它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和黑暗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揭露,也是属于“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的伟大诗篇之一。我同意后一种看法。  相似文献   

4.
一、鲁迅为什么多次写“湘灵”?“湘灵”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一个优美动人的艺术形象.《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一般认为“湘灵”是湘水女神,善于鼓瑟.也有认为“湘灵”即湘夫人的,因而她也就是《楚辞·湘夫人》中的“帝子”了.  相似文献   

5.
从笔者搜集到的资料来看,《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的诗解有六种,分别给出了不同的送别对象.经过考证分析,笔者发现,《赋得古原草送别》与白居易写给湘灵的诗,在时间上有明显的承接性,可以推测,该诗作于与湘灵萌生恋情之初的贞元九年(793)的一次分别时,送别的对象为湘灵,反映的是诗人初生恋情时的分别情怀,它与此后写给湘灵的诗中的“草”意象相因应.  相似文献   

6.
编辑同志: 贵刊一九七七年第四期谢鸣福同志对鲁迅《湘灵歌》主题思想的解释,不同意目前流行的看法。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论据、解释都有说服力。我认为是正确的。但其中对某些诗句的解说,还有些牵强,凭空添了一些联想附会的东西,却根据不足。总的说来,诗的前四句反映了反动派对革命势力“军事围剿”下的血染湘水,后四句反映的则是“文化围剿”下的“芳荃零落”。这也是对李立三“左倾”路线的有力批  相似文献   

7.
《孔雀东南飞》,又名《古诗为焦冲卿妻作》这是一首叙事的乐府诗,长达1745个字,堪称“一首古代最长的叙事诗”。①它首见于《玉台新咏》,又载于《乐府诗集》.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在诗的序言里说得相当明白:“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造,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②这首诗自诞生那天起,就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文学评论家们说它“篇幅最长,故事最曲折完整”③,又说它“质而不俚,乱而能整,叙事如画,叙情如诉,长篇之圣也。”还有人评之为“神化之笔,…  相似文献   

8.
清末王闿运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说:“孤篇横绝,竟成大家。”近人闻一多先生评《春江花月夜》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些赞美真达到了极致。然而从明代以来,文评家尽管对这首诗都是肯定的,但由于欣赏的角度和理解的程度各有不同,因而无论从内容或艺术方面,看法都不尽一致,甚或是互相柢牾的。就内容说,有人认为是“细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旧体诗有相当一部分和屈原有关,它们或采用屈原诗里的一些辞句和语汇,或涉及屈原的创作和生活。这说明鲁迅对屈原的作品很熟悉,对屈原的研究工夫很深。《送O.E.君携兰归国》和《无题》(“一枝清采妥湘灵”)是其中的两首。这两首诗通常被认为是鲁迅的“夫子自道”;前一首的“兰”,后一首的屈原,都被说成鲁迅的自况。这样的理解合不合鲁迅诗的原意、鲁迅对屈原的评价以及鲁迅的思想和性格呢?  相似文献   

10.
杨慎《升庵诗话》卷十四“复窠俳体打油钉铰”条,记载一首唐朝张打油的咏《雪》诗。全文共四句: 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历来都说这诗写得太粗俗,因而把一些写得比较粗俗的诗称为”打油诗”,诗人们有时也谦虚地说自己的作品是“打油诗”。 不料近三十年来,报刊上常有人称赞张打油这首诗,说它写得很真实,还说它是现实主义的云云。其实,张打油这首诗是文人们编造出来的,不是深入生活的平民作者所写,不能算做民间文学。  相似文献   

11.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首《无题》诗,在李商隐十七首《无题》中,是比较明白的一首。对这首诗的看法,虽然有人以为是有“寓意”的,但现在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它是一首爱情诗。从诗所反映的内容看,认为它是爱情诗,可以说是没有问题的。不过,认定此诗为爱情诗,是否就算将此诗完全弄清楚了呢?回答是否定的。在表面似乎没有问题的背后,正还有一些问  相似文献   

12.
在鲁迅诗歌研究中,有这样一种观点,即: 鲁迅的几首诗——《送O·E·君携兰归国》、《无题》(“大野多钩棘”)、《湘灵歌》“与‘长沙事件’有密切关系”,并且循此深论,认为这些诗与杨开慧同志的壮烈牺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一、 “秋门”别解 鲁迅的《湘灵歌》,解释上分歧很多,而根本问题在于:是歌颂革命根据地人民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呢?还是暴露国民党反动派大屠杀的罪恶?因此对“湘水胭脂痕”“皓月窥彤云”等句就有截然不同的理解,但有一句倒是没有异辞的,那就是结句“太平成象盈秋门”。一致认为“秋门”即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首都——南京。对于全诗的理解,这里不想多说,以前的《札记》中已曾涉及(我是赞成上述两说中的后一说的);我想对“秋门”的解释谈些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东山》在《诗三百篇》中是著名的好诗。从思想到艺术都有突出的优点和特点。但二千年来解诗的人对它有极大的分歧看法。分歧点还常常表现在关键问题上。象过去的种种旧说,互有异同,无须详论。问题是在今天的新说中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有人说这是“反战”的诗,有人说“这是征人还乡途中思家的诗”;有人以为这诗的气氛是悲苦的和“悽惨”的,“宛然一幅荒凉农村画”,有人却从本诗中得到“快乐”的和“真够美”的感受;有人以为这诗是具体描写复员兵士实际生活,说他已回到家乡,有人以为只是描写他内心的想象或假想,并没有到家;有人以为这是叙事诗,有人以为这是“完整的深刻的抒情诗”。针锋相对,令人惊异!难道这还不值得研究一下吗?  相似文献   

15.
对于晚唐诗人杜牧的《清明》诗,过去有人认为是一首叙事诗,然而,笔者以为这首诗重在抒情.如果视它为叙事诗,在词句的理解上显得  相似文献   

16.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是毛主席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九日写的回答柳亚子三月二十八日《感事呈毛主席》一诗的不朽名篇.这首诗深刻地体现了当时党对知识分子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政策,表现了无产阶级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的战略思想和高瞻远瞩的广阔襟怀.但是,在林彪、“四人帮”横行的日子里,长期以来这首诗的主题意义,却被歪曲篡改,用来打击迫害广大革命干部和革命知识分子.他们颠倒历史事实,将柳亚子读了这首诗因而写出的几首感激的和诗,当作柳三月二十八日的诗,又将这几首和诗中“倘遣名园长属我,躬耕原不恋吴江”等句歪曲为柳向毛主席索颐和园,主席不给,柳大发脾气;进而说,三月二十八日的《感事呈毛主席》是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争夺领导权,《七律·和柳亚子先生》是无产阶  相似文献   

17.
冯雪峰同志(1903—1976)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介绍者之一,是重要的鲁迅研究者,是著名的作家和文艺评论家也是无产阶级革命家。然而,冯雪峰的名字最早却是出现在诗坛上,他是作为一名青年诗人,踏上文学道路的。有人评价他的诗是“真实的诗,真正的诗,革命的诗,美的诗”,“已经成为中国现代诗史上一块磨灭不掉的路碑”。雪峰的诗作,据冯夏熊等编辑的《雪峰的诗》所载,共计七十七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湘灵歌》已争执多年,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诗的主旨上。本文从考辨背景入手,以三十年代的几则资料为据,得出该诗背影是“长沙事件”。该文还对诗的内容进行了较详细的文字训诂和章句分析,认为诗的主旨是“悲愤”,而不是其它。  相似文献   

19.
<正> 闻一多先生的诗集《死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优秀诗篇,在中国新诗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首名诗作于何时?目前通行的公开出版物,均作“1925年4月”。因为诗人1925年5月才离美归回,又断言这首诗是诗人留美时期写的。然而,统观诗人留美时期的作品,他总是把自己的祖国幻想得那么美丽,那么可爱。比如在《忆菊》中写道:“秋风啊!习习的秋风啊!我要赞美我祖国的花!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而在《死水》中为什么又这样诅咒祖国呢?——“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有些同志看到诗末注明的写作年月,便想当然地解释说:“诗人在国外,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不了解革命的大好形势,只是深感自己国家的落后,又从亲友的信中了解到祖国的悲惨现状,使他对反动军阀更加痛恨和愤怒,对中国的黑暗社会更为不满。在回国前夕,诗人写了《死水》这首……。”(十六院校中文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讲》)  相似文献   

20.
欠额翻译与上下文增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 唐朝诗人金昌绪一首《春怨》,以其生动活泼的语言,与众不同的章法,和十分鲜明的民歌特色,传为千古绝唱。有人赞它“篇章圆紧,中间增一字不得,著一意不得”(王世贞《艺苑卮言》);有人夸它“一诗蝉联而下去,以此为法”(沈德潜《唐诗别裁》),足见其在古典诗歌中的地位。正因如此,此诗是较早被译为西方文字的唐诗之一,也是译本较多的一首古诗。其中,较早流行的一个译本出自Bynner之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