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由批判转向建设——论《资本论》研究思路的转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资本论》能否应用于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关键的问题是转变研究《资本论》的思路,一方面要由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另一方面要由教条转向指南。我们学习和研究《资本论》,主要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体系,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了解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经济思想,依据《资本论》的逻辑和方法发展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依据《资本论》所阐述的一般市场经济理论,寻求指导经济运行的一般经济理论  相似文献   

2.
《资本论》的研究应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王代敬当代国际风云的变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资本论》研究提出了新的历史任务。《资本论》研究如何走出困境,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这是摆在《资本论》研究工作者面前的严峻问题。本文对此谈点浅见,请...  相似文献   

3.
在《资本论》研究中,《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问题一直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因为这不仅是从整体上理解《资本论》的最基本的问题之一,而且是在借鉴《资本论》的理论和方法来建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新体系的努力中,所必然遇到的一个理论与原则问题。对《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争议颇多。但其焦点,则集中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马克思所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一语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一范畴上。准确地把握这里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一范畴的含义,成为科学地说明《资本论》研究对象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王惟中、洪大两位教授合著的《〈资本论〉专题研究及其应用》一书,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专著共有15个专题,近30万字,是作者长期从事《资本论》教学与研究工作的丰硕成果。它标志着我国理论界对《资本论》研究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对我们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资本论》研究中,《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问题一直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因为这不仅是从整体上理解《资本论》的最基本的问题之一,而且是在借鉴《资本论》的理论和方法来建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新体系的努力中,所必然遇到的一个理论与原则问题。对《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争议颇多。但其焦点,则集中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马克思所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一语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一范畴上。准确地把握这里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一范畴的含义,成为科学地说明《资本论》研究对象的关键。自一八四四年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第一次提出“生产方式”这一概念之后,它被赋予了  相似文献   

6.
《资本论》第二卷是考察资本运动,研究资本流通过程的,在这一卷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理论的研究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现在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因此认真研究《资本论》第二卷,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包含了市场交换的逻辑,《资本论》是研究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与命运的理论经济学经典.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亟须从市场经济的视角深入解读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而澄清《资本论》是研究市场经济的理论经济学著作又是必要的前提.因为,基于《资本论》的文本全面揭示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市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有助于从市场经济学的视野重新认识马克思经济学的时代价值,并为中国理论经济学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论《资本论》中的市场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论》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经曲著作,它是我们今天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指导思想,作者对《资本论》中市场学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角度,对《资本论》研究如何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研究服务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必须从事实出发,否定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商品生产的设想,必须遵循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的观点,打破关于《资本论》只是反映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特殊,而不反映商品经济一般的片面认识,必须坚持从相互联系中考察事物内部诸要素的方法,改变孤立地研究《资本论》各个范畴的状况。文章还强调了研究西方经济学、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学以及国内外发展商品经济的实践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其本质并没有改变。对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及趋势进行分析的《资本论》,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从《资本论》视角出发,透视当代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源以及资本主义国家的救市措施,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并指出:国债危机的发生,表明不从制度入手就无法避免经济(金融)危机的发生。通过运用《资本论》对资本主义进行分析,以看清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并利用《资本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相似文献   

11.
《资本论》的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论>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起点.它提供了批判"历史终结论"的立场、观点、方法.<资本论>是哲学批判与政治经济学批判双向建构的结晶,集中体现了马克思在哲学与经济学的结合中研究人类社会和人类解放的大思路.当代应当继承与发扬这种学风.<资本论>关于三大社会形态的学说,要求结合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重新思考资本的历史作用.它不仅典型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也可表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破解这一历史难题需要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资本"内涵的阐述,特别是马克思关于"资本"内涵的全面分析,说明"资本"是一个具有多层次内涵的概念.全面理解和认识这些丰富的内涵,对于纠正一些片面的认识、努力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 1863.7.6《经济表》“图式”是对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的第一次系统阐述 ,标志着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实际形成 ;《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关于社会再生产“公式”是“图式”的发展、丰富与完善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再生产理论的最终确立 ;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晶 ,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中国化 ,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对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14.
资本竞争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总趋势,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均把其国内中小企业的稳定与“走出去”发展的实体性安排,急迫地列入国家经济安全发展的重要战略日程。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继续、经济危机蔓延和接踵而来的反倾销重创折磨,已经严重危及中国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但充分研究、利用外国的招商引资法规政策,实施中小企业整合资本“走出去”到投资目标国的发展战略,却是中国中小企业再发展的客观机遇。积极探索“走出去”发展以培育中国跨国公司之成功道路,兼顾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经济安全与迅速发展,乃是“走出去”发展的核心目的。  相似文献   

15.
基于理性维度与价值维度辩证关系原理,建构分析"经济全球化语境与《资本论》的传播"问题的基本框架.原有的《资本论》研究范式与经济全球化语境在"理性与价值"的平台上不具有对话的可能,从而影响了《资本论》在经济全球化语境中的有效传播.新的《资本论》研究范式与经济全球化语境在"理性与价值"的平台上可以实现"张力性"对话,从而使得《资本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具有广泛传播的可能性.解决经济全球化语境中的《资本论》的传播问题,需要诉求《资本论》研究范式和传播范式的转向.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无论是认识现代资本主义,还是建设现代社会主义,马克思一百多年前发表的《资本论》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马克思研究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问题。《资本论》还分析对包括社会主义在内的一切社会都适用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如社会再生产诸环节间的相互关系、商品生产及其规律和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提出的原理与规律,如果抽去资本主义的特定关系,对社会主义也有意义,如决定积累量的诸因素、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等。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和商品生产等问题时,对社会经济发展历史趋势所做的预见和对未来社会主义的设想,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直接意义。  相似文献   

17.
妇女工作要"以人为本",但"以人为本"并不是一个不言自明的话题,笼统地谈论"以人为本",或者片面化、极端化地理解"以人为本",都可能使妇女工作陷入误区,以至于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不能落到实处.因此,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妇女工作中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先后从两条逻辑进路界定了人的两种不同本质:应然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和实然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两种本质在《资本论》时期达到统一。应然本质和实然本质分别集中体现了价值的马克思和科学的马克思,二者的统一证明了“两个马克思”的一致性。因此,所谓“两个马克思”的断裂不过是一种认识佯谬而已。  相似文献   

19.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本身具有多种语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是从多个语义的角度使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马克思使用多语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六个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只追问"有"而讳言"无",海德格尔则给"无"以特殊关注。他将"无"与存在相联系,认为"无"就是存在,是存在者的"无化",而不是什么也没有。由此出发,他认为"无"不是消极的,而是具有许多积极的内涵。"无"向我们展现出另一片独特的天地,揭示出了存在的可能性、根源、超越、守藏等多重意义。海德德尔的这一观点不仅为我们的认识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而且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